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情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著眼于設施農業發展,由于受到土地面積和管理技術的限制,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與成品率、提升產品質量、節約人工消耗,已成為設施種植戶的迫切需求。在北方地區,冬季棚溫較低,果蔬生長周期長,品控管理難度大等突出問題,不僅困擾著廣大果蔬種植戶,也制約了設施農業產業的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興城熙鳳科技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歷經七年潛心攻關,研制出新型轉光功能農膜產品——熙鳳光肥膜。光肥膜的科技創新點在于“日光轉化技術”。該技術能夠將透過棚膜的紫外光轉化為與作物光合作用匹配度高的紅橙光和藍紫光,這種被轉化的光被稱為“光肥”。它可以促進作物生長,改善果實品質,使果蔬比傳統大棚更早成熟、提高產量,進而提高設施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2" 主要做法
2.1" 主要工作內容
2023年6月至今,葫蘆島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與研發單位及鄉村推廣服務部門聯合,深入到田間地頭、直接面向種植戶,宣講產品的功效性能,講解指導使用方法,讓種植戶了解并學會應用光肥膜。在遼寧、內蒙古、浙江、山東等地面向種植戶和農業企業開展試用和數據采集跟蹤,覆蓋設施面積千萬余畝,從事設施蔬菜(黃瓜、番茄、青椒、茄子、紫蘇、芹菜、菠菜、菜花等)和設施果樹(橙子、葡萄、藍莓、草莓、大櫻桃等)栽培。與農戶建立緊密信任的協作關系,推廣人員、企業以及種植戶,大家有力地配合完成“熙鳳光肥膜”和農戶常規棚膜的試驗棚和對照棚,記錄比對棚內溫濕度、植株生長情況、產量產值、果實口感、化肥農藥應用等數據,并將紫蘇、茄子、橙子等作物成品送檢分析營養成分含量。
2.2" 具體做法
通過技術對接,深入了解試驗推廣需求,與興城熙鳳科技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協同協作,完成了試驗方案的設計、試驗合同的擬定、試驗地點落實、試驗戶扣棚技術指導、試驗戶試驗效果調查等工作。根據試驗開展進度,按時派遣技術人員參與項目工作,促進試驗推廣項目順利進行。
協同制定試驗方案:公司聯手中心共同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試驗方案。試驗如何開展關系到試驗的成敗和推廣應用效果。試驗在方案設計層面,既考慮到數據收集和試驗效果,也考慮到將來推廣中的實際應用。方案規定在日光溫室作物生產中進行試驗,對試驗棚結構、管理人員情況、生產作物品種等都做了詳細規定,同時,要求如實記錄大棚膜的扣棚時間、作物定植時間、澆水施肥打藥等情況,方案還特別強調記錄棚內作物早熟狀況、產量、價格,產值、產品品嘗的重要性。公司根據試驗情況對試驗棚產品不定期進行送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檢測營養成分。
協作試驗進展:在試驗方案確定以后,技術人員及推廣人員陸續發放棚膜,跟蹤扣棚情況,了解試驗棚與對比棚的試驗效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完成階段成果總結。“熙鳳光肥膜”在葫蘆島市綏中縣、興城市、建昌縣、南票區、連山區等縣市區,已推廣使用500余畝,覆蓋80余個設施溫室生產基地。種植作物有番茄、黃瓜、辣椒、茄子、紫蘇、草莓、藍莓、櫻桃等多類經濟作物。通過調研,“熙鳳光肥膜”可使作物平均增產10%~20%,作物提早成熟5~7天,畝增產500~750公斤,單茬每畝可提高利潤3000~4000元,解決了北方地區冬季棚溫低、果蔬生長周期長、品控管理難等突出問題。
取得成效:首先,客觀呈現試驗結果,切實提高農民收入。通過試驗,農作物成熟時間提前,新增設施蔬菜產量5.65萬公斤,新增總產值41.9萬元。農戶每畝2年得益11388元,按去年的蔬菜產量、價格,預計2024年農戶使用熙風光肥膜畝得益率有所提高。其次,快速轉化農業科研成果,提升熙鳳光肥膜在設施農業生產中的影響力。企業擴大宣傳,促進銷量增長。積極與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對接合作,開展設施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項目合作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共同探索設施農業前沿科技應用,更好把握農業發展方向。再次,助力營商環境建設,幫助家鄉科技企業發展成長。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助力地方經濟增長,帶動地區農業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最后,農業科研人員通過實踐不斷提升業務水平,激發深入基層學習與技術服務的積極性,進一步了解農業農戶基礎情況,為日后更好地開展農科工作做好鋪墊。
3" 創新經驗
3.1 轉變思路,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出擊”
農業科技迅猛發展,新技術和新產品不斷涌現,應用最新技術帶來的倍增效益是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迫切需求。傳統的農技推廣,大多是依據上級指令,面向種植結構已經基本固定的地區,針對已經成熟的技術和產品,由中心獨立開展推廣業務。這種模式成本低、風險小、農戶接受度高,所推廣的技術也存在一定的信息滯后性,往往對生產效益提升有限。為了補齊“短板”,中心轉變思路,不等不靠,主動探索新興技術,協作孵化高科技產品,不僅鍛煉了推廣隊伍的工作能力,擴大了推廣人員的格局視野,也能將效益顯著的高新科技產品不斷推向市場,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3.2 加強同科研單位、地方企業合作,多元協同推廣
變“單元”宣傳為“多元”協同推廣,便于溝通,也便于發揮各自優勢,協同完成任務目標。政府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發揮技術推廣資源優勢,提供試驗方案、試驗地點、技術支持,企業發揮研發、生產、資金優勢,中心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高科企業積極聯系,共同探索設施農業前沿科技應用成果轉化,更好把握農業發展方向,協同實現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地方企業、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公司)共贏的局面。
3.3 “科技含量”是競爭力,“新增收益”是硬指標
選擇高科技含量推廣項目,利于建立市場優勢、提高品牌效應。對農戶和農業企業來說,增產增收是選高科技產品的“硬指標”。選擇能節約人工和藥肥、提高種植收益的新型高科技產品并孵化,符合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方向。健全推廣服務體系,強化農民科技技能培訓。支持建設設施農業高效園區示范基地,定期培訓農技人員,提升推廣服務能力。借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訓契機,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設施農業技術技能培訓。建立設施農業示范帶動基地,多方位普及高效生產知識,提高農民對新技術、新理念的認識。深入設施農業高科技廠家和試驗示范基地,開闊眼界、提高認知、了解先進技術及產品,有利于發揮“服務三農”作用,助力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葫蘆島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