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腹瀉既不同于非條件性的細菌性腹瀉,也不同于非傳染性的胃腸炎腹瀉。該種疾病的傳播流行具有明顯的條件致病性,是世界各地生豬養殖中普遍發生流行的一種常發病和高發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相對較低的特點,會對仔豬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導致臨床康復豬停止生長成為僵豬,造成養殖場的淘汰率顯著升高,不利于擴大養殖規模和提升養殖效益
1 流行病學
1.1病原學
仔豬白痢是一種由病原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其中以 10~20 日齡的仔豬發病最常見。引起仔豬白痢的病原菌主要是O78血清型和大腸埃希菌055,病原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兩端鈍圓,有鞭毛,能運動,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最適生長溫度為 37°C ,pH值為 7.2~7.4 ,繁殖生長過程中能產生腸毒素、溶血素等,病原菌侵入腸道后,產生的毒素和酶會破壞腸道黏膜,導致腸道蠕動加快,吸收不良,引起腹瀉。病原菌對環境有一定的抵抗力,能在土壤、糞便中存活數周,最適生長溫度為37°C ,但在 4~45°C 的溫度中也能存活,且在潮濕的環境中存活能力較強,尤其是在糞便和污水中,在pH值為7.2~7.4的環境中生長良好。病原菌對消毒劑敏感,常用消毒劑如高錳酸鉀、漂白粉等能有效殺滅病原菌。
1.2流行病學
仔豬白痢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一旦有仔豬發病,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至整個仔豬群,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仔豬通過攝入污染的飼料、飲水或接觸患病仔豬的排泄物而感染。仔豬白痢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冬季和夏季發病率較高,特別是在嚴冬和早春季節,由于仔豬抵抗力下降,更容易發生傳染。當前,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和養殖技術的提高,仔豬白痢的發病率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在很多養殖場中仔豬白痢常與病毒性腹瀉等其他腸道疾病混合感染,使得病情更加復雜,治療難度增加。臨床治療過程中由于抗生素的濫用,一些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菌株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給后續治療帶來挑戰。
1.3發病原因
第一,不能及時吃上初乳。
初乳是新生仔豬生命的第一道防線,含有豐富的母源抗體和營養成分,能增強仔豬的免疫力。然而由于母豬產后護理不當、仔豬體弱或母豬乳房炎等原因,仔豬無法及時吃上初乳,使其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種病原體,增加仔豬白痢發生的風險。此外,初乳中的生長因子和營養成分還能促進仔豬腸道的健康發育,缺乏初乳的仔豬腸道屏障功能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襲,進一步增加了白痢的發生率[]
第二,不注重做好疫苗免疫接種。
實際養殖中部分養豬場由于管理不善或經濟壓力等因素,沒有按時、按程序進行疫苗接種,導致仔豬缺乏有效的免疫保護。一些常見的腸道病原菌,如大腸埃希菌和輪狀病毒,可以通過適當疫苗接種進行有效預防,如果免疫程序不健全,仔豬的免疫系統無法建立起有效的防御屏障,易感性增加,感染病原菌的風險加大。
第三,豬舍溫度、濕度調控不到位。
仔豬出生后如果豬舍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仔豬的體溫調節能力,導致其抵抗力下降。特別在冬季保溫措施不到位,仔豬容易受涼,誘發應激反應,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增加白痢的發生率。同樣濕度過大或過小也會影響仔豬的健康,過高的濕度容易滋生細菌和病毒,增加環境中的病原菌負荷,而過低的濕度則容易引起仔豬呼吸道干燥和黏膜損傷,削弱其免疫屏障。
第四,環境污染嚴重。
豬舍的地面、墻壁、飲水器具等如果不定期清潔消毒,會積累大量的病原菌,成為仔豬感染白痢的潛在威脅。尤其是糞便和尿液的堆積,會產生大量的氨氣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這些氣體不僅會刺激仔豬的呼吸道,還會降低其免疫力,使仔豬更易感染病原菌[2]。
