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業農村部2024年與2025年的母豬養殖數據,1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達到4062萬頭,與去年12月的4078萬頭和11月的4080萬頭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基本可滿足國內豬繁殖與養殖需要[]。與此同時,國內母豬規模養殖得到持續發展,加之養殖技術不斷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母豬的繁殖性能,同時也對母豬疾病防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母豬在飼養管理中除了做好與普通豬養殖有關的疾病防控工作外,還需要重點關注與母豬繁殖有關的疾病,比如母豬無乳綜合征。基于此,本文圍繞母豬無乳綜合征的相關內容展開分析,以供參考。
1母豬無乳綜合征的病因分析
資料顯示[2],母豬無乳綜合征多發生在母豬分娩后1~7d,發病后存在乳腺炎癥、子宮炎癥、乳汁分泌減少、乳汁分泌停止等表現。母豬無乳綜合征的病因復雜,整體可從以下方面分析。
1.1疾病因素
在母豬飼養中,部分疾病因素會影響到母豬泌乳,并引發母豬無乳綜合征。已有研究指出,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無乳鏈球菌等細菌感染母豬后可引起乳腺炎,乳腺炎會影響乳房的正常功能,并因為乳腺發熱、疼痛、紅腫等因素,影響乳汁分泌,造成母豬的泌乳量減少,在未能及時治療的情況下可引發無乳綜合征。另有研究指出,在乳導管堵塞、母豬乳腺存在局部損傷的情況下,都會對母豬的泌乳量產生影響,增加無乳綜合征風險。
1.2內分泌紊亂
正常的內分泌激素調節是保證母豬泌乳功能的基礎,母豬在生產后,孕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催乳素水平逐步提高,并促進乳汁的分泌。母豬的內分泌調節受到下丘腦、垂體和卵巢等器官的共同影響,并保證激素分泌處于正常水平,如果上述任何一個器官在功能方面出現異常,則母豬泌乳會出現異常,增加母豬無乳綜合征風險。
1.3飼養管理因素
母豬在生產后,仔豬需要通過母豬的乳汁獲得營養,并快速生長,所以母豬在生產后需要加強營養,如果飼料中的蛋白質、能量、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不均衡或者每次飼喂的飼料量不足,此時母豬攝入的營養有限,在無法滿足自身均衡營養的情況下,會因為營養因素而影響泌乳,增加無乳綜合征風險。飼養管理中如果圈舍環境較惡劣,不僅會影響母豬的生理節律,而且還會增加母豬感染風險,母豬無乳綜合征風險也會明顯增加。
2母豬無乳綜合征的臨床癥狀
母豬無乳綜合征的癥狀表現與病因之間存在關聯性,所以不同病因引發的母豬無乳綜合征在具體癥狀表現方面會有所不同。乳腺相關癥狀是母豬無乳綜合征的共同癥狀表現,表現為母豬產后 24~48h 內無乳,或產后泌乳量減少。仔豬因為無法滿足自身的營養需求,頻繁出現仔豬拱母豬腹部、尖叫等癥狀,大部分母豬的乳腺組織會出現異常,如乳房腫脹、發熱、變硬、疼痛等,部分母豬的乳腺皮膚發紅,擠壓乳頭可有渾濁液體排出。隨著母豬無乳綜合征的發展,較多母豬還會伴有食欲減退、飲水減少、精神狀態差、拒絕為仔豬喂奶等表現。另有系統研究分析指出[3,母豬無乳綜合征除了存在乳腺相關癥狀外,還會伴有生殖系統炎癥表現、全身機能紊亂癥狀。母豬無乳綜合征出現的癥狀同自身病因有關,故而在局部癥狀、全身癥狀表現方面有所不同。
3母豬無乳綜合征的預防措施
結合母豬無乳綜合征的常見病因,可從多方面采取措施以提升母豬無乳綜合征的預防效果,主要預防措施如下。
3.1加強對母豬的飼養管理
針對養豬場內的母豬需要從多方面加強飼養管理,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飼養管理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母豬無乳綜合征的發病率,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合理控制飼養密度,生產后母豬需要與其他豬分開飼養,綜合考慮不同母豬的體型、母豬品種等,合理控制母豬的飼養密度,保證母豬在產后有足夠的活動空間,為母豬在產后的休息提供保障。合理控制飼養密度既能降低母豬的應激反應,同時又能降低相關疾病的傳播風險。第二,營造舒適的分娩與產后恢復環境,對于即將分娩的母豬,應為其營造適宜溫度與濕度、干凈清潔的生產環境,可在地面上鋪設一些柔軟的墊料,增強母豬在分娩期間的舒適度與安全感第三,嚴格落實母豬的接產與助產技術要點。要保證各項操作的規范性,整個過程需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視情況可使用催產素,以保證豬的順利產出,對于產出的仔豬需要快速處理臍帶、胎衣,視情況需要為母豬注射抗生素或者服用抗菌藥物,以預防感染的發生。在母豬分娩完成后,可對母豬的乳房使用溫水予以清洗、擦拭、擦干,同時將分娩過程中受到污染的墊料及時清理,并換上干凈的墊料。
