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胃腸炎是一種危害養豬業發展的典型疾病,導致此病發生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包括傳染性因素(病毒如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細菌如大腸埃希菌、沙門氏菌以及寄生蟲)和非傳染因素(如飼料霉變、應激)。其主要特征是引發消化道炎癥反應,進而嚴重影響豬群健康,并顯著降低生產效益。近年來由于規模化養殖中豬群密度增加,對此病的防治愈發不易。因此,明確其發病原因、癥狀及治療措施,對維護豬群健康、提高生產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1發病現狀
近年來,旬陽市甘溪鎮發展養豬事業取得一定成績,但豬胃腸炎仍是威脅當地養殖業的主要疾病。此疾病在散戶養殖中極易暴發,這主要是因為管理不嚴、養殖環境差、飼料污染、溫度驟變及運輸等因素。發病后,病豬表現為嘔吐、排黃綠混合稀便、脫水,進而導致仔豬死亡率升高、成豬發育不良,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盡管甘溪鎮一些養豬戶采用了“豬—沼一園”生態養殖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糞便污染的再利用,但若對糞污的處理管控不到位(如過高含水量、消殺不徹底等),有可能會增加疾病風險。再加上寒冷冬季及早春季節氣溫低,豬群抵抗力下降,易使胃腸炎(以病毒性傳染性胃腸炎高發)的發生率上升。
2發病原因
2.1病原微生物感染
豬胃腸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病毒性病原,其中以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為主。據部分養殖場觀察統計,冬春季節發病比例可高達 30%~50% ,且一旦發病仔豬死亡率可高達 80%~10% 。此外,大腸埃希菌、沙門氏菌細菌性感染也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特別是一些衛生較差的散戶養殖中,病豬死亡率可高達 20%~30% 。
2.2飼養管理不當
甘溪鎮部分養殖人員仍有不合理的飼養行為,會用變質的玉米、未篩選的剩飯菜喂養豬群,對他們的腸道造成傷害。相關數據顯示,當地豬群 15% 腸道疾病為飲食因素所致,還有部分養殖場存在飲水、飲食不衛生等問題,導致豬胃腸道功能異常。
2.3環境應激因素
本地區氣溫變化劇烈,尤其是寒冷的冬季和早春季節,這種氣溫劇烈變化很可能導致動物機體免疫力下降。數據分析顯示,溫度劇烈波動時,胃腸道疾病的發病率較平時溫度平穩期高出 40% 以上。過高的飼養密度或空氣流通不暢(例如某些傳統畜欄中氨氣濃度超過規范值)也是引起應激性胃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
3臨床癥狀
3.1消化系統癥狀表現
豬胃腸疾病最主要的癥狀就是以消化系統癥狀為主,初期表現為嚴重厭食甚至絕食,采食量顯著下降,后期出現持續腹瀉的癥狀。如果患病豬感染病毒為傳染性胃腸炎,往往出現呈水樣的黃色或綠色糞便,而細菌引發的腹瀉糞便多帶有黏液或血絲,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腹瀉則多為糊狀糞便,部分可見蟲體或蟲卵。新生小豬患此類疾病尤為嚴重,甚至會有水瀉狀的嚴重腹瀉現象,糞便中可見沒有消化的奶酪狀顆粒。 30%~50% 的患豬還會伴有嘔吐癥狀,嘔吐物主要是胃內容物或是黃色膽汁樣黏液,還有的患豬會出現腹部疼痛現象,具體表現為精神沉郁、身體弓起、牙齒打顫等。
3.2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癥狀
由于長期腹瀉嘔吐,病豬可能發生重度脫水。可見:眼球凹陷,干澀無淚;皮下毛被張力低,牽拉后恢復慢;口唇干枯,分泌物黏稠。脫水可分為輕度(體質量減少 5%~8% )、中度(體質量減少 8%~12% )、重度(體質量減少 12% 以上)三類,隨著脫水程度的增加,病豬還可能發生血液濃縮、血液循環障礙,如耳尖和肢末發冷,靜脈充盈時間延長(≥2s)等。電解質紊亂主要表現為低鉀血癥和代謝性酸中毒,病豬出現肌無力、心律不齊、呼吸急促等癥狀。
3.3全身性癥狀表現
發生腸胃炎癥狀的豬有很多全身癥狀,病豬的熱型因病原類型不同而存在差異,細菌感染通常伴高熱( 40~41.5°C ),病毒性感染早期體溫多正常或略低,后期因脫水導致體溫偏低;寄生蟲感染常見正常體溫。同時,病豬精神極度沉郁,常躲藏在陰暗角落,對環境刺激反應遲鈍。小豬特別是初生仔豬易患低血糖癥,主要癥狀是四肢震顫、運動失調,嚴重時可致昏厥。該病持續時間較長的病例,有時可見病豬日漸消瘦、皮膚無光澤、蒼白等營養不良癥狀,也有的繼發吸入性肺炎或毒血癥等,導致病情更復雜。
4防治措施
4.1預防措施
