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其危害貫穿畜牧業經濟發展、人類健康及社會穩定,具有多維度、多層次的破壞性。
1布魯氏菌病的常用檢測方法
1.1血清學檢測
目前常用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包括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試管凝集試驗(SAT)、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RBPT操作簡便、快速,但特異性較低,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SAT準確性較高,但操作繁瑣、耗時較長;ELISA雖然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但試劑成本較高,對實驗室條件要求較嚴。此外,不同檢測方法的結果存在差異,給布病的確診和防控帶來困難。例如,在對同一批牛羊血清的檢測中,RBPT檢測出的陽性率為 15% ,而SAT檢測出的陽性率僅為 10% ,兩者結果存在較大差異[3]。
1.2病原學檢測
病原分離培養是診斷布病的金標準,但布魯氏菌生長緩慢,培養條件苛刻,需要在含 5%~10% 二氧化碳的環境中培養,且布魯氏菌生長緩慢,培養周期長達2~4周,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得出檢測結果,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延誤疫情防控工作。同時,病原學檢測存在生物安全風險,需要進行嚴格的實驗室防護。
1.3分子生物學檢測
主要有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和熒光定量PCR(qPCR),PCR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檢測速度快等優點,但對實驗室設備和技術人員要求較高,若操作人員未嚴格按照技術規程進行操作,則會導致樣本污染和出現試驗誤差,從而影響檢測結果。qPCR是在PCR的基礎上添加熒光基團,通過實時監測熒光信號來實現定量分析病毒核酸的含量,且在靈敏度、特異性、自動化程度和避免污染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2布魯氏菌病檢測工作現狀
2.1群眾重視程度低
第一,畜牧獸醫部門的檢測。一是部分養殖場(戶)對布病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通常不主動配合農業農村部門開展布病防控工作,存在漏檢現象,導致不能及時發現疫情隱患,造成疫情發生并擴散。二是一些養殖場(戶)對牲畜樣本采集不上心,更舍不得多抽自家牲畜的血液,導致了采血部位不當、采血量不足、采血耗材選擇不當、樣本保存和運輸條件不符合要求等問題,影響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研究表明,樣本采集不規范導致檢測結果假陰性或假陽性的比例可高達 20%[4] L
第二,醫療機構的檢測。一是公眾對布病的認知度較低,主動進行檢測的意識不強。二是部分醫療機構對布病的診斷能力不足,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容易導致漏診和誤診。在某基層醫院的病例回顧中發現,一名長期從事牛、羊養殖的患者因反復發熱就診,基層醫院最初誤診為普通感冒,后經上級醫院會診才確診為布病,既延誤了患者的治療時機,又不能及時阻止布病的傳播蔓延。
2.2實驗室條件方面
第一,檢測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檢測人員缺乏系統的布病檢測知識和技能培訓,不熟練掌握各種檢測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驟和結果判斷標準等,容易出現操作失誤和結果誤判,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偏差。
第二,實驗室質量控制不完善。一些實驗室缺乏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對檢測試劑的質量把關不嚴、儀器設備維護保養不到位、不同批次的檢測試劑混用、檢測環境設施不完善等現象偶有發生,有時甚至會發生使用過期試劑進行檢測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導致檢測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無法得到保證。
2.3部門協作和信息共享方面
農業農村、衛生健康、市場監管等部門之間在布病檢測工作中存在協作不夠緊密的問題,會出現部門之間溝通不暢和信息共享不及時、不全面的情況,導致人間或畜間布病疫情的預警和防控滯后,等陸續出現多例人類布病患者時,才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3推動布魯氏菌病檢測工作的決策建議
3.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布病防控意識
第一,針對養殖場(戶)。通過連續舉辦多期布病防控培訓班,邀請專家為養殖場(戶)講解布病相關知識,發放宣傳資料、現場指導等方式,向養殖場(戶)宣傳布病的危害、規范采樣和防控布病的重要性,提高其對布病檢測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對布病檢測的主動配合度。
