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鼠疫歷史悠久,經過多年靜息期后,2000年在百色市隆林縣暴發鼠疫疫情,2001年鼠疫疫情蔓延到百色市西林縣1。防城港市防城區位于我國廣西南部,是我國面向東盟的海陸門戶,與越南廣寧省接壤,地處十萬大山南麓支脈附近地區,擁有邊疆、山區、沿海的地緣優勢。防城區與越南邊境線長約 61.8km 設有兩個陸路口岸,是大西南地區通往東盟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通道。防城港市鼠疫防控壓力日益增大,防城港市擁有西部第一大港一防城港,與全球超過190個國家和地區通商通航;與越南人員和物資交流頻繁,且尚未建立高效的疫情互通機制,加之與防城港相鄰的北海市合浦縣山口鎮是鼠疫歷史自然疫源地,以上因素增加了鼠疫輸入風險。本文通過分析防城港市防城區2020—2022年鼠疫監測數據,掌握防城港市防城區動物鼠疫流行情況以及宿主和傳播媒介的生態學、血清學和病原學等風險因素變化趨勢,為制定鼠疫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收集整理2020—2022年鼠疫監測站點的監測數據和疫情報告信息數據。
1.2監測方法
第一,人間鼠疫監測。通過健全網絡和完善相關制度,實行“首診醫生責任制”,提高防控能力。建立健全鼠疫監測網絡,以市、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鼠疫監測站點,有專人負責鼠疫監測工作,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設鼠疫監測員。嚴格執行疫情報告制度,建立健全鼠疫疫情“三報三不制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和及時控制,嚴防疫情的蔓延和流行。
第二,動物鼠疫監測。鼠類的構成:采用逐日捕鼠法,在固定及流動監測點內,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地點布放鼠夾,對捕獲鼠開展鼠種鑒別,計算鼠種構成率。構成率
鼠種數/總捕鼠數 ×100% 0
鼠密度的監測:室內(野外)鼠密度,用籠夾法輪換捕鼠,從2~12月分別在每月對固定監測點開展捕鼠監測一次、監測流動點2~3個,每次布籠3d,每天100(籠)次,共300(籠)次,根據捕獲率計算鼠密度。捕獲率
捕鼠數/總布夾數 ×100% 。根據捕獲率計算鼠密度。
血清學及病原學監測:對捕獲的動物采集血清,用間接血凝方法進行鼠疫F1抗體檢測;對撿獲的病死動物采集腺、肝、脾、肺、心、骨髓等內臟進行鼠疫菌分離培養,用反向間接血凝方法檢測鼠疫F1抗原。全年完成宿主動物血清間接血凝試驗不少于400份,指示動物血清50份,內臟培養200份。
媒介監測:每年每月梳檢活體10~20只,全年梳檢活鼠體100只;對捕獲的鼠類及其他宿主動物進行檢蚤;對固定監測點每季度在室內布放粘蚤紙150張,并做好蚤分類鑒定、計算蚤指數和染蚤率。蚤指數
獲蚤數/檢鼠數,染蚤率=染蚤鼠數/檢鼠數 ×100% (2
1.3監測時間安排
每年從2月至12月分別每月對固定監測點開展捕鼠監測一次、監測流動點2~3個。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WPSEXCEL建立數據庫,對數據資料進行整理計算,SPSS18.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x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宿主動物監測結果
2020—2022年防城港市防城區6個監測點共捕獲宿主動物1209只,其中褐家鼠886只,防城區優勢鼠種為褐家鼠,占種群的 73.00% ,其次是黃胸鼠占種群的 19.02% ,最后是小家鼠占種群的 7.69% ;2020—
2022年全區各監測點布籠13100籠次,捕獲鼠643只,捕獲率為 4.91% ,總體維持較低水平,連續三年捕獲率無明顯變化。見表1、表2。
表12020—2022年防城港市防城區鼠監測鼠種類結果

表22020—2022年防城港市防城區鼠監測鼠密度結果

2.2媒介監測結果
鼠體蚤監測:2020—2022年防城區共梳檢鼠1209只,其中染蚤7只,獲蚤7匹,染蚤率 0.58% 蚤指數 0.01 。7匹鼠體蚤均為印鼠客蚤,占已分類總數的 100% 。各年度鼠染蚤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x=3.00 , Pgt;0.05 ,見表3。
表32020—2022年防城港市防城區鼠體蚤監測結果

