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牛羊養殖業加快集約化與規模化發展進程,已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和肉類供給的重要支撐。伴隨產業擴張,疫病防控壓力、環境承載能力及抗生素殘留問題逐漸顯現,直接影響養殖經濟效益并存在公共衛生安全隱患。現階段牛羊疫病呈現復雜化特征:消化道疾病發病率因飼料結構調整明顯上升,環境應激加劇呼吸道疾病傳播,寄生蟲病與傳染性疾病仍存在區域性流行風險。與此同時,部分養殖主體防疫觀念滯后、基層獸醫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導致疾病控制難度加大。加強疾病防治技術研究既能有效降低養殖損失、保障肉品安全,也有利于推廣生態養殖方式,減輕環境負擔。
1牛羊常見疾病
1.1消化系統疾病
第一,瘤胃積食。瘤胃積食多因采食過量消化困難飼料所致,如干草、豆科籽實過量引發內容物滯留。典型表現為:病畜食欲減退至廢絕;瘤胃觸診呈堅實感;反芻及暖氣顯著減少或停止;重癥可伴發呼吸障礙。
第二,反芻遲滯。反芻動物在長期飼喂劣質飼料且承受高強度使役時,若疊加環境應激易導致消化系統紊亂。典型表現為咀嚼次數減少或停止,伴發食欲下降、進行性體重減輕及瘤胃蠕動逐漸減弱等體征變化。
第三,真胃扭轉。過量快速攝入碳水化合物可能引發瘤胃酸代謝紊亂。其病理機制為短時間內大量攝入易發酵碳水化合物,導致瘤胃內酸類物質過度蓄積與自身酸堿調節功能失衡。典型癥狀包括:口腔異常分泌物(白沫及唾液分泌劇增)、呼吸急促、腹痛、運動失調及進行性脫水。病情晚期可能出現酮代謝紊亂相關的意識障礙。
1.2呼吸系統疾病
第一,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牛肺疫是由絲狀支原體引發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通過患病牲畜直接接觸傳播。主要癥狀表現為持續性高燒、間歇性干咳和呼吸困難,超過 80% 病例可見雙側鼻腔膿性分泌物。該病病程發展較快,感染后迅速引發肺泡大面積壞死與纖維沉積,約 75% 病例伴隨胸膜腔液體積聚。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統計,其致死率介于 60%~90% 區間,已被列入重點防控的牛類疫病名單[1]。
第二,羊肺炎。羊肺炎由細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蟲等多類病原引發。患病初期常見體溫升高、精神沉郁及食欲下降,隨后出現咳嗽喘息與呼吸困難,重癥患畜可能從口鼻排出泡沫或帶血分泌物。胸部叩診可辨識異常濁音區,提示肺組織發生實變。
第三,牛結核病。牛結核病是由牛分枝桿菌引發的共患性疾病,在牲畜養殖中具有隱蔽傳播特性。患病牛羊進入慢性期后,體態明顯消瘦并伴有低熱癥狀,日常活動時可見呼吸急促且淺表。病情惡化后會出現持續性咳嗽,呼吸道分泌物產生異味,聽診可見肺部組織發生結節性病變。
1.3寄生蟲病
第一,焦蟲病。該病由蜱蟲叮咬傳播焦蟲病原體,臨床癥狀主要為突發高熱、呼吸急促、食欲減退、漸進性消瘦、黏膜黃疸并伴有嚴重貧血[2]
第二,肝血吸蟲病。肝片吸蟲病病原體為肝片形吸蟲,該寄生蟲主要于牛羊肝膽系統寄生并引發病理損傷。慢性感染可導致進行性營養不良與產乳量下降,臨床特征表現為可視黏膜黃染(黃疸)、持續性腹瀉及肝臟區域觸診敏感。
1.4傳染性疾病
第一,口蹄疫。該動物疫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典型臨床癥狀表現為牲畜口唇與蹄部皮膚出現皰疹樣病變,嚴重病例可導致心肌功能受損。病原體可通過氣溶膠擴散、動物間密切接觸或受污染媒介物傳播,可能造成畜牧業生產損失,并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第二,布病。布魯氏菌病屬于人畜共患傳染病,其感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染疫動物乳汁、胎盤組織或受污染環境。該病呈現多樣化臨床表現,以間歇性發熱和生殖系統病變為典型特征,不僅降低畜牧業生產效益,同時構成公共衛生安全隱患。
1.5常見病
第一,代謝病。奶牛常見代謝性疾病包括酮病(產后低血鈣癥)與尿石癥,其發病主要與飼養管理不當及營養結構失衡有關。通過科學調整日糧配方,優化營養結構,并實施精細化飼養管理措施,可有效預防和控制相關疾病發生。
第二,皮膚病。皮膚疾病如螨病、濕疹與皮炎,不僅影響機體表皮生理功能,更會造成畜禽生產效益下滑。防治要點包括:強化欄舍巡查監測機制,規范投用抗寄生蟲及抗菌制劑,同步保障飼育區域干爽整潔。
