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養殖產業在志丹縣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多年來,志丹縣依照“大企業引領、創新主體承載、生態化運行、循環式發展”思路,帶動群眾深度融入畜牧產業鏈條,促進農業經濟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截至2024年末,志丹縣生豬存欄量達16.7萬頭,全年出欄量17.4萬頭,為當地重要的畜牧養殖產業之一。在志丹縣生豬養殖生產期間,應用生豬生態養殖管理及疫病防控技術,能夠促進志丹縣生豬養殖產業生態化發展,提升生豬養殖經濟效益。
1生態豬養殖模式
目前,生態豬養殖生產中常見模式有四種,分別為豬—沼氣一魚一果(糧)種養循環模式、禽—沼氣一豬一糧種養循環模式、發酵床養豬模式和林下養豬模式。
1.1豬一沼氣一魚一果(糧)種養循環模式
在此模式下,豬活動期間產出的排泄物在沼氣池中進行高溫發酵,發酵過程中產生沼氣、沼液、沼渣。沼氣作為生活能源進行再循環利用;沼液排放至魚塘作為肥水,提升池塘水質營養含量,池塘排出的水分進行全面凈化處置后用于農田灌溉;剩余沼渣和池塘底部清理出的塘泥可作為肥料施入農田。該模式可以減少生豬養殖產生的糞便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低農業種養成本[1]。
1.2禽一沼氣一豬一糧種養循環模式
禽類養殖期間產生的糞污排入沼氣池發酵生成沼氣,沼氣可以作為生活能源應用在動物養殖或生活中。同時,豬產生的糞污和沼渣收集發酵后可用于大田作物生產。這種模式既能減少禽類、豬糞便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又能節約飼料和能源,改良土壤,降低農業成本。
1.3發酵床養豬模式
發酵床養殖模式應用較為廣泛。在豬舍內墊入鋸末、谷殼等有機墊料,并在其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幫助降解豬糞[2]。該模式下,可以有效降低豬糞中氨態氮含量,提升豬群日增重水平,提高飼料轉化利用率,增強豬群免疫力,提升養殖經濟效益。
1.4林下養豬模式
林下養豬是以林地資源為基礎,充分利用林下生態環境及空間面積的一種高效的農林結合養殖生產模式。在此模式下,豬群活動期間產生的豬糞可以作為林木肥料,提升土壤肥力,促進林木良好生長;而林地環境為生豬提供優質的散養環境及部分日糧,實現生態化養豬模式。
2生態豬養殖選址及建設
選擇在交通便利、水電基礎充足、土壤質地堅實、便于設置排污設施、渠道等設施的地塊建場。生態豬養殖場周邊直徑 3km 范圍內無工業產區、屠宰場地、肉品加工廠等,同時遠離主干路、居民區,與此類區域保持 1km 的直線距離[3]。在對豬場內部環境進行規劃時,要求豬舍內能夠充分利用自然光熱資源,建議南北走向。在規模化生態豬養殖場內,應當做好管理區、生產區、養殖區等區域的科學布局,并注重對養殖場內綠化環境規劃。
3生態豬飼養管理
3.1選擇優質品種
目前,生豬養殖品種可以分為兩大類,分別為我國本地豬品種及雜交豬品種。其中,本地豬具有環境適應性強、繁殖性能高、肉質品質佳等優勢,但增重效果差;而雜交豬具有日增重快、育肥效果好、飼料吸收利用率高、抗病性強等優勢。以林下養殖為例,多應用志丹縣本地土豬品種。
3.2堅持自繁自養
生態豬飼養時,堅持自繁自養管理原則,可以避免輸入性疾病的發生與影響。若需引入豬群,盡可能地到無疫情、正規合格、信譽度好的優質豬場中引入。除此之外,養殖期間實施全進全出管理模式,此模式下豬場消毒間隔控制便利,可以有效預防多種疫病的交叉傳播,降低疾病對生態豬健康的影響。
3.3合理控制豬舍環境
日常飼養期間,哺乳期仔豬對環境空氣溫度較為敏感,建議豬舍內溫度控制在 25~30°C ;生長育肥豬豬舍內溫度保持在 20~24°C ;成年育肥豬豬舍內溫度保持在 18~22°C 為宜。豬舍內環境空氣相對濕度始終保持在 65%~75% 。飼養期間注重豬舍內的通風換氣,豬舍內光照時間控制在 8~10h/d ,以自然光最佳。及時清理豬舍內糞污、污染物,并執行無害化處理,保持豬舍地面潔凈、衛生、干燥。
3.4加強飼養管理