2臨床癥狀
發病初期,仔豬體溫基本正常,精神狀態和食欲沒有明顯變化。隨著患病豬排糞次數逐漸增多,一開始糞便呈淡黃色、灰白色或乳白色,質地稀薄,有時伴有黏液,散發腥臭味,緊接著糞便逐漸變細,甚至會夾雜有大量乳塊和腸黏膜組織。由于腹瀉,仔豬會出現脫水癥狀,部分仔豬可能出現食欲減退,甚至拒食現象。仔豬活動量減少,不愿走動,體重下降,生長遲緩。嚴重病例可能出現嘔吐,脫水癥狀明顯,眼窩凹陷、皮膚彈性下降。病情進一步惡化時,仔豬可能出現昏迷,最終可能導致死亡。
3病理學變化
病死豬解剖后可以觀察到消化道病變最為嚴重,胃黏膜紅腫,特別是在幽門部最為明顯,胃內有少量凝乳塊,胃黏膜可能充血或出血,表面附有黏液。小腸腸壁薄呈半透明,內容物呈灰白色或灰黑色液體。小腸廣泛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腸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脫落,小腸絨毛萎縮變短,隱窩細胞增生,圓柱狀的絨毛上皮細胞被鱗狀或立方形的細胞所取代。大腸腸壁增厚,黏膜上覆蓋著一層灰黃色彌漫性壞死和腐乳狀物質,剝開見底部紅色、邊緣不規則的潰瘍面。腸系膜淋巴結腫脹,部分呈干酪樣。腸黏膜出現出血性卡他性炎癥,表現為腸黏膜潮紅,腸內容物呈灰白色稀粥狀,腸管空虛或充滿氣體,腸壁薄而透明。病死豬體表蒼白、脫水、消瘦,肛門及尾根附近黏著灰白色帶腥臭味的糞便,肝、脾、腎等器官可能出現不同程度腫大、充血、出血等病變。
4防治措施
4.1治療方案
針對仔豬白痢病要做到規范使用抗生素進行科學治療。推薦使用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進行肌肉注射治療,使用劑量為 0.2mL/kg ? bw,2次/d,連續使用3d。也可以選擇使用恩諾沙星注射液進行肌肉注射治療,使用劑量為 0.5mL/kg? bw,2次/d,連續使用3d為一個療程。在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的同時,還可以搭配中藥進行輔助治療,緩解患病豬的腹瀉癥狀,推薦使用白頭翁口服液,每頭仔豬每次服用 50~80mL ,1次/d,連續使用7d為一個療程。豬群腹瀉癥狀消退之后,可以讓患病豬連續服用肥豬散,每頭豬每次服用 100g ,1次/d,連續使用7d,能有效預防大腸埃希菌所造成的仔豬生長發育不良。通常按照上述方案進行為期3~5d的抗菌治療和連續7d的對癥治療,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3]
4.2預防措施
產前20d起,適量補充蛋白質和鈣,預防母豬產后癱瘓和仔豬下痢。仔豬出生之后,一定要保證整個養殖環境干凈整潔,每天清掃,每周進行一次常規消毒,推薦使用 0.1% 的過氧乙酸,環境消毒推薦使用 2% 的氫氧化鈉溶液和 12% 的甲酚皂溶液,減少病原菌的滋生,仔豬豬舍溫度一般調控到 20~25°C ,相對濕度保持在 65% 左右。仔豬出生后,注意保暖,確保其出生1h之內吃足初乳,從初乳中獲得免疫球蛋白。強化疫苗免疫接種是防范各種疾病發生流行最有效的措施,疫苗接種過程中可以選擇使用豬大腸埃希菌病K88、LTB雙價格基因工程活疫苗,對母豬進行免疫接種,仔豬出生后能通過初乳獲得被動免疫抗體,能有效預防哺乳階段大腸埃希菌病發生流行、母豬在產前15~20d可以使用該種疫苗,按照每頭豬1000億活菌進行肌肉注射[4]
結語
綜上所述,為有效防控仔豬白痢的發生流行,要在充分掌握仔豬生長發育規律的基礎上,確保豬群出生之后能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并嚴格落實環境清理和衛生消毒制度,保障環境質量達標,營造舒適整潔的生長環境,滿足豬群的生產需求。此外要在母豬妊娠階段進行妥善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種,確保仔豬出生之后能通過初乳獲得免疫球蛋白,有效預防哺乳階段大腸埃希菌的入侵。臨床用藥過程中也需要規范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將中藥治療和西藥治療協同應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提高治療成效,縮短發病周期。
參考文獻:
[1]王曉忠.豬大腸桿菌病的特征與防控研究[J].中國動物保健,2023,25(12):17-18.
[2]莫鳳銀.規模化養豬場豬大腸桿菌病的防控[J].畜禽業,2024,35(01) :72-74.
[3]王造銀.仔豬白痢的治療措施[J].今日畜牧獸醫,2024,40(08):107-109.
[4]梁樹勇.淺談仔豬痢疾的預防及治療[J].新農民,2024,(02):126-128.
收稿日期:2025-06-09
作者簡介:劉曉慶(1977一),女,漢族,本科,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