2.3實驗室檢測
第一,病原學檢測。
2020一2022年防城區采集鼠肝脾609份,進行鼠疫菌分離培養和鼠疫F1抗原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見表4。
第二,免疫學檢測
2020—2022年防城區采集1259份血清用間接血凝方法(IHA)檢測鼠疫F1抗體,有鼠型動物1209份,指示動物(狗)50份,結果均為陰性,見表4。
表42020—2022年防城港市防城區鼠疫免疫學檢測結果

3討論
防城區2020—2022年鼠疫監測未發現鼠疫相關病例,防城區建立和完善了相關制度,進一步健全鼠疫監測網絡。鼠疫疫情“三報三不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鼠疫防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防城區2020—2022年反映鼠疫重要指征的鼠密度( 4.19% )、染蚤率( 0.58% )和蚤指數(0.01),均提示鼠疫處于“靜息期”,與廣西全區監測結果一致2。防城區鼠種類中褐家鼠的構成優勢突出,占種群的 73.00% 褐家鼠為重點防治對象,與廣西邊境口岸鼠類本地調查結果一致[3]。2020—2022年監測到的褐家鼠占種群73.00% 明顯高于2000—2009年廣西鼠疫監測到的褐家鼠占種群 39.43%[1] ,可能與我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褐家鼠有豐富的食物來源,與黃胸鼠、小家鼠等相比,褐家鼠體型更大、攻擊性更強,在爭奪食物、棲息地時更占優勢等因素有關。2020一2022年間褐家鼠種群占比有逐年下降趨勢,黃胸鼠種群占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今后在鼠疫監測工作中應繼續觀察分析這兩種鼠種種群占比變化。蚤密度與鼠疫菌的傳播有一定的關聯性4。防城區2020—2022年的平均染蚤率0.58% ,低于廣西2000—2009年的 22.59%[1] 。印鼠客蚤是家屬鼠疫的主要傳播媒介,2020一2022年間印鼠客蚤在防城區是絕對優勢鼠體蚤,占比 100% ,表明一旦有鼠疫疫情輸入,鼠疫流行風險高。有資料研究表明[2],當黃胸鼠密度 55% ,黃胸鼠體的印鼠客蚤指數 gt;1 ,鼠間鼠疫疫情的發生風險與其密切相關。與黃胸鼠相比,褐家鼠對鼠疫菌敏感較低,但在云南以褐家鼠為主要鼠種且分布有黃胸鼠的地區發生過多起鼠疫流行[5],表明以褐家鼠為主要鼠種的防城區同樣存在動物鼠疫的風險。2020—2022年防城區鼠疫菌分離、鼠疫F1抗原以及鼠疫F1抗體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表明防城區鼠間鼠疫持續穩定低水平,由鼠間鼠疫傳播造成人間鼠疫的風險較低。
結語
綜上所述,防城港市防城區鼠間鼠疫流行較低,由鼠間鼠疫傳播至人類的風險較小。防城港市防城區與越南有 61.8km 的陸地邊境線,是我國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交通樞紐,人員和物資交流頻繁,鼠疫疫情輸入風險高,因此應繼續加強鼠疫監測及應急處置工作,嚴防鼠間鼠疫傳播至人類。
參考文獻:
[1]周樹武,梁江明,曾竣等.廣西壯族自治區2000—2009年鼠疫監測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10,10(12):1453-1455.
[2]曾竣,梁江明,周樹武,等.2009年廣西邊境地區鼠疫監測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0,16(04):193-196.
[3]郭天宇,梁中平,劉麗娟,等.廣西邊境口岸鼠類本底調查及探討[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5,26(03):320-321.
[4]王新華,肖吾開提·塞麥提,張飛虎,等.烏魯木齊市米東區2013—2022年鼠疫監測分析[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24,39(06):21-23+46.
[5]白瑛.對云南家鼠鼠疫宿主的新認識[J].地方病通報,2000(04) :28-29.
收稿日期:2025-06-26
作者簡介:黃偉嫦(1988—),女,壯族,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鼠疫防控。*通訊作者:莫豐瑜(1997—),女,漢族,本科,主管醫師。研究方向:鼠疫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