第一,加強飼養管理。科學化養殖方式是預防豬胃腸炎發生的主要措施,需要從保障飼料質量開始,同時要定期檢測飼料霉菌毒素,杜絕食用霉變飼料。飼料中可添加復合酶及益生菌(如乳酸菌、芽孢桿菌等),添加量通常為 0.1%~0.3% 。同時要確保水源清潔,定期清洗和消毒飲水器,同時水中可定期添加 0.01%~0.02% 的次氯酸鈉消毒。最后要采用全進全出法,每次豬群出欄后對豬圈徹底洗刷消毒,間隔至少7d后再進豬。
第二,完善免疫接種。根據發病地疫情確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針對如傳染性胃腸炎(TGE)、流行性腹瀉(PED)病毒性疾病建議將備用母豬在配種前注射疫苗2次,時間間隔建議3~4周,生產母豬分別在產前5~6周、2~3周內各接種疫苗1次,仔豬在出生后10~15 d開始首次免疫,三周后再次強化免疫2。針對大腸埃希菌等細菌病可以選用不同類型的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后需定期檢測抗體水平,確保免疫有效。
第三,保證生物安全。需健全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其一,將養殖場內全部實行隔離,并嚴格落實外來人員及交通工具的入場前、離場后清洗消毒;其二,對新引進種豬需隔離飼養,經健康檢測合格后方可合群;其三,定時殺蟲消鼠工作;其四,患病或者死亡豬應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丟棄,禁止非相關人員從事此類工作。至少每周內完成一次全場性消毒,在疫病嚴重季節,應當安排2~3次,還要輪換使用不同的消毒劑以避免產生抗藥性。
4.2治療措施
第一,補液療法。對于輕度胃腸炎病豬,可以給其口服營養物質成分組成的口服補液鹽(按3.5gNaCl、2.5gNaHCO3 、1.5gKC1和20g葡萄糖比例配置,配成 1000mL 水),口服劑量按 50~100mL /kg體重,分次給藥,使病豬能夠吸收足夠多的水分。若病情嚴重,脫水明顯,則需靜脈補液,常用復方氯化鈉或 5% 葡萄糖鹽水,補液量根據脫水程度調整,如輕度脫水50~100mL/kg ,中度約 80mL/kg ,重度
同時,使用適量的 5% 的碳酸氫鈉溶液來平衡體內的酸堿度( 5mL/kg )。
第二,病因治療。病毒性胃腸炎一般采用對癥治療的方法,如每天給病畜口服1次干擾素( 0.1mL/kg 連續用藥3d)或注射黃芪多糖注射液( 0.1~0.2mL/kg 連續用藥3~5d)等;細菌性胃腸炎應根據藥敏結果選擇對動物最敏感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如恩諾沙星( 2.5~5mg/kg?d ,2次/d)、頭孢噻呋( 3~5mg/kg 1次/d)、新霉素( 10~15mg/kg?d ,2次/d)等藥物,連續3~5d;寄生蟲性胃腸炎采用伊維菌素( 0.3mg/kg )皮下注射或芬苯達唑( 5~10mg/kg )口服等藥物進行治療。
4.3綜合防控
第一,環境控制。需為豬群提供適宜的飼養環境:哺乳期仔豬溫度控制在 28~32°C ,肉豬 18~22‰ ,濕度保持在 60%~70% ,加強通風換氣,降低氨氣濃度(不超過 15ppm ),寒冷季節采取防寒保暖措施,酷熱季節采取防暑降溫措施,保證每頭豬的飼養空間,肉豬不低于 0.8~1.0m2/ 頭。
第二,疫情監測。完善的疫情監測體系:一是每月定期進行糞便樣品的病原學檢驗;二是每個月隨機檢驗 10%~20% 豬群的抗體水平;三是嚴格記錄疾病發生及治療效果等方面的相關數據,發生疫情時應及時隔離發病豬群、同圈豬群,同時對其加用預防性藥物治療、提高消毒密度。
結語
豬胃腸炎是一種威脅養豬業發展的常見疾病,在陜西安康市旬陽市甘溪鎮,該病的發生率和蔓延速度均較高,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病毒感染、不良飼養管理及應激反應等,同時該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胃腸的臨床癥狀、水及電解質紊亂與全身癥狀。采取“防重于治”的綜合性防控措施予以防控,對保護該地區養豬業的正常生產與發展,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利革.豬胃腸炎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2(4):103-104.
[2]王雪梅.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措施探討[J].農家科 技,2025(3):67-69.
收稿日期:2025-07-21
作者簡介:秦清虎(1990—),男,漢族,本科,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獸醫診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