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傳染性胃腸炎致病源為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屬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屬于一種急性、高接觸性、傳染性疾病。臨床上,以1周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最高,危害最為嚴重,致死率高達 100% 。豬傳染性胃腸炎發病后,常與多種疾病混合或繼發感染,例如輪狀病毒病、大腸埃希菌病等,顯著增加診治難度。近年來,豬傳染性胃腸炎在我國生豬養殖區域內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與流行態勢,嚴重危害我國養豬產業的發展,做好該病的診斷與防治工作,對我國生豬養殖產業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1 流行病學
豬傳染性胃腸炎傳染源多為隱性帶毒豬、發病豬。在生產期間,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能夠隨著帶毒豬、發病豬的糞便、乳汁、嘔吐物及呼出的氣體等排出至外界環境中,對飼料、飲水、空氣、墻壁、養殖用具等造成污染,為病毒的再次傳播侵染創造條件。該種病毒傳播途徑廣泛,可以經由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實現間接傳播,或可經過乳汁途徑垂直傳播至仔豬。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豬群均會發生該病,其中,以1周齡以內的新生仔豬發病率、致死率最高。豬傳染性胃腸炎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征,通常在冬春季節(12月至翌年3月期間)發病最多,夏秋季高溫發病率較低。該病毒主要危害感染豬群,其他動物在感染該病毒后會呈攜帶狀態,不會表現出臨床癥狀。在生豬養殖期間,一些犬科動物、貓科動物、老鼠、蚊蠅等會作為攜帶病毒源傳播該病,需注意防控。豬傳染性胃腸炎傳播流行特征有兩種表現,在未發生過該病的疫區內,一旦發生會呈現流行性特征。而在已經發生過該病的疫區內,豬傳染性胃腸炎發生后呈地方流行性特征[]。在新疫區內發生該病時,疫區內的所有年齡階段的豬群均可發生此病,發病后受日齡、生長勢、膘情等方面的影響,豬群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攝食不良、嘔吐及腹瀉癥狀。在老疫區發病時,病毒會在疫區內持續存在,母豬感染后通常無顯著癥狀,哺乳期母豬分泌出的乳汁內含有抗體,哺乳期仔豬在吸收乳汁后可以獲取不同程度的被動免疫。
2病原學分析
豬傳染性胃腸炎在侵染豬體后,病毒的潛伏期較短,感染病毒后18h內即可表現出臨床癥狀,部分豬潛伏期能夠延長至 2~3d 受潛伏期的影響,豬傳染性胃腸炎發病后傳播速度快,一旦出現發病豬,且在不及時防控的條件下,數日之內即可傳播至整群。豬感染該病后,病毒在病豬的胃腸系統內廣泛存在,可在豬的日常活動中通過多個途徑傳播至體外,造成環境污染。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耐低溫,在 -20°C 的環境中可以持續存活6個月以上,在室溫條件下可以持續存活3 d 在37℃的環境條件下,使用 0.05% 甲醛溶液浸泡處理20min左右可以將其滅活;將其放入溫水中,在水溫56°C 的條件下,持續45min即可滅活;在水溫65 °C 的條件下,持續 10min 即可滅活。病毒對光照較為敏感,特別是強光照,病毒在糞便中,使用強日照持續照射6h即可滅活。在生豬養殖期間,常規使用的有機消毒劑均可將其滅活,例如常見的乙醚、氯仿類消毒劑。
3臨床癥狀
3.1哺乳期仔豬
哺乳期仔豬染病后,通常表現出相繼發病的特征。病初,仔豬出現嘔吐癥狀,伴有水樣腹瀉,排出白色糞便。中后期糞便顏色轉變為黃色或綠色,在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未充分消化的凝乳塊,味惡臭。病初,病豬體溫上升至 40.5‰ ,在持續的腹瀉后,體溫開始下降,機體脫水,飲水量增加。在仔豬發病后不及時治療的情況下,在2~7d內出現死亡,其中,5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后病死率高達 100% 。哺乳期仔豬發病后隨著日齡的增長,病死率逐漸下降,但病愈后的仔豬生長發育相對遲緩,生產性能較低,常做淘汰處理2。
3.2育肥豬
育肥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概率較高,但多為隱性經過,發病后臨床癥狀不顯著。部分病豬會出現水樣腹瀉,排出灰褐色或黑色稀便,味惡臭,同時攝食量減少、伴有嘔吐癥狀,病程通常持續1周左右,死亡率極低。
3.3哺乳期母豬
哺乳期母豬發病后,臨床癥狀對比育肥豬較重,出現厭食、嘔吐、腹瀉、體溫上升等癥狀,泌乳量減少或停止泌乳,發病后3~7d體能恢復正常,死亡率極低。
3.4妊娠期母豬、種公豬
