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亞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和臨滄市等地。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拓展和亞洲象種群數量增加,人象沖突問題不斷,成為亟待破解的社會與生態難題。滑石板村是生態移民村,地處云南江城整董鎮。村民曾為保護黑頸鶴從昭通搬遷至此,然而到此卻又陷入人象沖突困境。研究滑石板村人象沖突,有助于洞悉這一問題的復雜性,為探尋解決策略提供實踐經驗。
1滑石板村人象沖突現狀
1.1亞洲象生存危機
亞洲象棲息地遭受破壞。自20世紀50年代起,大量移民涌入云南西南部,人口迅速增長致使對森林過度開發,原始森林被破壞,橡膠、茶葉等經濟作物種植壓縮了亞洲象的生存空間。
食物短缺也是亞洲象面臨的一大難題。作為草食性動物,亞洲象食量大,每天需攝人250~300斤食物和50~70L水。由于森林植被遭破壞,其傳統食物來源減少,亞洲象不得不走出森林,前往農田覓食。與此同時,農業種植方式改變,如“刀耕火種”被固定農業種植取代,使林下適宜亞洲象采食的草類生長受限。
此外,亞洲象還面臨著人為傷害威脅。歷史上,人類因獲取象牙、象肉獵殺亞洲象。據不完全統計,1918—2005年,亞洲象因人為傷害傷亡總數達208頭。近年來,盡管非法獵殺現象減少,但亞洲象因基礎設施建設等人類活動受傷甚至死亡的情況仍有發生。
1.2滑石板村人象沖突表現
滑石板村的人象沖突激烈。亞洲象頻繁與村民爭食、踐踏作物。玉米、甘蔗等農作物被毀。亞洲象不僅吃農作物,還踩踏橡膠樹等經濟作物,給村民帶來經濟損失。
更嚴重的是,亞洲象在滑石板村曾致人死亡。2014年3月,ZDF在咖啡地噴灑農藥時,不幸遭遇亞洲象襲擊身亡;同年4月,ZJY在玉米地勞作時被亞洲象踩死。這樣的悲劇給村民帶來巨大心理創傷,進一步加劇了人象沖突。
2人象沖突原因分析
2.1人類活動對亞洲象棲息地的影響
人口增長使人類對土地需求不斷增加,亞洲象的棲息地被占。大規模農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市化進程,使亞洲象的生存空間縮小,棲息地破碎化程度加劇。此外,基建不僅分割了亞洲象棲息地,還阻礙了其遷徙和基因交流,導致其種群生存和繁衍面臨困境。
2.2亞洲象食性變化與食物資源競爭
因棲息地破壞,亞洲象的食物資源減少并改變了食性,強化了對農作物的依賴性。玉米、甘蔗等成為亞洲象喜愛的食物,而這也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這就導致了人象在食物資源上的競爭。
2.3村民對亞洲象認知及應對能力局限
部分村民對亞洲象的行為習性了解不夠,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一些村民在驅趕時方法不當,導致大象受到驚嚇,從而易受其攻擊。加之村民經濟基礎弱,應對沖突帶來的損失和安全威脅能力有限,使人象沖突對村民的影響嚴重。
3人象沖突對滑石板村的影響
3.1經濟影響
亞洲象對作物的破壞,使村民遭受嚴重經濟損失。2014—2016年,滑石板村甘蔗、玉米、咖啡、橡膠等作物因象受損,其中甘蔗損失2280畝,經濟損失478.8萬元;玉米損失3876畝,損失116.3萬元;咖啡損失463畝,損失385.5萬元;橡膠損失276畝,損失91萬元。大部分家庭因象致貧,一部分村民被迫離家外出務工。此外,亞洲象還會損毀房屋、生產工具,造成額外經濟損失。
3.2社會影響
人象沖突深刻改變了滑石板村的社會生活。村民因懼怕亞洲象傷害,夜間不敢外出,白天勞作亦提心吊膽。大部分年輕人被迫離鄉,導致勞動力流失。亞洲象頻繁肇事引發村民恐懼與怨恨,部分村民認為自身利益被忽視,給保護工作帶來阻力。
面對人象沖突,村民面臨雙重適應:一方面,雖對亞洲象肇事表達不滿,但在政策之下,仍積極調整行為;另一方面,作為亞洲象保護工作的主體,減輕村民因保護亞洲象承受的壓力至關重要。推動村民積極參與保護工作,需要維護村民生存與發展需求,是突破困境的關鍵2]。
4滑石板村人象沖突應對措施
4.1地方政府應對舉措
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人象沖突問題,采取系列措施來緩解沖突。在肇事補償方面,從2011年始,政府為亞洲象保護區的居民投保了野生動物肇事責任公眾責任險,對村民因亞洲象破壞造成的損失進行補償。近年來,補償標準不斷提高,普洱地區亞洲象肇事導致人員死亡的賠償標準已從20萬元提高到60萬元。政府還對受損村民進行糧食直補,并將受“象損”嚴重的村民納入農村低保保障對象,以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此外,還出臺了《普洱市亞洲象保護管理方案》《北移亞洲象群保護與助遷工作制度貫徹意見》《普洱市野生亞洲象肇事應急預案》等,為亞洲象的保護、安全防范、預警監測等工作提供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3]。
