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瘡病,又稱羊傳染性膿皰病,是一種由口腔病毒引發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具有接觸性傳染的特點,具備較強的人畜共患特性,其傳染性顯著。一旦疫情暴發,將對養羊場造成較大的危害。此病主要表現為病羊的舌頭和口腔等部位出現痘疹及膿皰,當水泡破潰后形成潰瘍病變,導致病羊痛感劇烈且無法正常進食,從而對其健康成長構成嚴重威脅。羊群一旦感染此病,其生產性能及生長發育速度均將受到顯著影響。春、秋兩季是該病的高發期,低齡羊群體更易受到感染。病羊的病程一般持續約3周。在臨床上,該病在許多養羊場,特別是規模化養羊場中呈現流行趨勢,且經常與其他多種病原發生混合感染,進而加大了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導致死亡率顯著上升。為減輕羊口瘡病對養殖場的潛在危害,養羊戶需對羊口瘡病給予充分重視,加強對該疾病的深入研究和調查,并在短時間內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以降低其發病率,以免帶來巨大損失。本文討論分析羊口瘡病的流行病學、發病原因、臨床特征、診斷方法,以期為養羊戶提供有益的參考。
1 羊口瘡病的病原特點
羊口瘡病的病原體是牛痘病毒,該病毒屬于痘病病毒科,與牛膿皰性口炎病毒、新西蘭紅鹿副痘病毒及偽牛痘病毒緊密相關,能導致多種哺乳動物消化道及口腔炎癥。其傳播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動物或受污染的環境,從而在羊群中廣泛傳播。這些病毒在羊機體內,尤其是消化道內寄生,為羊口瘡病的傳播提供了基礎。其病毒顆粒為卵圓形,長為250~280納米,寬為170~200納米,形成“8”字型結構,并有厚實的囊膜。在羊口瘡病毒的基因組中,含有長為130~160kb雙鏈線性DNA。該病毒的抵抗能力和長久存活能力強,在干燥環境下,病毒可在痂皮內生存數年,且維持其傳染性。然而,在濕潤的環境下,病毒傳播性與活性漸漸減弱,且陽光下其失活速度較為迅速。此外,羊口瘡病毒對溫度和濕度的敏感性比較高,且對氯仿及乙醚等脂溶性物質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2 羊口瘡病的流行特點
羊口瘡病毒具備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的方式感染動物傳染給人類的能力,屠夫、擠奶工、剪毛工、農民以及獸醫等職業人群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其主要危害部位為人體的手部皮膚,若未能及時得到治療,很可能會導致繼發性感染,從而加重病情。羊口瘡病毒的宿主范圍正在逐漸擴大,傳播范圍日益廣泛。在高密度的山羊和綿羊群體中,山羊相對于綿羊更容易受到感染。在年齡方面,由于3~6月齡的羔羊免疫系統尚未完善,其感染風險及致死率高。成年山羊感染此病毒后,多表現為慢性發病或輕微臨床癥狀,整體呈現散發性或季節性流行特征。羊口瘡病毒的發病季節主要集中在夏末、秋季和冬季。在夏末、秋季和冬季,由于氣溫下降、環境應激和機體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可能加速病毒的傳播。喂干枯的飼草也容易造成羊口腔劃傷,為病毒侵入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外,該病毒亦能感染駱駝、貓科動物等,但臨床癥狀相對不明顯。
3 羊口瘡病的臨床癥狀
羊口瘡病是一種具有較短潛伏期的疾病,通常在感染后3~8天表現出臨床癥狀。羊口瘡病根據病變位置可以分為外陰型、蹄型和唇型。唇型是最為常見的類型,主要集中于口角和上嘴唇部位,起初表現為大量微小紅點,隨后這些紅點逐漸擴大,擴大為丘疹、水皰以及膿皰。當這些皰疹破裂時,會流出棕黃色或淡黃色的液體,最終形成結痂。在病程發展過程中,若未繼發感染其他病原體,結痂將逐漸生成并自然脫落,患處逐漸恢復至正常狀態。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個體,其耳廓及眼角部位亦可能出現丘疹和水皰等病變表現。蹄型羊口瘡則主要表現為在蹄叉和蹄冠等部位出現膿皰,這些膿皰影響羊的正常行走和站立。外陰型羊口瘡病發生流行率相對較低,其主要癥狀表現為陰道內流出大量黏液性和膿性分泌物。陰唇部位可能會出現潰瘍病灶;乳房和乳頭亦可見爛斑,隨后逐漸發展為結痂組織。對于種公羊而言,其主要癥狀則表現為陰囊鞘的腫脹以及潰瘍現象。羊口瘡是一種可以自愈的疾病,通常在1~8周自然痊愈,但恢復后可能會留下難以去除的疤痕。此外,由于免疫力水平的不同和皮膚黏膜的破損情況,動物有可能再次感染。對于成年羊只來說,羊口瘡的影響相對較小,死亡率也較低。然而,對于羔羊特別是新生羔羊而言,羊口瘡病的影響卻尤為嚴重。它可能導致羔羊無法正常吸食乳汁和采食飼草,進而引發營養不足和其他健康問題。養羊相關人員也容易感染羊口瘡病,癥狀體現為發熱、淋巴結腫大。
4 羊口瘡病的診斷方法
羊口瘡病的診斷方法為電子病原學檢測、血清學檢測和病理解剖學診斷。
4.1 病原學檢測
病原學檢測為研究動物傳染病的關鍵手段,主要方法是電子顯微鏡觀察及病毒分離與鑒定。電子顯微鏡觀察可以對羊口瘡病毒進行鑒別,可以高效地確定樣品中是否存在羊口瘡病毒。病毒分離與鑒定則是另一常用的檢測方法,需將結痂與緩沖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并處理,之后將混合物接種至相應細胞培養物中,經多代傳遞后,觀察細胞是否出現變圓、脫落、拉網、濃縮等細胞病變。通過對這些病變的細致觀察和鑒定,可明確是否存在羊口瘡病毒。此方法雖稍顯繁瑣,但是準確性及可靠性高。
4.2 血清學診斷
在羊口瘡疾病的研究與診斷中,血清學診斷方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從羊身上采集血液樣本,而后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這些樣本進行檢測,以判斷羊是否攜帶了羊口瘡病毒。
4.3 病理解剖學診斷
若病羊已經死亡,則應利用病理學手段對其展開深入的診斷與分析。我們需要仔細觀察病羊的面部,以檢測是否存在腫塊或潰瘍現象;其次,對其進行解剖檢查,重點觀察心臟、氣管等關鍵器官,以確定是否存在其他損傷或異常。
5 結語
羊口瘡病是在養殖羊過程中頻發、普通、易于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其最容易感染的群體是體質相對虛弱、抗病能力偏低的羊群,特別是羔羊群體。羊染病后不僅會對羊群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還具有一定的死亡率,從而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近年來,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類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發病概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嚴重損害了養羊場的經濟效益,影響養羊業的發展,同時也給養殖人員自身的健康帶來了潛在危害。因此,為確保養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減少該病對養殖場帶來的經濟損失,必須采取全面而系統的預防措施,并實施科學的診斷方法。養羊戶可以采取科學飼養的方式,合理調配飼料,確保羊群營養均衡;同時,需要定期為羊群接種疫苗,提升其抗病能力;此外,養殖場的清潔與消毒工作也不容忽視,需定期執行,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疾病的發生與傳播。
作者單位:岫巖滿族自治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岫巖滿族自治縣動物衛生監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