3.2合理完成營養調控,提升喂養的科學性
針對懷孕母豬在飼喂管理方面應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則,保證不同時間母豬整體體重增加的合理性。要求母豬在妊娠30~85d時,母豬保持正常體型,每天飼喂飼料在 1.8kg 左右,避免飼喂過多引起母豬肥胖而對后續母豬生產、泌乳等產生影響。在母豬妊娠 85~112 d時間段,需要逐步幫助母豬增肥,所以飼料的飼喂量需要逐步增加到 |3.5kg/d ,為產后泌乳提供營養保障。在母豬分娩前3d需要逐步減少飼料喂養量,控制在日常飼料的 60%~80% 飼喂,避免喂食過多對母豬分娩產生影響。在母豬分娩后,需要合理控制飼料中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比例,以促進母豬的乳腺發育,保證營養水平,確保母豬有充分的乳汁分泌。
4母豬無乳綜合征的治療措施
針對母豬無乳綜合征需要結合不同母豬的具體情況,靈活采取不同治療措施,以促進母豬的乳汁分泌。
4.1物理治療方法
對于部分母豬無乳綜合征,在治療中可采取物理治療方法,比如乳房按摩、熱敷處理等。通過乳房按摩可加快母豬乳房區域的血液循環,既有利于緩解母豬的乳房腫脹、疼痛,又能促進乳汁的正常分泌。通過對母豬乳房采取熱敷處理,可通過溫熱刺激促進乳房周邊的血液循環,在緩解乳房疼痛的同時促進乳汁分泌。故而,針對部分無明確病因的母豬無乳綜合征,可采取乳房按摩、乳房熱敷治療。
4.2藥物治療方法
藥物是母豬無乳綜合征治療的主要方法,針對細菌感染誘發的無乳綜合征,在治療中可為母豬使用抗生素藥物,通過抗生素藥物的抗菌作用清除體內的病原菌,增強細菌感染治療效果,通過消除誘因促進母豬乳汁的分泌。將250萬IU鏈霉素 +500 萬IU青霉素 +15mg 地塞米松混合均勻,然后進行肌內注射,2次/d,連用
對于存在子宮內膜炎的無乳綜合征母豬,可使用 0.20% 的高錳酸鉀溶液完成對母豬的子宮清洗,2d后,可將170萬IU青霉素 +110 萬IU鏈霉素 +40mL 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并注入母豬子宮內。1次/d,視情況控制好治療時間,以提升療效。視情況,采取全身治療、局部治療等方法可控制感染,消除誘因對母豬無乳綜合征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中醫學的發展,在母豬無乳綜合征治療中也可使用中藥制劑或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以更有效地幫助母豬改善癥狀,加快乳汁分泌。在中藥制劑方面主要使用具有活血化瘀、通乳止痛的藥物,比如通乳散、生化湯加減、增乳散等。當然中藥制劑在使用中需要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結合母豬具體證型情況合理選擇藥物。在某項研究中,針對母豬無乳綜合征的治療,采用了10g 金銀花、10g連翹和10g花粉,再配以8g柴胡、8g皂角刺和8g青皮,加水煎煮后,取藥液給病豬灌服,1劑/d,用藥4d后母豬完全康復4。
結語
母豬無乳綜合征存在多種臨床癥狀,并因為病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通過采取綜合預防措施可降低母豬無乳綜合征的發病率,保證母豬的健康水平與乳汁分泌。在治療母豬無乳綜合征過程中,需要考慮母豬的實際情況,通過合理使用物理治療、抗生素、中藥制劑、激素等,以保證療效,讓母豬在產后能夠正常分泌乳汁。
參考文獻:
[1]趙東文.母豬無乳綜合征的治療和預防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3,44(12):77-78.
[2]王洪奎,張志和.淺談母豬無乳綜合征防治措施[J].養豬,2023(04) :83-85.
[3]劉國信.母豬產后無乳綜合征的常見病因與對癥施治[J].浙江畜牧獸醫,2023,48(03):47-48.
[4]劉國信,楊鋒.母豬產后無乳綜合征的常見病因與對癥施治LJ].今日養豬業,2023(01):65-68.
收稿日期:2025-06-30
作者簡介:李紅艷(1975一),女,漢族,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控、動物檢疫、動物養殖監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