妊娠期母豬發病后臨床癥狀輕重不一,多數為 隱性經過,少數病豬出現攝食量下降、嘔吐、腹瀉 等癥狀,嚴重時糞便為噴射狀水樣,呼吸急促,發 病后期出現流產。
種公豬發病后癥狀以腹瀉為主,通常在3~10d病癥自愈。
4防治措施
4.1日常預防措施
第一,加強飼養管理。日常飼養期間,做好養殖場內人員及車輛來往消毒管理工作,特別是該病流行的冬春季節及周邊有疫病發生期間,嚴格控制人員及車輛的出入消毒,做好生物安全防控管理。在生產期間,秉承“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模式,做好豬舍內的保暖工作,保障豬舍內環境干燥,衛生、通風良好。在冬春寒冷季節中,外界環境溫差大、溫度低,需要對仔豬豬舍內的溫度進行增溫保溫處理,促使仔豬群體早吃初乳、吃足初乳,提升對該病的抗性。
第二,日糧飼喂。養殖場內豬群依照不同性別、生長發育時期,提供全價日糧,保證營養均衡。飼料、原料等存放地點要求干燥、避光,避免飼料、原料出現霉變。日糧營養配置均衡,特別注意能量、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磷的平衡。以育肥豬為例,日糧原料比例可以調整為玉米 65% 、豆粕 15% 、小麥麩皮13.5% 、預混料 4% 、大豆油 2% 、食鹽 0.5% ,在此比例中,代謝能含量為 13.19MJ/kg 、粗蛋白質 16.17% 、粗脂肪 5.32% 、鈣 i0.69% 、有效磷 0.51% 、賴氨酸 0.86%o0
第三,免疫接種。在生豬養殖期間,使用疫苗接種免疫對豬傳染性胃腸炎具有一定的效果。以豬傳染性胃腸炎(HB08株)、豬流行性腹瀉(ZJ08株)二聯活疫苗接種為例,妊娠期母豬在分娩前3~4周接種1次,接種劑量為 2mL 頭,肌肉注射。母豬免疫后產出仔豬斷奶后1周內接種1次,接種劑量為1mL 頭,肌肉注射。未免疫母豬產出仔豬3~5日齡期間接種1次,接種劑量為1mL/頭,肌肉注射[3]
第四,做好日常消毒管理。在日常飼養期間,做好豬舍內全面消毒,消毒徹底、無死角。在無疫病發生的情況下,每月至少進行2次消毒。消毒藥劑可選 2%~3% 甲醛溶液、 3% 來蘇兒溶液、 3% 高錳酸鉀溶液等,單一種類的消毒藥劑禁止連續使用3次以上,應輪換交替使用,避免病毒出現耐藥性。
4.2發病后防治處理
第一,及時隔離處理。養殖場內一旦出現疑似發病豬,及時將病豬單獨隔離診斷,原豬舍立即使用消毒藥劑進行統一消殺。消毒前,將豬舍內的糞便清掃干凈,每天豬舍內至少消毒2次,上午、下午各消毒1次,減少豬舍內的病原基數。
第二,藥劑治療。對于部分腹瀉、脫水癥狀較輕的病豬,為其提供易消化吸收的飼料,并補充一些止瀉、改善腸胃功能的藥劑,預防過度脫水。使用磺胺胱片,依照病豬體重每公斤給藥 0.1~0.2g/ 次,溫水灌服,2次/d,連續使用 3~5d? 。同時,使用堿式硝酸鉍,病豬單頭給藥 2~4g/ 次,溫水灌服,1次/d,連續使用 2~3d 通過上述給藥,可以達到控制腹瀉及預防脫水的效果。
當病豬腹瀉癥狀表現較重時,可以使用 10% 葡萄糖氯化鈉溶液 30~60mL 頭、 5% 碳酸氫鈉注射液25~50mL 頭、 10% 維生素C注射液 5~10mL /頭,靜脈注射給藥,1次/d,連續使用3~5d即可。
在使用西藥治療后,癥狀有所減緩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中草藥鞏固治療。使用甘草 12g ,神曲、黃柏、山楂、茯苓各 30g ,黃芩、澤瀉各 ?40g ,烏梅、金銀花、訶子各 50g ,加水1L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煎煮 30min ,去掉藥渣攤晾至室溫后灌服病豬,每劑分早晚2次灌服,連續使用3~4d即有顯著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豬傳染性胃腸炎屬于一種病毒性傳染性疾病,發生后對仔豬健康影響較大。在生豬飼養期間,可以通過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做好防控治療工作等途徑,規避該病的影響與發生。同時,養殖戶還需注意對該病的病原學進行研究及診斷管理,定期巡查豬群健康表現,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減少該病對豬群養殖健康的影響,促進我國生豬養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琛,郭明佳,王紀斌,梁滋旺.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業,2025(4):100-102.
[2]莫精榮.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與防疫建議[J].中國動物保健,2025,27(2):3-5.
[3]李章曦,楊洋,祝利賓,段文輝,范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與防治[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25(1):53-55.
收稿日期:2025-05-30
作者簡介:宋國標(1984—),男,漢族,本科,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