第二,針對公眾。利用電視、廣播、畫報、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布病的防治知識,提高公眾對布病危害的認知度和自我防護意識,引導公眾意識到對布病進行檢測的重要性。例如某地畜牧獸醫部門印發了一系列關于布病防治的宣傳畫報,并在群眾比較集中的各個公共場所分發了上萬份布病防控宣傳資料,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使公眾對布病的認知度大幅提升。
3.2規范檢測流程,提高檢測質量
第一,樣本采集和處理。制定統一的樣本采集和處理規范,加強對采樣人員特別是基層防治員的培訓,建立樣本登記和交接制度,規范檢測采樣流程和操作標準,確保樣本的采集部位、數量及保存和運輸條件等符合標準要求,不斷提高樣本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保證其可追溯性。
第二,檢測方法選擇和操作。根據檢測目的和樣本類型,結合實驗室人員素質及儀器配置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檢測方法。初篩,可采用RBPT等簡便、快速的檢測方法;確診,應采用SAT、ELISA和分子生物學檢測等方法,采用兩種血清學檢測方法檢測,結果均為陽性后方可確診。加強對檢測人員的操作培訓,嚴格按照檢測的操作規程進行操作,記錄檢測過程中的關鍵信息,如試劑批號、檢測時間、溫度等。通過對檢測人員進行定期的操作培訓和考核,不斷提高檢測人員的技能操作和掌握結果判定的熟練度,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重復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第三,實驗室質量控制。一是建立完善的實驗室質量控制體系,定期對檢測試劑、儀器設備進行驗證、校準和保養,開展室內質控和室間質評工作,確保檢測結果受到儀器設備和檢測試劑的影響降到最小。二是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配備必要人員及實驗室的防護設備和設施,規范實驗室廢棄物處理,最大程度提高實驗室生物安全級別。通過參加室間質評活動,不斷改進自身的檢測技術和質量控制水平,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得到行業認可。
3.3加強檢測人員培訓,提升專業素質
第一,開展定期培訓。制定實驗室檢測人員培訓計劃,定期組織開展布病檢測理論和實踐技能培訓,邀請專家進行授課和現場操作指導,不斷提高檢測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
第二,建立考核機制。建立實驗室檢測人員考核制度,對培訓后的人員進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頒發合格證書,實行持證上崗。定期進行能力評估,定期組織檢測人員開展實驗室檢測能力比對試驗,對不合格者進行再培訓或調整工作崗位。使檢測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明顯增強,能有效提高實驗室檢測工作質量。
3.4加強部門間協作,實現信息共享
建立農業農村、衛生健康、市場監管等部門之間的聯合協作機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加強溝通協調。建立布病疫情信息共享平臺,及時傳遞畜間和人間布病相關信息,實現信息互通。加強跨部門聯合執法,共同開展布病防控工作,形成防控合力,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能有效抑制布病的發生。
3.5加大投入,改善檢測條件
各級政府應重視布病檢測工作,加強對基層醫療機構和獸醫實驗室的建設和支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給基層實驗室配套必要的檢測儀器、設備和試劑,不斷改善實驗室條件,有效提高其檢測能力和水平。同時,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布病檢測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應用,提高布病檢測的效率和準確性。
結語
布魯氏菌病檢測工作中存在檢測對象、檢測方法、檢測人員、實驗室儀器設備和部門之間協作等多個方面的短板。針對這些情況,需要采取加強宣傳教育、規范檢測流程、加強人員培訓、加強部門協作、加大經費投入等綜合措施,方可不斷提高布病檢測的質量和水平,為布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從而推動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張躍,李春明,等.布魯氏菌病的危害及防控策略[J].畜牧獸醫雜志,2023,42(3):45-48.
[2]張帥,李晶,王強,等.布魯氏菌病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檢疫,2024,41(5):78-82.
[3]謝小慧,高玉紅,李冰,等.不同血清學檢測方法在布魯氏菌病診斷中的比較研究[J].中國獸醫科學,2022,52(6):765-770.
[4]李建柱,劉芳,張志強,等.樣本采集因素對布魯氏菌病檢測結果的影響[J].動物醫學進展,2023,44(7):123-126.
收稿日期:2025-03-14
作者簡介:曹普東(1979—),男,壯族,本科,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防疫、動物疫病檢測(診斷)。
*通訊作者:王成高(1982—),男,彝族,本科,高級畜牧師。研究方向:動物防疫、畜禽良種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