2牛羊常見疾病的預防
2.1完善生物防護機制
外來牛羊引進前須經官方指定檢疫機構實施嚴格檢疫,確認無攜帶疫病風險后方可批準引入。需于專用隔離場區進行規定期限的隔離飼養,經官方獸醫健康評估合格后方可混群飼養。制定科學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定期疫苗接種,針對性加強高發疫病防控,全面提升畜群免疫保護水平。
2.2提升養殖管理效能
科學調整飼喂配方,確保纖維素、蛋白類及微量元素的平衡配比。加強飲水衛生監測,阻斷致病菌傳播渠道。實施階段飼喂制度,預防胃腸道功能紊亂。建立劃區輪牧機制,減少牧草資源消耗與病原接觸幾率。落實生物安全措施,規范養殖設備及環境消毒流程。
2.3定期實施健康監測與寄生蟲防控
日常監測牛羊生理指標,重點記錄體態變化、基礎體溫及皮膚狀態。結合區域疫病流行特征與氣候規律制定針對性防疫計劃,定期實施驅蟲程序,選用合規驅蟲藥物進行體內外寄生蟲防控。
2.4規范飼喂方式并減少環境刺激因素
建議推廣成熟養殖技術,采用分群飼養、活動區劃與散養結合模式,避免密度過高引發爭斗或疾病。日常需精細調節溫濕度、光照及聲音環境,優化運輸流程以降低應激反應,提升動物抗病能力。需完善動物福利制度,強化科學飼養管理以保障畜禽健康。
3牛羊常見疾病的治療對策
3.1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
牛羊疫病防控宜采取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性治療手段。對于瘤胃積食等消化系統疾病,在采用西醫療法調節胃腸功能、促進反芻的基礎上,可聯合應用健脾胃、消食導滯的中藥制劑[3。針對慢性疾病及抗生素耐藥問題,中草藥制劑具備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獨特效果。細菌性感染需依據藥敏試驗篩選敏感抗生素,需嚴格執行處方用藥規范及療程要求,以防控藥物濫用引發的耐藥風險。治療時可聯合應用抗病毒藥物、驅蟲劑及解熱鎮痛類藥物進行綜合處置。
3.2實施緊急救治措施
瘤胃急性脹氣屬危急重癥,可能危及生命,必須立即處理。經腹部觸診明確瘤胃內氣體蓄積部位后,立即于相應區域穿刺排氣,緩解呼吸窘迫及循環障礙。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范,完成排氣后注入適量氣體抑制劑預防氣體再度積聚。
3.3開展持續性監測與康復管理
需持續追蹤治療后牲畜生命體征波動,著重記錄體溫、心律及呼吸數值變化。同步觀察精神、食欲及排泄物性狀,依據實時數據修正診療方案。恢復期需調整飼料成分配比,優先投喂高消化率精料。實施漸進式運動恢復計劃,加強欄舍通風與消毒管理,控制環境濕度預防并發癥4。建立周期性復檢機制確認痊愈效果。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應整合生理指標分析與養殖場評估,構建包含預防監測、精準診療、康復跟蹤的閉環管理體系,實現動物福利與生產效益的雙重提升。
結語
我國通過健全生物安全機制和普及規范養殖模式,在牛羊疫病防控領域取得明顯成效。然而現存問題依然突出,新發傳染病威脅持續存在,抗菌藥物耐藥現象日益嚴重,與生態環境相關的疫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后續工作中,必須重點加強三方面建設:加快修訂相關法規條例,從嚴管控獸用藥物投放及養殖操作規范;推進基層防疫體系現代化建設,通過專業培訓提升獸醫隊伍技術水平;發展環境友好型養殖方式,運用生態調控與營養管理手段減少致病因素。此外,需建立快速應急防控系統,深化國際科技合作與疫情信息互通機制。
參考文獻:
[1]劉士寬.牛羊細菌性疾病治療對策研究[J].吉林畜牧獸醫,2024,45(01):118-120.
[2]周興福.羊疾病治療方法以及預防對策[J].北方牧業,2023,(06) :37.
[3]陳應龍.牛羊疾病治療中常見用藥誤區及解決對策[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19):157-159.
[4]咸燕燕.牛羊養殖細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J].中國畜禽種業,2021,17(07):148-149.
收稿日期:2025-03-13
作者簡介:黃程(1974—),男,漢族,本科,畜牧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禽動物疫病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