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仔豬腹瀉已成為臨床上常見疾病之一。仔豬腹瀉輕則導致仔豬生長發育受阻,體重減輕,形成僵豬,嚴重影響后期的生長發育;重則導致仔豬出現嚴重的脫水癥狀,死亡率升高,尤其是1周齡內的仔豬,死亡率可達 90%~100% 。為了切實降低仔豬腹瀉的發病率,最大限度地提高養豬產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本文從多個方面全面分析了仔豬腹瀉發生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對仔豬腹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1仔豬腹瀉的發病原因
1.1傳染性原因引起的仔豬腹瀉
第一,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是引發仔豬腹瀉的一種重要的感染形式,主要包括冠狀病毒和輪狀病毒。冠狀病毒包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流行性腹瀉病毒,母豬產前在沒有免疫傳染性胃腸炎疫苗和流行性腹瀉疫苗的情況下,仔豬通過奶水感染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流行性腹瀉病毒,引發劇烈水樣腹瀉,新生仔豬死亡率高達 90% 以上;輪狀病毒通過破壞腸道絨毛,導致仔豬出現消化吸收障礙,引發腹瀉,且該病多發于10~28日齡仔豬。
第二,細菌性感染。細菌性感染是引發仔豬腹瀉的一種最普遍、最廣泛的感染形式,主要包括大腸埃希菌、魏氏桿菌和沙門氏菌。大腸埃希菌主要引發仔豬黃痢和白痢,表現為黃色或灰白色惡臭糞便。由于仔豬食入被大腸埃希菌污染的母豬的奶水、糞便、飲水等,感染大腸埃希菌,引發仔豬腹瀉;魏氏桿菌是引發仔豬腹瀉的又一病菌,主要引發紅痢,多發于1~3日齡仔豬,仔豬排出血便,死亡率高達 100% ;沙門氏菌主要引發仔豬副傷寒,伴隨發熱和血便,多發于斷奶后的仔豬。
第三,寄生蟲感染。寄生蟲感染也是一種引發仔豬腹瀉的感染形式。引起仔豬腹瀉的寄生蟲包括蛔蟲、豬球蟲等。蛔蟲幼蟲主要通過移行損傷腸道,導致營養不良和間歇性腹瀉;球蟲主要破壞腸道黏膜,引發持續性腹瀉,且多發于6~15日齡仔豬。
1.2非傳染性原因引起的仔豬腹瀉
第一,環境因素。因新生仔豬體溫調節能力較差,仔豬腹瀉多發于寒冷的冬季。
第二,營養與管理因素。仔豬出生后,母豬營養不良或患有乳房炎時,會影響乳汁的質量,引發仔豬消化不良。給仔豬過早使用高蛋白飼料、粗纖維超標飼料或霉變飼料,會導致仔豬腹瀉。仔豬缺乏葉酸、鐵、硒等微量元素時,會降低腸道免疫力。飼養管理不當,如圈舍及周圍環境消毒不徹底、豬舍過于潮濕、保溫設施較差等因素,導致仔豬出生后,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大腸埃希菌,引起仔豬腹瀉。
圖1母豬與仔豬

第三,生理性因素仔豬胃酸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低,難以分解大分子營養物質,易造成仔豬腹瀉。濫用抗生素或發生疾病后腸道有益菌減少,加劇消化障礙,也可導致仔豬腹瀉。
2仔豬腹瀉的綜合防治措施
根據引起仔豬腹瀉的不同原因,應采取全面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
2.1加強母豬的飼養管理
首先,應加強母豬的營養管理,滿足其各個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重點是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確保母豬獲得充足的能量、蛋白質、鈣、磷、礦物質和維生素。通常情況下,母豬在妊娠期每天需飼喂2~2.5kg 的全價配合飼料,其中粗蛋白含量應維持在 14%~16% 。哺乳期每天飼喂4~6kg的全價配合飼料,并將粗蛋白含量提高到 18%~20% 。其次,在母豬配種前,完成各種疫苗接種工作,特別是豬瘟、口蹄疫等疫苗的免疫注射,以確保仔豬通過采食初乳獲得母源抗體。最后,隨時注意母豬的健康狀況,母豬產前應用消毒液對乳頭進行清洗消毒,保持乳房周圍干凈衛生,同時注意預防母豬的乳房炎,母豬產后應進行消炎,再讓仔豬哺乳[1]。
2.2加強仔豬的飼養管理
