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區位于祁連山下綠洲平原、石羊河上游,農業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優越、水源土壤潔凈,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素有“涼州之畜為天下饒”的美譽,是發展畜牧業的天然牧場。近年來,在各項畜牧業政策扶持及項目連續實施下,全區畜牧業發展迅速。然而,當前也存在發展空間有限、產業鏈條短、品牌效應不強、基層服務力量不足等問題。在國家“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畜牧業提質增效,成為涼州區亟待解決的課題。
1發展現狀
1.1畜牧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近年來,涼州區深度推進“三大特色產業帶”建設,持續壯大“ 10+N′′ 特色優勢產業,畜牧業發展迅猛。2020至2024年,全區畜禽飼養量由1031.83萬頭(只)增長到1235.7萬頭(只),增幅達到 19.76% 肉蛋奶產量由14.69萬噸增長到32.53萬噸,增幅達到121.44% 。畜牧業在農業中的占比逐漸增加,由 33.3% 增加到 38.7% ,在增加農民收入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
1.2規模化發展開創新局面
涼州區深入實施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行動,連續6年出臺農業產業發展獎補扶持政策,特色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累計建成規模養殖場446個,養殖暖棚37.1萬畝。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奶產業),培育萬頭奶牛養殖場3個。打造母牛繁育、肉牛育肥和特色肉牛養殖三大核心區,肉牛良種化程度達 99% 。擦亮生豬調出大縣金字招牌,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引領生豬產業規模化發展。涼州牧原5個場區建成投產,現存欄生豬33萬頭,年出欄40萬頭以上。一批大型規模養殖企業建成投產促進了涼州區畜牧業規模化發展開創新局面。
1.3畜禽種業發展取得新突破
種畜禽場建設步伐加快,提升完善了黃牛改良點、種公豬站、綿羊改良點,全區建成種畜禽場13個,牛、羊、豬良種化水平分別達到 100% 二 96% 、 100% 。牧原托佩克核心種豬場項目及武威市陽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種豬育種創新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將有力推進種豬育種的國際化進程,提升生豬調出大縣的知名度。
1.4綠色發展成效突出
全區優質飼草種植面積達26萬畝,累計建成畜禽糞污處理大型沼氣站(點)22個、有機肥生產廠6家、區域性糞污集中處理中心7家,學習引進推廣各項糞污綜合處理技術,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逐步完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 91.96% 。建成日處理能力30t的病死畜無害化處理中心一處,有效解決了病死畜禽處理及動物疫病傳播問題,養殖生物安全水平顯著提升。
1.5產業鏈條構建不斷完善
引進培育了優然牧業、嘉立荷、伊利乳業、博貞園等牛奶生產加工企業,推動了奶牛養殖及牛奶加工產業鏈的發展。建成活畜屠宰加工企業13家,年屠宰加工能力達198萬頭(只);建成飼料生產企業34家,年可推廣配(混)合飼料200萬噸;建成甘肅新天馬、牛滿加、匯能、天利達4家獸藥生產企業,生產藥物品種達260種。生產、屠宰加工、飼料獸藥等產業鏈正在不斷完善。
2 存在的問題
2.1發展空間有限
各鎮閑灘空地較少,養殖業用地預留不足,發展規模養殖受到限制,畜牧產業發展用地矛盾突出。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一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養殖場被關閉或搬遷,進一步加劇了養殖用地的緊張狀況。部分地塊與村莊之間距離近,難以達到養殖場建設的規范要求,人畜混居的生產方式難以全面改善。
2.2支撐條件不完善
畜產品品牌建設滯后,普遍存在品牌規模小、知名度低的問題,在全國缺少響亮的畜牧品牌,消費者認可度不高,且銷售渠道單一。同時,產業鏈融合深度不夠,雖然畜禽飼養量很大,但是產業鏈下游環節精深加工不夠,未能將更多生產價值留在本地,生產經營主體收益有限。
2.3應對市場變化能力較弱
去年以來,受市場供應量增加、消費階段性放緩、進口產品沖擊等多因素疊加影響,國內畜產品價格持續下行,養殖戶普遍虧損,生產經營壓力加大。面對低迷的市場行情,部分養殖戶缺乏科學的應對策略,沒有真正做到降本增效,畜牧業發展后勁受到嚴重影響。
2.4基層服務力量不足
近年來,隨著機構改革不斷實行,原有鄉鎮畜牧站職能不斷弱化,人員流失嚴重,部分鎮畜牧站已并至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實際在畜牧崗位上工作的人越來越少。同時,村級防疫員待遇較低,年齡偏大,年青力量不足,科學飼養觀念改變及先進養殖技術推廣應用相對滯后,動物疫病防控及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仍然存在]。
