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標準化養殖是現代生豬養殖產業的總體發展趨勢。通過大力實施規模化養殖產業,能夠更好地轉變傳統的養殖管理行為和管理模式。但目前很多養殖戶只注重擴大養殖規模,不注重做好科學有效的養殖管理,養殖環境污染嚴重導致疫病高發,嚴重影響到豬群的健康生長。針對這一現狀,需要以規模化養殖為出發點,引導廣大養殖戶積極學習綜合養殖管理技術方案,有效營造一個有利于豬群生長發育的環境,以此來提高生豬養殖的綜合效益,最終推動生豬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科學規劃建造養殖場
1.1科學選址
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的選址方案是確保養殖場高效、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選址前要根據養殖場規模和產品方向確定養殖場類型,考察多個備選場地,比較其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土地資源、水源等條件,選擇符合選址原則的場地。現場應進行土地、水源、環境等方面的評估,確保場地周邊環境無污染源,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具體而言,養殖場場址應距離居民區、學校、醫院等人口密集區域 500m 以上,距離交通主干道200m以上,地勢高燥,排水良好,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土地資源豐富,周邊無化工廠、垃圾處理場等污染源,交通便利,便于物資運輸和產品銷售。
1.2豬舍建造
規模化豬舍在規劃建造過程中可以按照每頭豬需10~12m2 進行規劃設計,豬舍墻體采用磚混結構或預制混凝土板,屋頂采用彩鋼板或石棉瓦,樓板采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板或水泥砂漿。產房豬舍的長、寬、高分別是 10~20m 人 5~8m 、 2.5~3.0m ;保育舍長、寬、高分別是 15~30m 、 6~10m ! 2.0~2.5m ;育肥舍長、寬、高分別是 20~40m ! 8~12m ! 2.0~2.5m 。
2加強環境調控
2.1通風換氣
豬舍內溫度應根據豬種類和生長階段進行調整,通常保持在 20~28°C ,相對濕度應控制在 60% 以下,豬舍內氣流速度應保持在 0.2~0.5m/s ,氧氣含量應保持在 18%~21% 。依據上述要求,要注重做好豬舍的通風換氣工作,可以在豬舍屋頂或側墻上設置進排氣口,夏季高溫時,加大進排氣口必要時可以實行白天全天候的通風換氣,冬季低溫時適當縮小,一般選擇在正午的12點到下午的2點進行通風換氣。自然通風基礎上還需要加強機械化通風,在豬舍屋頂或側墻上安裝風機,形成強制通風,根據豬生長階段和外界溫度,調整風機運行時間及風速,尤其是在豬舍濕度超過 70% 時[1],增加風機運行時間,以降低濕度,在進行通風換氣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氣流直接吹向豬,以防豬受涼,尤其是在冬季通風換氣之前,可以提高豬舍溫度 2~3°C ,避免溫度突然下降,對豬群造成嚴重的應激刺激。
2.2嚴格衛生消毒
工作人員進入豬場前,需在消毒池中浸泡雙腳,消毒液可用 2%~3% 的火堿水或 0.1%~0.2% 的過氧乙酸溶液。進入豬舍前,需再次進行消毒,消毒液可用 0.5% 的過氧乙酸溶液或1:500的百毒殺溶液。豬舍空出后,先進行清掃和清洗,然后用高壓水槍沖洗,最后用 0.5% 的過氧乙酸溶液或1:500的百毒殺溶液噴霧消毒。帶豬消毒時一般每周進行1~2次,消毒液可用 0.5% 的過氧乙酸溶液或1:500的百毒殺溶液噴霧消毒。車輛進出豬場時,需在消毒池中浸泡車輪,消毒液可用 2%~3% 的火堿水或0.1%~0.2% 的過氧乙酸溶液。飼料、飼料添加劑進入豬場前,需用 0.5% 的過氧乙酸溶液或1:500的百毒殺溶液噴霧消毒。器械、設備使用前后需進行消毒,可用 0.5% 的過氧乙酸溶液或1:500的百毒殺溶液浸泡或擦拭。
3加強疫苗免疫接種