在監測預警和安全防范上,政府加強了對亞洲象監測,組建專業隊伍,投入紅外線無人機等設備進行實時監測,在亞洲象主要活動區域安裝太陽能路燈、安全警示牌、防護欄等,建立觀測塔,形成全天候、立體式的監測預警體系[。還建“大象食堂”和人工硝塘,引導亞洲象遠離村寨農田。
在亞洲象保護宣傳方面,通過召開村民大會、發放宣傳單、設立宣傳牌等方式,向村民宣傳亞洲象的保護工作和安全防范常識,增強村民的保護意識和應對能力。
為減少亞洲象與人類的活動空間重疊,引導村民進行產業轉型,鼓勵村民種植亞洲象不喜食的咖啡、茶葉等經濟作物。
4.2村民自我調適
村民積極表達訴求,爭取支持和幫助。如解決“證小地大”導致的賠償問題、提高建房補助標準、增加扶貧政策傾斜等。
村民們也積極調整生計方式。減少農作物的種植,轉而種植咖啡等經濟作物并采用套種方式。一些村民還通過養殖生豬、生態雞等增加收入。
少數村民成為亞洲象監測員和觀察員。及時發布預警信息,保護了大象和村民的安全。同時,村民們通過加強村寨團結,應對人象沖突帶來的困難
5人象沖突解決的困境與挑戰
5.1補償機制的不完善
盡管政府實施了野生動物肇事責任公眾責任險等補償措施,但補償標準與村民的實際損失仍存在較大差距。經濟作物的補償標準低,無法完全彌補損失,使得村民對補償不滿,影響了保護的積極性。
5.2監測預警與防范措施的局限性
目前監測預警和防范措施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象沖突,但仍存在限性。亞洲象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它們逐漸適應了人類的監測和防范手段,使監測預警和防范措施效果受影響。如大象剛開始害怕防護欄,后來會試探并進行破壞。一些偏遠地區的設備不足,無法及時準確地掌握大象的活動信息,安全風險依然存在。
6促進人象和諧共生建議
6.1完善補償機制
政府應進一步完善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標準,確保補償金額能夠足額彌補村民的損失。建立科學合理的損失評估體系,綜合考慮農作物的產量、市場價格、種植成本以及經濟作物的生長周期等因素,確定補償金額。加強對補償資金的管理和監督,確保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村民手中,避免出現補償不到位的情況。
6.2加強監測預警與防范技術創新
加大對監測預警和防范技術的投入,不斷創新監測手段。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如衛星遙感、大數據分析、智能監測設備等,提高對亞洲象活動的監測精度。研發更加有效的防范設備和技術,如新型防護圍欄、智能驅趕設備等。加強對亞洲象行為習性的研究,深入了解它們的活動規律和行為模式,為監測預警和防范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結語
滑石板村的人象沖突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問題,涉及人類活動、野生動物保護、生態平衡以及社區發展等多個方面。人象沖突給村民帶來了經濟損失和生活困擾,也對亞洲象的保護工作造成了阻礙。通過對滑石板村人象沖突的研究,我們發現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和村民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纂,云南省林業廳編.云南省志卷36林業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孫振玉主編.人類生存與生態環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4卷SenioranthropologyforumSAFvolume2004[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3]江建華.亞洲象保護與人象沖突一云南江城縣滑石板村人與動物關系研究[D].云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20.
收稿日期:2025-06-26
作者簡介:江建華(1994—),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