一連兩天,看完了一共五卷的《姜坤》畫集,我心里的感覺是:他的作品是大的,是美的,大而美,雄渾不棄細巧,壯美幽美相融。于是,我也就能理解他為什么這樣說了:“我思念中的山坳景色,是古老陳舊、蕭索孤獨的,同時又是那樣生機勃發,春意盎然,一切有如空中之音、鏡中之像,總被它的幽靈所牽攜,不經意地表現在我的畫上…我在怡然知足的恬靜中,尋覓那似夢非夢、撲朔迷離、朦朧不定的意境。我讓自己的思緒無羈束地飛越穹蒼,飄然遠引,在藝術和自然之中神游,從而獲得對人生的一種領悟。”
他是出生于山坳的。成人后,他走出山坳,面對外面的大山大地。然而,不管天地多大,他都忘不了那小小的山坳。于是,我便看見某日,他一個人,走進了一個深深的山坳。太陽在山頂,坳里卻很涼,仿佛所有蕭瑟的秋意全都聚集于坳中了。突然,一陣回風吹來,他感到了一陣寒冷,林木也在凌亂地擺動。然而,即便境況如此,他心里仍若有所得。待他進到更深處時,他也就徹底地忘掉此行的疲勞了。聽著幽谷的孤鳥啼鳴,看著綠藻的輕輕拂動,水面上泛起道道微波,這時的他又生出一種寂寞難堪的感覺。由于長期遠離故鄉,他做夢也想著親友。人孤獨時容易傷感,少點失意就很好了。如何才能不憂愁呢?這個誰又能知道呢?恐怕只有那時那刻能到那個山坳的人,才能多少體會到他那刻的心境吧。
這套畫集中還有兩幅畫,兩幅同題畫一《風雪夜歸人》,頗有點意味。
先說第一幅。第一幅是他與夫人鄭小娟的水墨合作。我問鄭小娟是如何合作的。鄭小娟告訴我:“這幅畫是一九七四年畫的。開始是我的一個構想。我對他說,現在搞創作都是歌頌體力勞動的人。知識分子也是勞動者,為什么就有得人畫嘞?于是我就構了一個圖,表現的是一個技術人員,一個搞電方面的,女的,戴眼鏡,晚上出去修電。非常艱難,很晚才回,也錯過了吃飯的機會。就在街邊的一個侗家小姑娘攤上呷湯圓。大家都在過節,她孤身一人在外面做事,很晚才回來。我和我大女兒做模特,姜坤畫素描。然后我又在素描稿上加噠水墨,表現冬天的深夜。當時,那張畫,去參加省里頭的一個美展,居然落選了。直到2017年,在美術出版社搞個人畫展時才開始展出。之后的李自健美術館展覽和湖南省美術館展覽,我都把它拿出來展示了。”鄭小娟認為姜坤的中國畫是有序地從傳統走向現代的。何謂有序?她說:姜坤先是從對人物畫的研究入手,然后開始山水畫的創作和對花鳥畫筆墨的研習。這套五卷本的畫集,她也是按這個過程編輯的。鄭小娟還說:“姜坤認為,他作為一個中國畫的專職畫家,應該山水、人物、花鳥融會貫通!所以,他以畢生的精力,做好這一件事,這也是他性格的使然。”
風雪夜歸人 國畫 姜坤 鄭小娟

再說第二幅。這一幅就不是人物了,而是山水風情了。這一幅更容易讓人聯想“風雪夜歸人”的來處一一唐朝詩人劉長卿與他的那首傳世五絕《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年輕時在嵩山讀書,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結果都未能考上。后來,他考上了,高中了進士,又因事入獄,兩次被貶適,受盡磨難。這于他來說都可說正常。因為一個人要做官,就難免忽上忽下,很少有人能夠達到或者長期享受到那種沒政績也沒失誤、升不了也降不下、人稱“太平官”的境界。于是,自然便有了許多詠嘆宦途起落朝升夕貶的詩詞歌賦。劉長卿也不例外,他還有首《謫仙怨》,或者說是“謫官怨”,但其心境和態度卻是令人欣賞的:“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獨恨謫去,江潭春草萎萎。”當一個人遭受挫折,心情不甚愉快的時候,既沒怨天尤人,也不呼天搶地,而是抬頭看看落日,感嘆一下人隨流水,平衡一下自己的情緒,也不失為一種美好。何況他的眼前還有晴川、小鳥、平蕪、白云、明月、溪水、江潭等等這些平易可親的景物。劉長卿的詩,還有他的詞,都是很講究意境的。我曾寫過一首《思念》,記下我對他的印象,這也是我讀《姜坤》的印象,無論他畫得多么甜美,即使他畫得格外壯美:
竹林深處,古寺蒼涼,鐘聲向晚,杳杳傳來
荷著斗笠,背著夕陽,你是 青山獨歸人么
日暮山遙,越走越遠,天寒屋白,更顯凄惶
柴門吠犬,風雪夜歸,你是 風雪夜歸人么
望君,煙水茫茫闊闊,揮 手,離淚濕了羅巾
那只飛鳥消失何處,山空愈發思念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