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生豬養殖業的發展是當地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實踐,在生豬養殖業不斷向前推進的背景下,為切實提高養殖效益和養殖質量,這就需要養殖管理人員注重生豬整個養殖管理階段的針對性把控。
1保育豬的生理特點
保育豬的胃、腸道等消化器官尚處于發育階段,胃容量小且胃酸分泌不足,對復雜碳水化合物和植物蛋白的分解效率低,易導致營養吸收不良,再加上這個階段斷奶應激易造成腸道菌群失衡,增加大腸埃希菌等條件性致病菌增殖風險,進而引發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仔豬斷奶后來自母乳的被動免疫保護逐漸減弱,而自身主動免疫系統尚未完全建立,導致抗病力出現“免疫空窗期”,再加上保育階段仔豬的脾臟、淋巴結等淋巴組織發育不完善,對病原體的識別和清除能力較弱,易受病毒、細菌感染,斷奶、環境變化等應激因素可抑制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風險。
仔豬斷奶后骨骼生長速度加快,肌肉組織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需求較高,營養不足易導致發育遲緩,基礎代謝率高,但體內糖原和脂肪儲備少,需頻繁采食以滿足能量需求,同時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易受環境溫度波動影響。
2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要點
2.1保育前的準備
第一,欄舍清潔與消毒。
保育舍騰空后,移除所有墊料、糞便及殘留飼料,并高壓沖洗地面、料槽、水線及漏縫板,依次使用 2% 的氫氧化鈉溶液、1:200的過硫酸氫鉀復合物和 5~10mL/m3 的甲醛進行熏蒸,干燥后通風 48h 以上。提前24h啟動地暖或保溫燈,確保欄內溫度穩定在 28~30°C ,溫差不超過2 C ,檢查風機轉速和進風口開閉狀態,維持相對濕度在 60%~70% ,避免賊風直吹豬群,沖洗水線至無殘留消毒劑,檢查飲水器水流速度保持 200~300mL/min ,乳頭高度與豬肩部平齊。按體重和健康狀況進行分欄,預留10%~20% 空欄用于后續弱仔隔離,同一批次內體重差異不超過3 kg 。
第二,斷奶前過渡管理。
在斷奶前注重做好母豬與仔豬協同適應,于哺乳期14日齡起,每日投放顆粒直徑 ≤2mm 的高消化率教槽料,逐步增加飼喂頻次至4~6次/d,引導仔豬接觸獨立飲水器,減少斷奶后因不會飲水導致的脫水,剔除低于同窩平均體重 30% 、跛行、呼吸道癥狀或嚴重臍疝個體,核對每頭仔豬的疫苗記錄,未免疫者轉入特殊護理欄。
2.2保育豬的養殖管理
第一,飼料配比。
要結合保育豬的生長發育階段實施分階段精準營養供給,具體來說就是保育期飼料需根據豬群日齡及發育狀態劃分為斷奶過渡期與穩定生長期,滿足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差異。斷奶過渡期:粗蛋白保持在 18%~20% ,以動物蛋白為主,能量控制在3300~3400kcal/kg ,賴氨酸保持在 1.25%~1.35% 促進肌肉沉積。穩定生長期:飼料當中的粗蛋白水平保持在 17%~18% ,植物蛋白比例增加,消化能控制在3 200~3300kcal/kg ,賴氨酸保持在1.10%~1.20% ,維持線性生長。同時要注重加強功能性添加劑的有效應用,飼料中添加 10.5% 的檸檬酸+0.3% 的甲酸,降低胃pH值,抑制病原菌。外源淀粉酶 1000U/kg+ 中性蛋白酶 500U/kg ,輔助消化植物性淀粉與蛋白質。枯草芽孢桿菌 1×109 CFU/kg+ 丁酸梭菌 5×108 CFU/kg,穩定腸道菌群。同時要注重強化抗營養因子控制,注重做好植物蛋白預處理膨化,大豆需經高溫滅活胰蛋白酶抑制劑,發酵豆粕降解抗原蛋白,確保飼料當中總纖維含量 leq5% ,避免過量麩皮或米糠增加腸道負擔。
第二,飼喂。
過渡期飼喂管理(斷奶后0~7d)利用液態飼喂誘導采食,教槽料與溫水( 40°C )按1:2混合,添加
5% 葡萄糖,8次/d,每2小時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以10min 內采食完成為準。濕拌料過渡時期(第3~7天),飼料與水按2:1混合,形成半干濕料,7d內逐步減少水分至干料狀態,避免長期濕喂導致霉變。穩定期飼喂規范(第8天至保育結束)推薦使用顆粒飼料,確保飼料的顆粒直徑為 2.5~3.0mm ,長度為 5~8mm ,硬度 ≤3kg/cm2 ,5次/d,早、中、晚各一次以及兩次夜間補料,夜間補料量占總量的 20% ,始終保持料槽底部有厚度 ≤2 cm的薄層飼料,減少爭搶,早晚清理料槽2次,剔除結塊或受潮飼料[1]。
2.3環境調控
第一,環境控制。
