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牛的生長、繁殖、免疫、代謝中,離不開微量元素,缺少相關物質,會造成母牛繁殖障礙、生長受阻,影響畜牧業效益。鋅、硒等元素參與酶調節、抗氧化系統構建等生理過程,對母牛健康至關重要。研究表明[1],全球母牛微量元素缺乏癥發生率逐步上升,規模化養殖中因飼料地域差異、配方不科學,加上其生理階段需求改變,白肌病、皮膚角化等疾病的發生概率增加。現有研究在綜合診斷標準、補充方式效果差異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癥對生產性能的影響機制也需深入探討。基于此,本文分析母牛常見微量元素缺乏癥的診治方案以及效果。
1資料及方法
1.1基線資料
本研究于2023年9月6日—2024年9月6日期間,選取肉牛養殖場、奶牛養殖場及農戶散養母牛共100頭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肉牛養殖場25頭,涵蓋西門塔爾牛15頭、夏洛萊牛10頭;奶牛養殖場35頭,均為荷斯坦奶牛;農戶散養母牛40頭,以本地黃牛為主。從年齡階段劃分,犢牛20頭、青年牛30頭、成年母牛50頭;生理狀態方面,妊娠期30頭、哺乳期40頭、空懷期30頭。
肉牛養殖場采用全混合日糧飼喂模式,飼料由青貯玉米、苜蓿干草及精料構成;奶牛場實施TMR飼養,飼料包含進口苜蓿、全株青貯玉米等;農戶散養母牛以秸稈、青草搭配精料喂養。飲水方面,養殖場分別使用自來水、深井水,農戶散養多為山泉水。
納入標準:調查期間,出現生長遲緩、繁殖障礙、被毛異常等疑似微量元素缺乏癥狀的母牛,且養殖場可提供完整飼養管理記錄。
排除標準:患嚴重傳染性疾病、近1個月使用大量微量元素補充劑,以及飼養管理混亂無法獲取準確信息的母牛。
1.2方法
第一,臨床癥狀觀察。指派兩位高年資獸醫,創建觀察組,每周對研究母牛進行2次全面檢查,詳細記錄精神狀態、采食量、日增重、發情周期、產犢情況、被毛密度及皮膚完整性,重點關注生長遲緩、繁殖障礙、脫毛等典型表現。
第二,實驗室檢測。采集空腹靜脈血
、枕部毛發5g、肝臟活檢組織 10g ,運用原子吸收光譜法及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精密度RSD 1lt;5% )測定鋅、硒、銅、錳含量;同步采集飼料原料(青貯、精料、干草各10份)及飲水樣本(每場次 500mL ),檢測其微量元素濃度,計算日均攝入量(參照NRC母牛營養標準)。
第三,診斷標準制定。以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2001版及家畜微量元素標準為基準,結合本研究建立本地母牛微量元素參考值(血液鋅 ≥80μg/dl 、硒 ≥0.1μg/mL 、銅 ≥100μg/dl 、錳 ≥20μg/dl ),當單一元素檢測值低于參考值 80% 且伴隨2項及以上對應臨床癥狀,即確診為目標缺乏癥。
第四,治療試驗。將確診的60頭母牛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4組(每組15頭):A組肌肉注射復合微量元素注射液(含鋅 10mg/kg 、硒 0.1mg/kg ,2次/周);B組口服有機微量元素粉劑(鋅 50mg/ 頭·d、硒
頭·d);C組飼料添加無機微量元素預混料(按NRC標準1.5倍添加);D組作為對照組僅提供基礎日糧。治療周期設定為4周,期間記錄癥狀改善時間(精確至 24h )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觀察指標
第一,臨床表征改善指標。建立5級癥狀評分系統(0~4分),量化評估精神狀態(警覺度、活動量)、食欲(采食量占基礎日糧比例)、生長發育(犢牛/青年牛周增重、體高體長增幅)、繁殖性能(發情周期規律性、受胎率、妊娠期維持率)及體表特征(被毛密度指數、皮膚角化程度、蹄部完整性評分),記錄單項癥狀緩解時間(癥狀評分下降 250% 所需天數)及完全消失時間。
第二,血液生化代謝指標。檢測血常規(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濃度)、血清蛋白(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及微量元素相關酶活性,詳細為: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堿性磷酸酶,同步監測血清皮質醇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濃度變化。
第三,組織微量元素儲備指標。治療4周后采集頸靜脈血( 5mL )、枕部毛發( 10g )及肝臟活檢組織( 20mg ),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測定鋅、硒、銅、錳含量,計算組織元素濃度恢復率(治療后值/正常參考值 ×100% ),對比不同組織(血液動態平衡型vs毛發/肝臟儲存型)的元素沉積差異。
1.4統計學原理
使用SPSS25.0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Plt;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0.01 表示差異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表征改善指標對比
治療4周后,各干預組母牛臨床癥狀評分及緩解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Plt;0.05 ),其中肌肉注射組(A組)改善速度最快,飼料添加組(C組)在體表損傷修復上表現突出,具體數據見表1。
2.2血液生化代謝指標對比
治療4周后,各干預組微量元素相關酶活性及血清元素濃度顯著提升,且與對照組形成統計學差異( Plt;0.05 ),其中肌肉注射組(A組)在硒依賴酶( GSH-Px )和銅鋅酶( Cu-ZnSOD )活性恢復上優勢顯著,具體數據見表2。
表1臨床表征改善指標對比