在規模化生豬養殖業發展過程中,強化疫苗免疫接種是防范傳染性疾病傳播流行的關鍵舉措。通過科學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種,能夠增強豬群的抗病能力,從而更好地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和傳播。預防豬口蹄疫可以選擇使用O型滅活疫苗對豬群進行免疫接種, 25kg 以內和以上的豬群分別接種1mL和2mL ,免疫期6個月。預防豬丹毒多殺性巴氏桿菌病可以選擇使用二聯滅活疫苗進行針對性免疫接種,該疫苗主要用于 10kg 以上的斷奶仔豬,每頭豬接種5mL 。如果需要在未斷奶時進行接種,一般每頭豬接種 3mL ,并在接種4周后使用同等劑量的疫苗進行一次強化免疫接種。推薦應用豬瘟活疫苗進行豬瘟的有效預防,每頭豬接種1mL即可,免疫期12個月。推薦應用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活疫苗開展針對性免疫接種,仔豬肌肉注射 1mL ,后備母豬和配種前的母豬肌肉注射 2mL ,免疫期能夠達到4個月。
4加強糞污無害化處理
4.1堆肥發酵處理技術
針對生豬養殖場固體廢物,推薦堆肥發酵處理技術。微生物分解豬糞有機物成有機肥,發酵熱量可殺滅病原體等,提升肥效。應用時選平坦、排水好且硬化場地,備豬糞、麥稈等有機物料與發酵菌種。將豬糞與有機物料按1:1或1:2混合, 50~100g/m2 復合益生菌攪勻,控制墊料濕度在 65%~70% ,堆肥層厚為 30~50cm ,溫度為 50~60cC ,發酵 20~30d ,每5~7天翻堆一次。發酵后監測肥料質量,確保有機質超 30% ,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含量不低于 1% pH值 6.5~8.5 ,重金屬、農藥殘留等符合國標,病原菌與寄生蟲卵死亡率超 95% ,碳氮比 20:1~30:1 ,肥料顏色深、質地松、氣味淡,粒度 0.25~10mm ,水分保持在 30%~60% 。
4.2沼氣發酵處理技術
第一,沼氣池的規劃建造。
沼氣池在規劃建造過程中需要根據養殖規模、糞便產生量等因素,科學確定沼氣池的容積和布局,確保沼氣池的建造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以1000頭生豬為例,每頭生豬每天產生糞便量約為 2.5kg ,沼氣池容積可按1:0.6的比例設計,即每立方米沼氣池容積可處理 1.5kg 糞便。沼氣池建造過程中推薦選用U型水泥池,池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內壁采用耐腐蝕材料,池體長 × 寬 × 高
10m×6m×6m ,容積約為 360m3 ,池體結構分為進料區、反應區、沉淀區和出水區。進料系統包括糞便收集池、輸送管道等;攪拌系統主要采用機械攪拌或自然攪拌;沼氣收集系統涵蓋沼氣管道、儲氣罐、沼氣燈等;沼液處理系統主要是沉淀池、過濾池、消毒池等,確保沼液達標排放[2]。
第二,沼氣發酵處理
發酵處理過程中首先要收集含水率在 70%~80% 的新鮮豬廢物,以及豬場生活污水、沖洗水等,含水率在 95%~98% ,同時準備好復合微生態制劑(主要成分是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用于提高發酵效率和穩定性。豬糞與廢水按1:1的比例混合,每立方米發酵料加入復合微生態制劑
然后將其轉入發酵池中,控制在 35~55°C ,發酵需30~45d ,發酵時間越長,效果越好。發酵過程中保持沼氣池內pH值在 6.5~7.5 ,每間隔5~7d攪拌一次,防止原料沉淀。發酵過程中要做到定期監測沼氣池內溫度、pH值等指標,確保發酵效果。發酵后的固體殘留物可作為有機肥料施用于農田,棗葉可作為葉面肥或農藥進行大田噴灑,使用前可將其稀釋成 1%~5% 的濃度],避免出現燒苗現象,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生活照明。
結語
綜上所述,標準化生豬養殖落實綜合飼養管理方案意義重大。推動其標準化規范化發展,需引導養殖戶加強養殖場科學規劃建造、合理消毒、嚴格疫苗接種,注重污染物針對性處理,制定完善管理方案,營造適宜環境,滿足豬生長需求,發揮品種潛力,提高生產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達舉娟.生豬養殖技術及常見病害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5,27(04) :95-96.
[2]李華忠.生豬養殖污染治理模式及應用[J].畜牧業環境,2020(14) :1.
[3]王吉星,楊康華,李怡.生豬生態養殖技術及其發展趨勢[J].今日畜牧獸醫,2025,41(03):57-59.
收稿日期:2025-05-28
作者簡介:周立恒(1980—),男,漢族,畜牧師。研究方向:豬的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