在生豬保育階段要注重做好分階段的環境調控措施,斷奶后0~7d,豬舍入口處設 1.5m 緩沖隔斷,保育欄內分層控溫,休息區溫度保持在 30°C 采用紅外燈或地暖進行保暖處理,料槽/飲水區等活動區保持28 C ,避免過冷抑制活動,每欄懸掛溫濕度計,距地面 30cm ,每日8:00、14:00、20:00、2:00各記錄一次溫度,這個時期要進行最小通風模式:換氣率為6~8次/h,通過變頻風機 +, 小窗,維持低速氣流,夜間開啟地暖補償通風降溫,每下降1 C 增加 5% 供暖功率。濕度 lt;55% 時啟動加濕工作,利用噴霧加濕,2次/d,分別選擇8:00、16:00各進行一次,每次 10min ,地面微濕即可,及時清理漏縫板下糞污,防止腐敗產濕。斷奶后8~21d,每周下調12°C ,最終穩定在 24~26°C ,關閉局部加熱設備,保留地暖基礎供熱,確保地表溫度為 25°C 。通風管理過程中要做到隧道通風與縱向通風結合,日間溫度 gt;28% 時,啟動隧道風機,風速為 0.5m/s ,實現快速降溫。當氨氣濃度超標時,臨時增加換氣率至12次/h,持續 30min 。
第二,動態調控技術。
有條件的養殖場要注重加強智能化調控技術的應用,每200立方米布置1個無線溫濕度節點 +1 個氨氣探測器,數據實時上傳至控制平臺,溫度超出設定閾值±1qC 時,自動啟停風機/加熱器;氨氣 gt;20 ppm時觸發報警并啟動強力排風,注重加強冷熱應激干預處理。環境溫度超過設定閾值時,應該及時啟用冷卻水簾,將水溫保持在 15~18°C ,料槽添加 0.5% 小蘇打緩解酸中毒。環境溫度低于22 C 時,增加墊料厚度至 10cm ,料中添加 12% 植物油提升能量攝入[2]
第三,空間與行為管理。
斷奶初期養殖密度控制在 0.3~0.4m2/ 頭,群體規模 ≤25 頭/欄,減少豬間爭斗;保育后期密度保持在 0.5~0.6m2/ 頭,按體重分群,確保群體體重差異≤5kg 。保育階段每欄懸掛長度 30cm ,距地面 50cm 的2條鐵鏈、1個橡膠球,每日撒播 10% 日糧量的壓片玉米于墊料中,以刺激仔豬的拱掘行為,分散咬尾沖動[3]。
2.4免疫接種
保育豬養殖管理過程中優先免疫高致死率重大傳染性疾病以及養殖場流行的動物疫病,通過ELISA檢測斷奶時母源抗體水平根據抗體消散情況,確定最佳的免疫接種時機。預防豬瘟推薦使用豬瘟活疫苗,斷奶后不存在母源抗體保護的仔豬接種一次即可,每頭豬肌肉或皮下注射 1mL ,防控圓環病毒病選擇使用豬圓環病毒二型滅活疫苗,仔豬在3~4周齡首次免疫接種,間隔三周之后進行一次強化免疫接種,每頭豬使用 1mL 。防控豬偽狂犬病可以選擇使用偽狂犬病活疫苗,哺乳仔豬第1次接種0.5mL ,并在斷奶之后再接種 1mL 。預防支原體感染推薦使用豬支原體肺炎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主要用于肺內免疫接種,每頭豬接種一頭份,預防豬口蹄疫,推薦使用O型滅活疫苗斷奶后耳根肌肉注射1mL 。防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推薦使用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活疫苗開展針對性的免疫接種,豬斷奶之后進行肌肉注射或者免疫接種,每頭豬使用 1mL 。疫后6h內觀察群體的呼吸急促、嘔吐等過敏反應,備腎上腺素急救,免疫后48h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200g/t ,飲用水當中添加 0.2% 的電解質或者 0.2% 的小蘇打,緩解應激。
結語
綜上所述,保育豬養殖技術作為生豬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其精細化管控能力直接影響著豬場的經濟效益與生物安全水平。在實施保育豬養殖管理過程中,要充分掌握該階段生豬的生理特點,系統化地整合階段性營養供給方案、環境參數動態調控策略及精準免疫程序,明確規模化豬場保育階段“減應激、促生長、防疾病”的核心技術路徑,以此來提高飼料的消化利用率,節約養殖成本,促進保育豬健康生長為后續階段的育肥養殖奠定堅實的基礎,最終推動保育豬養殖從群體化管理向個性化精準管理的轉型升級,為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注人持續動能。
參考文獻:
[1]牛輝.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要點[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4(8):140-141.
[2]杜容芳.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及常見病的預防治療[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9):208-210.
[3]武藝.規模化豬場保育養殖技術在生產上的應用[J].畜牧業環境,2024(20):142-143.
收稿日期:2025-06-19
作者簡介:劉裕(1992—),男,漢族,本科,助理畜牧師。研究方向:畜牧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