2.3組織微量元素儲備指標對比
治療4周后,各干預組母牛組織微量元素含量均顯著提升,其中血液微量元素濃度(動態平衡型)恢復速度最快,肝臟(儲存型組織)元素沉積呈現持續積累趨勢,具體數據見表3。
3討論
3.1母牛常見微量元素缺乏癥的流行病學特征與發病機制
本病的出現,表現出養殖模式的明顯差別,且存在地域聚集性。常見的微量元素缺乏癥主要為缺少鋅、硒、銅、錳。集約化養殖發病率更高,飼料配比失衡是主因,青貯飼料致銅、錳不足,土壤硒含量低引發區域性缺乏。母牛不同生理階段需求差異大,妊娠期鋅、銅需求較空懷期增加 40%~60% 在哺乳期內,硒元素消耗量,占據日總攝入量的35%~60%[2] 。消化道疾病與應激削弱元素利用,富硒益生菌可提升全血硒含量 110%~125% 。在諸多因素影響下,形成了“攝入不足一需求增加一利用障礙”的鏈條,需要對發病母牛開展精準干預。
表2血液生化代謝指標對比

表3組織微量元素儲備指標對比

3.2臨床表征量化評估體系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構建的5級癥狀評分系統(0~4分)實現了對精神狀態、繁殖性能、體表特征的定量化分析,克服了傳統定性評估的主觀性缺陷。陳星星等(2024)指出,標準化評分體系可使臨床診斷準確率提升20%~30% ,其研究中有機微量元素組的被毛評分改善率較對照組高 18.7% ,與本研究中肌肉注射組精神狀態評分下降 60.6% 的結果一致。數據顯示,肌肉注射組繁殖異常緩解時間( 15.21±3.21 d)顯著短于飼料添加組( 28.76±5.12d ),印證了李培勇提出的“速效補充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直接調節”觀點,其試驗中肌注有機硒使奶牛發情周期恢復率提高 35% □
飼料添加組在體表損傷修復方面表現良好,與王曉佳2報道的“有機微量元素持續干預可改善蹄部角質合成”吻合,該研究中飼料添加有機鋅使奶牛蹄硬度提升 22.3% 。本評估體系通過癥狀緩解時間與補充方式的關聯性分析,為個體化治療提供數據支撐:對于急性繁殖障礙,可優先選擇肌肉注射法進行治療,對于慢性體表損傷,需要添加適宜的飼料。于倩楠等3證實,量化評分與血清微量元素濃度的相關性達 i=0.81 ( Plt;0.001 ),進一步驗證了該體系在亞臨床診斷中的實用價值,也為國內學者吳顯實提出“微量元素缺乏早期預警”觀點,提供合理化依據。
3.3血液生化指標對微量元素代謝的機制映射
微量元素相關酶活性(GSH- ?Px 、Cu-ZnSOD、ALP)的動態變化,精準反映了機體抗氧化防御、能量代謝及骨骼發育的功能狀態。研究發現,富硒益生菌可使奶牛紅細胞GSH- ?Px 活性提升 115.6% 與本研究中干預組GSH- ?Px 活性提升 110%~125% 的結果一致,證實了硒依賴的過氧化物清除能力增強可降低氧化應激對卵巢、乳腺等靶器官的損傷。李培勇試驗表明,有機微量元素可使血清Cu-ZnSOD活性升高 28.3% ,本研究中Cu-ZnSOD活性升高104%~108% 的結果進一步揭示,銅鋅協同作用可顯著改善超氧陰離子的清除效率,與繁殖性能指標(受胎率提升 22%~28% )的改善形成機制呼應。血清之內的硒元素、鋅元素濃,和酶活性呈強相關,能為微量元素缺乏提供早期預警。
陳星星等指出,血清鋅濃度與堿性磷酸酶(ALP)活性的相關性達 ?=0.89 ,可作為鋅缺乏的敏感指標,這與本研究中ALP活性與鋅代謝的關聯性分析一致。于倩楠等證實,當出現亞臨床硒缺乏后,血清內該物質水平,和GSH-Px活性動態改變,能提前數日體現出真實動物機體狀態,突顯血液生化檢測在無癥狀期診斷中的核心價值。王曉佳2提出,有機微量元素可通過調節酶活性改善氧化-抗氧化平衡,本研究中肌注組GSH-Px活性的快速提升( 180% 恢復率),印證了速效補充對硒依賴酶系統的直接調控作用,驗證了林佳珊的“微量元素一酶活性一靶器官功能”調控軸之說法。
結語
本研究所創建的“臨床初篩一生化確診一組織評估”疾病診斷體系,能在極大程度上減少疾病誤診率。治療采取分層策略:肌注用于急性重癥,口服適配應激狀態,飼料添加作為群體防控基礎。預防需建立區域飼料數據庫,按生理階段動態調整配方(如妊娠期鋅增至 120mg/kg ),并將毛發/肝臟檢測納入常規監測。該策略可提升受胎率 15%~20% 、全面提高飼料轉化率,為當代畜牧業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陳星星,聶新華,韓鵬,等.有機微量元素對奶牛的應用研究[J].中國乳業,2024(9):40-45.
[2]王曉佳.有機微量元素在奶牛不同生理階段中的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奶牛,2020(8):1-4.
[3]于倩楠,黃成竹,易建明,等.微量元素在奶牛生產中的應用[J].中國奶牛,2013(4):17-21.
收稿日期:2025-06-16
作者簡介:宋建紅(1976一),女,漢族,本科,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科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