保障生態豬能夠獲取營養全面的飼料、飲水等,投喂飼料時,結合不同日齡的豬群生長發育需求提供營養均衡的日糧,豐富日糧種類,例如沼渣、牧草、蔬菜等。以體重低于 20kg 的仔豬群體為例,在生態飼養模式下,可以為生豬提供玉米 60% 、麥麩 10.5% 、豆餅 15% 、魚粉 10% 、酵母粉 3% 、骨粉 1% 、食鹽 0.5% 作為日糧進行投喂。除此之外,還可飼喂生豬少量的飼草,例如黑麥草,單日飼喂量 1~3kg 為宜。
3.5早期斷奶
仔豬早期斷奶可以提升母豬的繁殖性能,促進仔豬機體發育,快速育肥。仔豬在21~28日齡時即可進行斷奶處理,斷奶期注意母乳至飼料的轉化飼喂管理,堅持循序漸進原則,避免引發仔豬不良應激。仔豬在21~28日齡斷奶,母豬可以在斷奶后的3~7d進入發情期;而當仔豬在60日齡前后斷奶時,母豬發情時間需要延長至 7~14d Q
3.6適期出欄
為控制生豬養殖成本,通常在生豬體重達90~110kg 時即可出欄,持續養殖將會影響生豬的養殖效益。
4疾病防控技術
4.1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免疫是生態養豬最為經濟、高效的疫病防控措施。購買疫苗時,從正規銷售渠道購入,加強疫苗運輸管理,避免在運輸過程中造成疫苗失效。疫苗接種時,嚴格落實一針一用,避免重復使用,造成交叉感染致病。以豬瘟疫苗接種為例,常用疫苗為豬瘟活疫苗,在仔豬20~30日齡時進行豬瘟疫苗首次接種,間隔30d左右再進行二次接種,單次接種劑量為 1mL 。接種后,應持續對疫苗接種效果進行監測,當出現接種效果不佳或失敗的情況時,應及時補種。
4.2藥物預防
當養殖場周邊有疫病發生受影響或某傳染性疫病高發季節時,可以在豬飼料中加入中草藥添加劑、微生物生態添加劑等提升豬體抗病性。例如,在冬春季節生豬呼吸道疾病高發階段,可以在豬飼料中加入小柴胡散(柴胡 45g 、黃芩 45g 、黨參 45g 、姜半夏 30g 、甘草 15g ), 30~50g/ 頭,連續使用 3~5d 可以有效預防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4.3做好消毒管理
豬飼養期間,應選用效果好的消毒藥劑種類,如常見的甲醛、氫氧化鈉、過氧乙酸等,輪換交替使用。在豬舍消毒時,可采取噴霧消毒,先使用清水沖洗豬舍,將消毒藥劑按說明書推薦劑量充分稀釋后均勻噴灑豬舍內;對養殖工具、設備設施消毒時,可采取擦洗、浸泡等方式以提升消毒效果。日常養殖管理中,每月消毒2~3次即可;當養殖場及周邊出現傳染性疫病時,消毒次數應增加至每周2~3次。
4.4做好臨床觀察及診斷
養殖管理人員需密切留意生豬的飲食、精神、體溫、糞便形態、次數等情況,并對其進行記錄。一旦出現生豬異常,例如飲食量減少或廢絕、精神沉郁、體溫上升、腹瀉等癥狀時,需及時進行隔離,并邀請專業人員診斷,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避免疫病的擴散影響。
4.5疫病診斷及上報
定期對生豬的血液、糞便等樣品進行收集,密閉保存并送至實驗室開展檢測,明確豬體內各種疫病抗體水平。一旦出現豬感染傳染性疫病,及時上報動物防疫部門,配合防疫部門管理,采取科學措施,避免疫病進一步擴散。例如采集生豬樣品送至實驗室開展豬瘟、藍耳病等抗體檢測,當出現陽性結果時,立即上報,積極配合。
結語
生態豬養殖模式是未來生豬養殖管理的重要發展方向,做好生態豬養殖管理及疫病防控是保障志丹縣生態豬養殖產業穩定發展的核心要點。在養殖管理方面,從養殖模式選擇、豬品種選擇、飼養管理、養殖環境管理等方面,提升養殖戶對生態豬養殖管理能力,增強豬群的抗病性及生產性能。在生態豬疫病防控方面,做到預防為主,采取疫苗接種、藥物防控、日常消毒、疫病監測、上報等措施,協同發力,完善志丹縣生態豬養殖疫病防控體系,從而控制疫病的發生與傳播,促進生豬養殖產業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自坤.生態豬養殖管理及疫病防控研究[J].中獸醫學雜志,2024(③) :91-93.
[2]徐全占.生態豬養殖生產管理與疫病防控[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4(8):162-164.
[3]何娟.生態豬養殖生產管理與疫病防控[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9(9):138-139.
收稿日期:2025-04-30
作者簡介:李有銘(1987—),男,漢族,本科,畜牧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