3新質生產力賦能涼州區畜牧業發展的路徑探索
3.1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持續推動規模化養殖
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和市場需求,科學規劃養殖區域,制定合理的畜牧產業結構和布局方案,包括畜禽養殖、飼草料生產加工、屠宰調運等全產業鏈的結構布局,明確各部分在整個畜牧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占比;其次要持續出臺畜牧業發展獎補扶持政策,推進重點項目和示范點建設,大力支持設施畜牧業裝備提升,打造一批技術領先、配套完備的設施畜牧業示范基地。
3.2提升畜牧獸醫科技創新能力及成果落地
加強與省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提高產業技術支撐能力,讓前沿創新科技成果在涼州區落地生根,促進成果的產業化。借助畜牧獸醫重點實驗室平臺,加強與牧原集團、優然牧業、嘉立荷、伊利等引進企業的合作,加大畜牧獸醫科技研發投入,研發應用新技術,引領行業新升級。
3.3加強產業鏈延伸與拓展
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對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建議從畜禽養殖、屠宰加工、分割包裝、宣傳銷售、創建品牌等各環節進行優化和升級,不斷實現產業增值[2]。堅持把一二三產業貫通起來,加大“外引內培”力度,做足“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文章,拉長乳制品、食品、農畜產品加工等產業鏈條,補齊精深加工短板,推動產業鏈強筋壯骨、延伸增效。支持企業提升精深加工、長距離運輸能力及產品終端配送能力,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畜產品的銷售渠道。
3.4推動綠色轉型,發展低碳循環經濟
在畜牧業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過渡轉變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充分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兼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優化飼養模式,堅持推行種養循環生態化模式,不斷建設“飼草種植-養殖-糞肥還田”閉環系統,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的同時可減少化肥使用量。圍繞牛羊規模養殖場和飼草加工企業,利用糧改飼項目支持,持續推廣玉米全株青貯技術,提升飼料利用率。大力推廣干濕分離、堆肥發酵、沼氣和有機肥料生產等養殖糞污綜合處理利用技術,落實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主體責任和保險聯動機制,開展無害化處理信息化應用培訓,逐步提升無害化處理規范化和信息化監管水平。
3.5數據驅動,構建數字服務平臺
構建畜牧業數字服務平臺是推動畜牧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和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3]。通過構建數字服務平臺,整合養殖數據、市場行情、疫病預警、自然災害等信息,為政府、企業和養殖戶提供實時數據支撐,輔助科學決策,還可實現產業升級、降本增效、風險防控等多個目標。通過畜牧業數據平臺建設,可以實現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轉變,為鄉村振興和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結語
涼州區畜牧業向新質生產力轉型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產業鏈延伸拓展、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構建數字服務平臺等多措并舉,是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全區畜牧業發展的重要途徑[4。同時,進一步探索畜牧業新質生產力的培優路徑、拓展領域、評價體系等方面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吳艷.規模化養殖對畜牧業綠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研究[J].飼料研究,2025,48(05):190-194.
[2]布瓊次仁.新質生產力賦能西藏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畜牧產業,2025(01):44-51.
[3]林羽.新質生產力助力畜牧業管理平臺建設[J].福建畜牧獸醫,2024,46(05):69-70.
[4]新質生產力助推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路和對策[J].畜牧產業,2024(08):27-33.
收稿日期:2025-06-30
作者簡介:盧斌山(1991—),男,漢族,碩士研究生,畜牧師。研究方向: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