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特點
1.1病原學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其中與羊密切相關的病原體主要為羊種布魯氏菌,其生物學特征和致病性顯著區別于牛種、豬種等其他種型。從生物學特征來看,布魯氏菌屬于革蘭氏陰性短桿菌,無芽孢、無鞭毛,需氧或微需氧,生長緩慢,需5~7d形成菌落,對營養要求較高[1]。
1.2流行特征
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具有顯著的生物學和社會行為依賴性,從傳染源和傳播路徑來看,感染母羊的流產胎兒、胎盤、羊水含菌量最高達 109CFU/g ,病羊乳汁排菌持續數月至數年,傳播路徑多種多樣,交配、舔舐流產物質、共用飲水槽等是最直接的傳播路徑,同時健康羊和患病羊直接接觸、食用生乳或乳制品、吸入污染氣溶膠也可以造成間接傳播。在養殖場當中,易感群體主要包括了繁殖階段的母羊和公羊,尤其是妊娠中后期的母羊,易感性最高,流產率可達 50%~80% ,公羊還可以通過交配傳播,引發睪丸炎和精液帶菌。
2 臨床癥狀
羊布魯氏菌病臨床表現具宿主特異性和病程階段性,以生殖系統損傷、關節炎及慢性消耗性病變為主要特征,不同性別年齡羊表現差異大。妊娠母羊多在妊娠3~4個月流產,流產率 50%~80% ,常伴胎衣滯留超24h ,排灰黃色膿性分泌物,可能暫時不孕、反復流產,后轉為慢性,表現為低生育率或產弱羔。公羊則患辜丸炎與附辜炎,單側或雙側睪丸腫脹疼痛、觸診硬結,后期萎縮、干酪樣壞死,精液質量下降甚至無精癥;還可見關節炎,尤以腕、膝關節腫脹、跛行為主。
3病理學變化
布魯氏菌病的病理特征以化膿性壞死性胎盤炎、胎兒敗血癥及慢性肉芽腫性炎癥為主,內臟器官可見特異性病變。從胎盤和胎兒病變情況來看,大多數表現出胎盤炎,胎盤子葉水腫、壞死,表面覆蓋黃色膿性滲出物,絨毛膜充血,間質內大量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流產胎兒表現為皮下水腫、胸腹水,胸腔積液呈漿液性或血性,肝臟腫大、脾大,表面存在散在灰白色壞死灶,病灶直徑在 1~2mm ,肺臟呈間質性肺炎改變,肺泡內纖維素滲出。妊娠母羊流產之后表現出生殖系統病變,母羊子宮內膜充血、潰瘍,子宮腺體膿腫,公羊辜丸鞘膜積液,實質內出血性壞死灶,慢性感染階段辜丸萎縮,實質被纖維組織替代。
4實驗室診斷
4.1試管凝集試驗(SAT)
試管凝集試驗的原理是布魯氏菌抗體與標準抗原在適宜條件下發生特異性凝集反應,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顆粒或絮狀沉淀。實驗前需準備好布魯氏菌滅活菌體懸液、 0.5% 苯酚生理鹽水、陽性對照血清、陰性對照血清、 10×75mm 潔凈試管、移液器、水浴箱(
)及待檢血清。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取8支試管,依次編號1~8,第1管加入 2.3mL 稀釋液,第2~8管各加 |0.5mL ,向第1管加入 0.2mL 待檢血清,混勻后吸取 0.5mL 至第2管,依次倍比稀釋至第8管,最終稀釋度在 1:25~1:3200 ,每管加人 0.5mL 抗原懸液,最終血清稀釋度加倍, 37°C 水浴 16~20h ,或室溫靜置 24h ?++++ ”表示完全凝集,液體清澈,判定為陽性;‘ +++ ”表示 75% 凝集,液體微濁,判定為陽性;‘
”表示 50% 凝集,液體渾濁,判定為可疑;“ + ”表示 25% 凝集,液體渾濁,判定為陰性;“-”無凝集,均勻混濁,判定為陰性。在實驗室診斷過程中羊血清凝集效價 ≥1:100 ( ++ 及以上)判定為陽性,需結合流行病學綜合判斷[3]。
4.2補體結合試驗(CFT)
補體結合試驗的原理是抗原一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消耗游離補體,通過溶血系統(綿羊紅細胞+溶血素)是否溶血判斷補體是否被消耗,間接檢測抗體存在。在實驗之前應該準備好抗原、補體、溶血系統、待檢血清、陽性或陰性對照血清、試管、水浴箱( 37°C )、微量振蕩器。實驗操作過程中,補體用生理鹽水稀釋為 1:30 ,按棋盤法滴定其最小溶血單位( CH50 ),每管加入待檢血清(滅活) 0.25mL 、抗原 0.25mL 、補體( 2CH50 單位) 0.5mL , 37°C 水浴30min ,每管加入致敏SRBC( 2%SRBC+ 等體積溶血素) 0.5mL , 37°C 水浴 30min 。完全溶血與陰性對照一致,判定為陰性; 50% 以下溶血判定為陽性;不溶血判定為強陽性。在閾值診斷過程中要求溶血抑制率250% 判定為陽性,需排除抗補體現象。
5疫情處置
5.1疫情確認與報告
