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氣溫降低、晝夜溫差大、空氣干燥且流通不暢等因素為病原體的滋生和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有效降低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流行率,在診斷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注重總結經驗,借助實驗室診斷方法精確判定病原,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優化禽舍環境、確保適宜的溫濕度和良好的通風、合理調整飼料配方、科學開展免疫接種等措施,有助于增強雞群的抵抗能力,并要注意一旦發病應及時準確診斷,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同時做好病死禽的無害化處理工作,防止疫情擴散。
1冬季禽類呼吸道疾病高發的原因
1.1環境因素
在禽類養殖管理過程中,養殖密度過大會使通風與保溫產生矛盾,低溫促使禽舍密閉保溫,導致通風不良,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濃度升高,直接損傷呼吸道黏膜屏障,加之晝夜溫差大易引發禽類冷熱應激,降低機體免疫力,同時干燥空氣使呼吸道黏膜脫水,降低纖毛清除病原體的能力,此外,密閉環境中羽毛碎屑、飼料粉塵等懸浮顆粒物增多,持續刺激呼吸道并引發炎癥。
1.2病原體特性
冬季禽流感病毒(AIV)、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等常規的病原體對低溫耐受性強,更易通過空氣或接觸傳播。另外在環境應激下,潛伏的支原體、大腸埃希菌等機會致病菌易乘虛而入,造成混合感染,加重病情。
1.3管理疏漏
家禽養殖業發展過程中,生物安全不足、消毒不徹底、人員交叉流動及野鳥防控缺失,均會增加病原輸入風險,飼養密度過高、過度擁擠會加劇空氣污濁度,從而使病原在個體間接觸傳播,同時加劇禽群應激反應。另外在冬季時禽類能量需求增加,若飼料中維生素A、E或硒等抗氧化物質不足,黏膜修復及免疫功能出現受損,同樣會給病原的傳播蔓延提供條件。疫苗程序不當、免疫時機錯誤或疫苗毒株與流行株不匹配,也會導致抗體保護不足,禽群若存在球蟲病或霉菌毒素中毒情況,會破壞免疫系統功能,提高呼吸道感染概率。
2冬季禽類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2.1加強生物安全體系構建
家禽養殖業發展過程中要重點做好禽舍環境的精準調控,0~4周齡育雛期初始溫度保持在35 °C 之后每周下降 2~3°C ,降至21 C 恒溫,波動范圍 ±1‰ ,育成/產蛋期維持溫度在 18~22°C ,低于 15°C 時啟動加熱設備,采用紅外燈/熱風爐進行加熱處理,溫度調控的基礎上,目標濕度范圍控制在 55%~65% ,通過加濕器(霧化噴頭)或通風調節,禽舍濕度 gt;70% 5時增加通風量, lt;50% 5時地面灑水 100~200mL/m2. 或霧化加濕。除此之外,要注重做好禽舍的通風和空氣質量管控,最小通風量保持在1 ~1.5m3/? 小時/只(成禽)[,采用負壓縱向通風模式,氨氣(NH3)濃度 lt;15ppm ,硫化氫(HS)濃度 lt;5ppm , CO2 濃度 lt;3000ppm ,超標時啟動備用風機,通風量提高 50% 直至達標,冬季換氣頻率為5~10minh ,風機轉速保持在1 000~1500r/min ,并根據舍內密度情況及時調整。地面墊料保證每3天翻動1次,厚度控制在 5~8cm ,濕度保持在 25%~30% ;每周更換 20% 墊料,注重做好禽舍粉塵監測,確保禽舍內P M2.5lt;3mg/m3 , PM10lt;5mg/m3 ,超標時增加噴霧降塵, 0.1~0.2L/m3 □
2.2人員與物品流動管控
將整個養殖區域劃分清潔區(辦公區) $$ 緩沖區(消毒間) $$ 污染區(禽舍),界限明確,進入緩沖區前鞋底浸泡于 3% 火堿溶液 30s ,更換專用工作服,進入禽舍前酒精凝膠消毒洗手 30s ,腳踏 5% 過硫酸氫鉀復合物消毒墊 30s ,非必要人員禁止進入禽舍,必要訪客需48h前申報,進入前隔離 12h ,每棟禽舍單獨配備掃帚、鏟子等清潔工具,禁止跨舍交叉使用,喂料車、清糞車使用后立即沖洗,噴灑1:200衛可(Virkon)溶液,靜置 20min 。
2.3強化環境消毒
在進行環境消毒這一過程中要注重做好消毒劑的精確配比,空氣噴霧、設備浸泡消毒推薦使用1:200的過硫酸氫鉀復合物,地面、墻壁潑灑推薦使用 3% 的氫氧化鈉,密閉空間熏蒸推薦使用 2% 的戊二醛,飲水系統、器械消毒使用 0.5% 的過氧乙酸。在禽舍內消毒操作過程中首次消毒使用 3% 氫氧化鈉溶液潑灑地面,用量為 500mL/m2 ,噴灑墻壁及籠具表面,覆蓋率為 100% ,作用時間
