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地肉牛養殖業的不斷推進,養殖管理環節的技術問題日益凸顯,其中犢牛養殖存活率和健犢率不高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肉牛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犢牛成活率為 85%~88% ,雖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83%~85% ),但仍面臨初乳管理不足、營養失衡、斷奶應激、疫病高發的問題,這嚴重影響到犢牛的健康生長發育。針對這一情況,就需要從技術入手,認真解決當前養殖戶技術力量薄弱以及養殖環節協同不足的問題,同時加快構建完善的技術方案,確保從母牛妊娠階段入手,營造良好的營養條件和環境,促進胎兒健壯發育。犢牛出生之后還要做到及時哺乳、科學補飼、有效落實斷奶操作方案,確保特牛能夠順利地度過斷奶應季高峰期,以此來發揮特牛的生長潛力和生產能力,為帶動肉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影響肉用犢牛存活率和健犢率的不良因素分析
1.1母牛相關因素
母牛在妊娠階段,營養物質的供給情況會對胎兒的生長發育產生最直接的影響。犢牛存活率和健犢率下降,主要是母牛在妊娠期營養不良,妊娠后期尤其是最后3個月若缺乏蛋白質、鈣、磷、維生素A等關鍵營養素,會導致胎兒發育遲緩、出生率低、體質弱,增加犢牛出生后死亡風險。這個時期很多養殖戶常以秸稈為主飼料,營養單一化問題突出,會影響母牛的正常妊娠過程,而布魯氏菌病、牛病毒性腹瀉(BVDV)等垂直傳播疾病可導致流產、死胎或弱犢,乳房炎會影響初乳質量,降低犢牛被動免疫力。此外母牛在分娩階段,如果人工助產不當、難產未及時處理(如胎位不正)、助產操作粗暴的情況,易造成犢牛室息或骨骼損傷,臍帶消毒不徹底還會引發臍炎。
1.2犢牛飼養管理缺陷
犢牛出生后需在6h內攝入至少4L初乳,養殖管理中,延遲喂養、初乳質量差或母牛營養不足,均會顯著削弱犢牛免疫力。環境應激亦是犢牛成活率下降的關鍵誘因。多數養殖戶忽視牛舍溫濕度調控,冬季未為新生犢牛配備保溫設施,特牛易因體溫過低引發代謝紊亂甚至死亡;牛舍潮濕、糞便堆積會滋生病原體,大幅增加腹瀉和肺炎風險。在日常管理中,部分養殖戶還存在衛生消毒意識薄弱的問題,犢牛欄舍及用具未定期清潔消毒,會導致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滋生蔓延,進一步加劇疾病傳播風險。此外,對犢牛健康監測缺乏系統性,未能及時發現特牛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等早期異常癥狀,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在斷奶環節,除斷奶時機不當和飼料轉換過快外,部分養殖戶未采取循序漸進的斷奶方式,突然斷奶會使犢牛產生強烈應激反應,不僅影響消化系統發育,還可能導致其出現拒食、體重驟降等問題,嚴重威脅犢牛健康成長。
1.3疾病與防控漏洞
疾病因素的存在是導致犢牛存活率和健犢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在犢牛養殖管理過程中因腹瀉造成死亡的病例占比在 60% 以上,病原包括輪狀病毒、冠狀病毒、大腸埃希菌等,這與環境衛生差和初乳管理不足直接相關,寒冷季節通風不良導致氨氣濃度升高,誘發巴氏桿菌肺炎,球蟲、蛔蟲等寄生蟲病在散養牛群中普遍出現,會削弱犢牛體質。再加上很多養殖場內部的防疫體系建設較為薄弱,疫苗接種覆蓋率低,驅蟲計劃不規律,抗生素濫用均會導致耐藥菌株增加、治療難度上升。
1.4營養供給失衡
哺乳階段,代乳品配制不符合營養需求,脂肪、蛋白質比例失調或補飼草料粗纖維含量過高,影響消化吸收;缺硒地區未補充硒制劑,易引發白肌病;維生素D缺乏易導致佝僂病。再加上很多養殖戶選擇低價劣質飼料、減少獸藥采購等短期行為,直接降低犢牛健康水平。
2提高肉用犢牛存活率和健犢率的養殖技術操作方案
2.1加強母牛妊娠期管理
母牛在妊娠階段一定要做好精準的營養供給,尤其是要將關注重點放在妊娠后期的營養供給上,每日補充1.5~2kg精料,確保精飼料中含粗蛋白 1≥16% ,鈣0.8% ,磷 0.5% ,飼料中額外添加維生素A10萬IU/頭/d、維生素E 500ΠU/ 頭/d及硒制劑 0.3mg/kg 飼料,青貯玉米按照 8~10kg/ 頭/d進行投喂,并搭配優質干草替代單一秸稈。規模化養殖場推薦使用TMR(全混合日糧)攪拌設備,散養戶由合作社統一配送預混料包,妊娠期需要每月監測母牛體況評分(BCS),確保體況評分能夠維持在 3.0~3.5 分(5分制)。產前60d接種牛病毒性腹瀉(BVDV)滅活苗肌肉注射 2mL 頭,確保犢牛出生之后能夠通過吃乳獲得免疫球蛋白,產前30d注射伊維菌素 0.04mL/kg ??μ bw/次,控制線蟲和體外寄生蟲[1]。