發現羊群出現妊娠母羊流產,尤其妊娠中后期出現流產、胎衣滯留、公羊辜丸炎或關節炎等典型癥狀時,應采集血清樣本進行試管凝集試驗(SAT)或補體結合試驗(CFT)。若結果陽性( SAT≥1:100 ,CFT≥50% 抑制率)視為疑似病例。養殖戶和獸醫應立即向當地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24h 內逐級上報至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并通報同級衛生健康部門,由省級實驗室進行病原分離確認。判定布魯氏菌感染后應進行疫區劃定與封鎖,封鎖期間禁止疫區內羊、相關產品(乳、肉)、飼料及糞便外運;關閉活畜交易市場,在疫點周邊設置消毒檢查站,24h值守,對出入車輛、人員消毒登記。
5.2環境消毒與污染物處理
疫情處置過程中要注重清理圈舍糞便、墊料,堆積發酵,覆蓋塑料膜,在 60°C 以上環境維持7d,并實施完善的消毒方案,終末消毒操作過程中圈舍地面使用 3% 氫氧化鈉溶液作用 |2h ,器具、車輛推薦要用 0.5% 過氧乙酸噴灑,作用 30min ,人員防護裝備推薦使用 1% 次氯酸鈉浸泡 30min 。在疫情處置過程中要對養殖戶、撲殺人員、獸醫進行血清學檢測(SAT/CFT),發現感染者轉至疾控中心,同時要求防疫人員注重做好個人防護工作,配置連體防護服、N95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膠靴等三級防護,在消毒區逐件脫卸,外層手套最后摘除,裝備集中焚燒處理。
6綜合預防
6.1免疫預防
對于受到該種疾病威脅的養殖場和發病養殖場,在疫情處置的基礎上要注重做好針對性的疫苗免疫接種工作,推薦使用布魯氏菌S2株弱毒活疫苗進行口服免疫,每頭羊口服1頭份,免疫期為36個月。
6.2養殖管理
在養殖場內部要注重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做好封閉管理,限制外來人員、車輛進入養殖區,入場車輛過消毒池,人員更換防護服,新引入羊隔離觀察 30d ,經兩次血清學檢測(間隔14d)陰性后方可混群。與此同時,要注重加強分群管理,妊娠母羊、公羊、羔羊應該分群,避免相互接觸。同時要強化繁殖和衛生防控,推薦人工授精替代自然交配,使用檢疫合格的精液,降低公羊傳播風險。當發生不明原因的流產之后,立即穿戴手套收集流產胎兒、胎盤,密封后焚燒或深埋,深度 ≥2m ,污染區域用 3% 氫氧化鈉溶液徹底消毒。
6.3強化監測與檢疫
對于發生過布魯氏菌病的養殖場或受到該種疾病威脅的養殖場,要做好針對性的監測,每季度對10% 羊群進行SAT或CFT檢測,陽性個體立即隔離復檢,重點監測妊娠母羊、公羊及新引入群體,每月采集圈舍地面、飲水槽拭子,采用PCR檢測布魯氏菌DNA,嚴格落實場地檢疫,活羊出欄前需持有《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確保檢測陰性,活畜交易市場設立專用檢疫通道,禁止無證羊入場。
6.4嚴格衛生消毒
日常要做好規范化的消毒,常規消毒模式下圈舍地面使用 2% 氫氧化鈉噴灑,每周1次,飼槽、飲水器推薦應用 0.5% 過氧乙酸浸泡 30min ,每3天消毒1次,人員工作服使用 1% 次氯酸鈉浸泡后高壓滅菌,1次/d。糞便與秸稈混合堆積(含水量 50%~60% ),覆蓋塑料膜發酵 60°C 以上維持7d,殺滅病原,養殖廢水經沉淀池 +0.1% 的漂白粉處理后排放。
結語
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是病原生物學特性、養殖模式及公共衛生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防控需認識其傳播規律,明確流行病學特征,總結防治經驗,疫情時及時凈化;并幫助養殖戶構建動態預防方案,以破解復雜生態環境中的防控困局,為人畜共患病治理貢獻經驗。
參考文獻:
[1]幸攀峰.新疆牛羊布病流行傳播與防控要點分析[J].農家致富顧問,2015,0(22):49-50.
[2]阿布拉江,合力力.家畜布魯氏桿菌病診斷技術的研究進展[J].新疆畜牧業,2016,31(4):18-21.
[3]史凱帥,李鑫龍.布魯菌病的流行病學現狀研究與分析[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37(4):85-86.
收稿日期:2025-05-23
作者簡介:王乾(1984—),男,漢族,本科,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治。*通訊作者:杜志花(1977—),女,漢族,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