第一,應加強仔豬的保溫、保濕工作。仔豬出生后,豬舍的溫度應保持在35 C ,隨著日齡的增加,逐步降至30 C 。相對濕度應控制在 70% 左右,以保持環境的舒適度,防止細菌滋生引起仔豬腹瀉。第二,要加強仔豬的營養管理。全窩仔豬出生后,保證每頭仔豬及時吃到母乳。仔豬出生6~7d后,開始誘導補料,10d后逐漸補充高能量、高蛋白、適口性好、易消化的全價混合料,防止因營養不良引起的仔豬腹瀉。第三,加強仔豬疫病防控工作。及時開展豬瘟、偽狂犬、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疫苗的免疫工作,避免初生仔豬出現病原性感染引起的腹瀉。第四,哺乳仔豬在初生后的3d、7d、10d、14d、21d,用諾氟沙星、慶大霉素等腸道抗生素防止大腸埃希菌感染哺乳仔豬,引起黃痢與白痢。
2.3優化母豬飼料,提升母乳質量
為了有效確保母乳的質量,母豬的日常飲食必須確保營養全面,應供給充足的蛋白質、礦物質元素及各類維生素2。在日常飼養方面,應合理搭配飼料,提供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強、易消化的飼料。母豬在妊娠后期和泌乳早期,對營養物質,尤其是蛋白質的需求較高。為了提高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可以在飼料搭配中選擇豆餅、魚粉等富含高蛋白的飼料,使飼料配比中蛋白質的含量保持在 14%~16% ,以促進乳汁的分泌,提高乳汁的質量。在泌乳階段,為了提供足夠的能量,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易于消化的玉米、麥麩等能量飼料,同時還要提供充足、清潔的飲水,使母豬在泌乳期間保持能量代謝穩定。
2.4做好驅蟲防護工作,防止感染而引發腹瀉
做好驅蟲工作,尤其是做好腸道線蟲、絳蟲的驅蟲工作,是防止蟲體損傷仔豬腸道或腸道黏膜,繼而引發仔豬腹瀉的有效途徑。為了達到理想的驅蟲效果,首先應選擇合適的驅蟲時間,一般在仔豬斷奶后的1~2周內進行第一次驅蟲是最合適的時機。其次是合理選擇驅蟲藥物,引起仔豬腹瀉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豬球蟲等,針對常見的蛔蟲和豬球蟲感染,養殖人員可交替使用阿苯達唑、吡喹酮、左旋咪唑等驅蟲藥物,避免耐藥性的產生。再次是在使用驅蟲藥物時,一定要根據仔豬體重嚴格計算劑量,防止過量使用導致仔豬中毒。最后是驅蟲后要及時清理和處理仔豬排出的糞便,將糞便集中進行發酵處理,避免寄生蟲卵和幼蟲再次感染豬群。還需注意的是,豬舍濕度需控制在 60% 以下,并在多雨季節加強防水措施,以降低寄生蟲卵的繁殖概率。
2.5加強豬舍的消毒、保溫等管理工作
加強豬舍的衛生管理,保持環境清潔,定期清理糞便,定期用草木灰、強力消毒靈等消毒藥物進行消毒,并對仔豬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冬天安裝保溫燈或者養豬專用電熱毯等設備,做好哺乳仔豬的保溫措施。同時還要注意仔豬的補水工作,仔豬在缺水的情況下,會加速大腸埃希菌的滋生,應保證仔豬合理的營養需求,提高仔豬的抵抗力,以減少腹瀉的發生。
2.6治療措施
在仔豬腹瀉的治療上應針對不同病因,采取“加強飼管、及時治療、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并預防仔豬腹瀉的發生。
第一,病毒性腹瀉。
針對病毒性腹瀉,可灌服蒙脫石散 1~2g/ 次,吸附毒素,并通過腹腔補液,防止脫水。
第二,細菌性腹瀉。
口服長效土霉素、慶大霉素,配合使用恩諾沙星、痢菌凈、氨芐等抗生素治療因大腸埃希菌引起的黃痢和白痢。
第三,寄生蟲感染。
針對球蟲使用地克珠利驅蟲;蛔蟲用左旋咪唑或阿苯達唑驅蟲。
結語
綜上所述,在仔豬的飼養管理過程中,要科學應對仔豬腹瀉,通過提升母豬和仔豬的飼養管理水平,優化母豬飼料、改善初乳質量,及時做好驅蟲工作,進一步加強圈舍的保溫和消毒等各項工作,通過采取各項綜合措施,從而全面預防和控制仔豬腹瀉的發生和傳播,構建起一個全方位的安全防控體系,切實提升仔豬腹瀉的防治能力,全面提高仔豬腹瀉的防控質量,進一步增強仔豬的健康水平,以便更好地促進養豬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張庚,張杰.仔豬常見的腹瀉病的防治技術[J].畜牧獸醫科學,2018(1):134.
[2]袁凱.仔豬腹瀉的影響因素與治療方法[J].中國畜牧業,2025(9):103.收稿日期:2025-06-18
作者簡介:何風生(1968—),男,漢族,高級獸醫
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