2.2分娩與初生牛護理
母牛進入分娩階段之后,一定要確保分娩監護標準化,分娩前7d轉移母牛至獨立產房,產房溫度保持在 15~20°C ,墊草厚度 ≥20cm ,每日消毒,推薦使用 0.1% 的過氧乙酸進行消毒處理。胎位異常時,使用潤滑劑輔助矯正,避免強行牽拉,犢牛出生后 5min 內清除口鼻黏液,擦干體表,臍帶用 5% 的碘酊浸泡消毒。出生后0.5~2h內灌服初乳4L,并要確保初乳中抗體濃度 ≥50mol/L ,抗體檢測過程中推薦使用初乳比重檢測質量(合格初乳密度 ≥1.050 ),不合格則啟用冷凍初乳庫,規模化場配置初乳巴氏殺菌設備,散養戶由村級技術員監督灌服,同時發放初乳儲存袋。
2.3加強犢牛 ~3 月齡精細化培育
0~3月齡的犢牛要實施犢牛島/單欄養殖,獨立特牛欄面積為 1.2m×2m ,地面鋪設漏縫板,每日清理糞便,每周噴灑 10% 的生石灰進行消毒,冬季加裝紅外線保溫燈,保障欄內溫度 Y≥10C ,夏季使用遮陽網 + 風扇降溫,確保溫度維持在28 C 以內[2]0~7日齡每日飼喂初乳/代乳品 6L ,分3次,代乳品要求粗蛋白 222% 、脂肪 215% , 7~60 日齡逐步過渡至代乳品4 L/d+ 開食料(粗蛋白 218% )自由采食,60~90 日齡斷奶前開食料采食量需達 1.5kg/d ,確保瘤胃發育,開食料中添乳酸菌 1×10∧8 CFU/g和
0.5% 的檸檬酸,預防腹瀉。規模化養殖場應該實施健康監測與疾病預警,推廣數字化管理模式,養殖場內部配置電子耳標監測體溫、活動量,散養戶采用“微信小程序
人工記錄”手段,每日上報犢牛狀態。輕度腹瀉可口服補液鹽(氯化鈉 3.5g+ 碳酸氫鈉2.5g/L 水) + 蒙脫石散 10g/ 次,重度腹瀉立即隔離,靜脈注射 5% 葡萄糖鹽水 ?+ 鹽酸土霉素 10mg/kg ·bw,2次/d,連續使用3d為一個療程,對于病毒感染的腹瀉疾病,在上述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選擇使用肌肉注射板藍根液一次用量 40mL ,必要時間隔2~3d再用藥一次抗病毒。
2.4斷奶期過渡管理
在養殖場內部應該實施漸進式的斷奶方案,3月齡代乳品減至2L/d,增加優質牧草如黑麥草的供給,4月齡停止代乳品,精料占比提升至 60% ,確保精飼料中粗蛋白 216% ,5~6月齡逐步過渡至育肥料,日增重目標 p≥800g[3] 。犢牛2月齡首次口服阿苯達唑 10mg/kg? bw,之后每3個月輪換使用伊維菌素、左旋咪唑,每月噴灑 0.5% 敵百蟲溶液,控制蠅蛆滋生,當牛生長到3月齡之后選擇使用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滅活疫苗進行肌肉注射,劑量為 2mL 頭,使用同等劑量的疫苗進行第2次強化免疫接種。
結語
綜上所述,提升肉用犢牛存活率與健犢率是增加養殖場經濟收益、擴大養殖規模的關鍵環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將關注重點放在母牛妊娠期營養強化、初乳管理標準化、環境精準調控及疫病聯防聯控四大核心領域,通過技術集成與模式創新,構建預防為主、數據驅動、多方協同的犢牛健康管理體系,確保犢牛出生之后能夠健壯生長,以此來提高飼料的消化利用率,滿足犢牛的生長和增重所需,為推動肉牛養殖業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群體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永杰.提高肉用犢牛存活率、健特率的新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5):93-94.
[2]徐明.肉用犢牛存活率、健犢率的影響因素與提高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35):84-85.
[3]鄧英.影響犢牛成活的因素及提高成活率措施[J].養殖與飼料,2023,22(7):25-27.
收稿日期:2025-06-09
作者簡介:賈銳(1986—),女,漢族,本科,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疾病治療。*通訊作者:古麗加馬力·海利力(1984—),女,維吾爾族,本科,畜牧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