,間隔 24h 后,使用1:200過硫酸氫鉀復合物溶液噴霧,保障霧滴直徑為 50~100μm ,噴霧量為 100mL/m3 ,密閉禽舍4h后通風。對于病毒污染的高風險地區可以使用 40% 福爾馬林 30mL/m3+ 高錳酸鉀 15g/m3 熏蒸,溫度保持在 25°C ,濕度為 80% ,密閉48h后通風 72h 。金屬籠具浸泡于 2% 戊二醛溶液 30min ,塑料料槽/水線拆卸后浸泡于 0.5% 過氧乙酸溶液 60min (溶液溫度 ≥40% ),沖洗無殘留,墊料翻耙機高壓蒸汽消毒
)或噴灑1:200衛可溶液,靜置20min ,人員通道與緩沖區設置腳踏池,內部存放3% 火堿溶液深度 :25cm ,每日更換1次,鞋底浸泡時間 ≥30s ,工作服紫外線照射消毒(波長 253.7nm 強度 ≥70μW/cm2 ) 40min+ 臭氧熏蒸(濃度 20ppm )30min 。
2.4病原監測與應急處理
每周隨機采集10只禽的咽拭子/泄殖腔拭子,PCR檢測禽流感病毒(H5/H7/H9)、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等,每批次免疫后14d抽檢 5% 血清,ELISA檢測抗體效價,保障新城疫HI效價 ≥6log2 疑似病例所在區域封鎖(半徑 500m ),禁止物品外流,人員活動靜止 24h ,確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24h內完成疫點禽群撲殺,尸體裝入密封袋焚燒(焚燒溫度 ≥800% ),周末消毒使用 3% 氫氧化鈉溶液噴灑地面 500mL/m2 ,密閉禽舍48h后通風[2]。
2.5免疫與健康管理
針對禽流感推薦使用禽流感( H5+H7 )三價DNA疫苗(pH5-FJ(H5-Re13)株+pH5-SX(H5-Rel4)株+pH7-YN (H7-Re4)株)進行免疫接種,使用過程中用稀釋液將其稀釋到每份 ?0.2mL ,10~35日齡的蛋雞每只使用 |0.2mL ,肉雞每只使用 0.4mL ,36日齡以上的蛋雞每只使用 Δ0.4mL ,肉雞每只增加到 |0.8mL ,并注意在接種21d之后使用相同劑量的疫苗進行一次強化免疫接種,腿部肌肉注射。針對新城疫和傳染性支氣管炎可以選擇使用雞新城疫、禽流感(H9亞型)、傳染性法氏囊病三聯滅活疫苗(LaSota株 +SZ 株 +rVP2 蛋白),7~14日齡每只雞皮下或者肌肉注射0.3mL ,14d齡以上的雞每只使用 0.5mL 。
3治療方案
在進行禽呼吸道疾病治療過程中,應結合病原的不同實施不同的治療手段,并注重將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段充分融人其中,對于病毒感染引發的呼吸道疾病推薦應用維生素C可溶粉與恩諾沙星粉劑進行飲水治療,每升飲用水分別添加
,每天飲水一次,連續飲水5d。而對于細菌感染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在采用上述的飲水方案進行治療的同時,還可以在飼料中添加多西環素粉劑,添加量為 20mg/kg/d 連用7d。在中醫治療過程中應該進行辨證施治,通常在發病初期階段一般辨證為風寒閉肺型,治療時推薦使用荊防敗毒散,中藥方劑為荊芥
、防風 30g 、羌活 20g 、桔梗 20g 、甘草 15g (每100千克雞體重日用量),水煎 30min ,藥液兌水飲用(1L藥液/100L水),連用5d。發病周期表現為痰熱壅肺型,推薦使用清肺化痰散(自擬經驗方),中藥方劑是魚腥草 40g 、黃芩30g 、桑白皮 30g 、貝母 20g 、石膏 ?50g (每100千克雞體重日用量),石膏先煎 20min ,余藥后下,煎煮兩次合并藥液(1L藥液/100L水),自由飲用,連用7d?;謴推诒孀C為氣陰兩虛型(恢復期,生長遲緩),推薦使用生脈散加減,中藥方劑是黨參 30g 、麥冬 ?30g 、五味子 20g 、黃芪 40g 、陳皮 15g (每100千克雞體重日用量),研磨成粉按 0.5% 比例拌料,連續使用10d修復肺脾功能。
結語
綜上所述,冬季禽類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是一項系統性的生物安全管理工程,需要兼顧病原阻斷、環境優化與機體免疫力的協同提升,在具體養殖管理環節中需要通過完善溫濕度調控、通風管理等禽舍環境控制、落實嚴格的消毒流程、優化免疫程序,可從源頭上減少病原傳播風險,而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策略則能融合西醫快速抑制病原的優勢與中醫調節整體機能的長處,實現疾病治療與機體恢復的動態平衡,最終在保障禽群健康的同時,促進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為食品安全與公共衛生安全筑牢屏障。
參考文獻:
[1]李素梅.禽類呼吸道疾病的防治體會[J].中國畜牧獸醫文 摘,2017,33(9):161.
[2]常仁富.禽類呼吸道疾病防治的幾點體會[J].中國畜牧獸 醫文摘,2017,33(12):157.
收稿日期:2025-07-23
作者簡介:徐夏青(1992—),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助理畜牧師。研究方向:動物飼養管理。
*通訊作者:田澍遼(1984—),男,漢族,碩士,高級畜牧師。研究方向:野生動物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