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包蟲病在草原牧區呈現終末宿主與中間宿主復雜循環的雙峰流行特征,其傳播過程受犬類管理缺位、環境介質污染及牧民防護意識薄弱等多因素疊加影響。烏蘭察布市農牧局于2024年9月下旬至11月底期間組織實施了針對包蟲病、小反芻獸疫等重點動物疫病的強制免疫工作,現已完成全部計劃任務。本次秋季防疫工作共完成各類畜禽免疫接種2094.19萬頭(只、羽)次,實現應免畜禽免疫覆蓋率達到 100% 其中針對包蟲病的專項免疫工作共計完成羊只免疫接種3萬只次。本文針對病原體在“犬一羊一環境一人”多維鏈條中的擴散機制展開系統研究,重點突破傳統防控中宿主控制單一化、環境治理碎片化、社區參與形式化等瓶頸問題,通過整合生態防控理念與現代技術手段提出結構化解決方案,旨在建立兼具可持續性與適應性的區域防控新模式。
1羊包蟲病的流行病學特征
1.1病原體生物學特性與傳播機制
細粒棘球絳蟲在犬科動物小腸內發育為成蟲并產卵,隨宿主糞便排出的蟲卵在外界環境中可長期保持感染性,通過污染牧草、水源及畜舍等介質進入中間宿主體內,羊群在采食過程中經口攝入蟲卵導致感染,完成從終末宿主到中間宿主的傳播循環;多房棘球絳蟲則通過野生食肉動物與嚙齒類動物間的捕食關系維持自然疫源性傳播,家養犬類的介入使得該蟲種突破原有野生動物循環鏈,形成家養與野生并行的雙重傳播模式,顯著增加了人體感染泡型包蟲病的風險。
1.2地理分布與季節流行規律
我國西部地區因高寒草甸與干旱氣候形成的特殊生態環境,為病原體在終末宿主與中間宿主間的持續循環提供了必要條件,牧業生產區呈現顯著的梯度分布特征;季節流行強度與牧區生產周期高度耦合,春季接羔期因母羊抵抗力下降及幼畜易感性增加形成首個感染高峰,秋季集中屠宰期間病畜內臟無序處理導致犬類重復感染,繼而通過糞便排放引發第二輪傳播高峰,這種雙峰型流行模式構成牧區疾病傳播的典型特征。
1.3宿主易感性差異分析
綿羊作為核心中間宿主表現出高度易感性,其肝臟感染率遠超其他反芻動物,這種差異既源于不同物種的生理屏障功能差異,也與特定品種的遺傳抗性相關;在相同暴露環境下,藏系綿羊因其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應答機制,較引進品種呈現出更低的包囊發育率,而家犬作為關鍵終末宿主的管理缺失直接導致環境蟲卵負荷持續累積,牧民生產活動中的人畜接觸頻率與個人防護意識則構成人群感染差異的主導因素。
2綜合防控體系的構建路徑
2.1多宿主協同防控策略
針對羊包蟲病在終末宿主與中間宿主間形成的復雜傳播鏈條,必須構建覆蓋所有關鍵宿主的立體化防控網絡,其核心在于同步阻斷病原體在犬科動物、羊群及野生動物間的循環路徑[1]。對于作為核心傳染源的家養牧犬群體,需實施嚴格的電子標識登記制度并建立周期性藥物干預機制,每月固定日期由基層獸醫人員攜帶吡喹酮制劑逐戶開展強制驅蟲工作,重點確保給藥劑量精確覆蓋成蟲發育周期,以達到徹底殺滅腸道內寄生蟲的目的,同時,為減少驅蟲作業對牧區生產活動的影響,可將投藥站點設置于牲畜飲水點或牧道交匯處等犬類高頻活動區域。在中間宿主防控層面,應當制定差異化的免疫接種方案,對妊娠母羊及新生羔羊優先接種基因工程疫苗以提升易感群體保護率,成年羊群則實施春秋兩季的強化免疫程序,疫苗注射需嚴格遵循頸側皮下進針、勻速推注的操作規范以保證抗體生成效果,特別需關注免疫后21d內避免羊群接觸潮濕低洼草場,以防止免疫應答受環境因素干擾。針對野生動物宿主形成的自然疫源傳播鏈,應當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動態監測網絡,在狼群遷徙通道及狐類洞穴密集區域,布設紅外感應相機和自動糞便采集裝置,每月定向收集食肉動物糞便樣本進行抗原檢測,當特定區域連續兩次檢出陽性樣本時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通過架設脈沖式聲光驅離設備構筑物理隔離帶,對已感染個體則采用麻醉誘捕后進行安樂死處理并實施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置。
2.2環境風險因素管控
鑒于蟲卵在烏蘭察布牧場生態系統中的頑強存續能力與廣泛擴散特性,環境介質治理需構建分級分區的精準防控體系[2]。首要任務在于識別并改造高污染風險的物理空間節點,對牲畜集中飲水區域鋪設厚度不低于 10cm 的混凝土層并設置階梯式防濺圍堰以阻斷蟲卵隨水擴散路徑,在飼料儲存區架設離地60cm的鏤空金屬平臺并加裝防嚙齒動物侵入網罩。針對畜舍周邊半徑 30m 范圍內的裸露地表采用火焰噴射裝置實施季節性深度處理,要求噴火口距離地表保持 15cm 高度勻速移動且每個點位持續灼燒5s以上,通過瞬時高溫使表層土壤中蟲卵外殼蛋白凝固失活。其次,需建立牧場環境微氣候調控機制,在牧道交叉口及牲畜臥息區周期性撒布細度200目以上的生石灰粉形成堿性隔離帶。每月初選擇無風清晨時段進行均勻拋灑,使地表pH值維持在11.5以上超過72h以破壞蟲卵生存環境。同時沿牧場邊界栽植皂角樹等具有天然驅蟲效能的灌木形成生物屏障,利用其分泌的皂昔類物質抑制蟲卵發育活性
在有機廢棄物處置環節必須建立全流程閉環管理體系,設計專用于收集羊群糞便的密閉式轉運車配備紫外線消毒模塊。每日巡回收集過程中同步完成病原體初步滅活,轉運至集中處理站后按質量比1:3摻入尿素溶液進行厭氧發酵,保持發酵池溫度55℃持續15d以上確保蟲卵殼層結構崩解。針對屠宰環節產生的病變臟器實施特高壓蒸汽處理工藝,要求使用雙層耐高溫收納袋分裝后置于壓力容器內,在 :0.2MPa 壓強下維持121 °C 處理 40min 以上,經檢測確認包囊結構徹底破壞后轉化為高蛋白飼料添加劑。尤其需規范季節性轉場牧道的環境凈化流程,在牧群遷徙前72h對預定宿營地噴灑 10% 聚維酮碘溶液進行地表預處理,遷徙后遺留的臨時畜圈采用旋耕機進行深度 30cm 的土層翻埋并覆蓋黑色農用薄膜暴曬兩周,通過光熱協同效應實現蟲卵的立體化清除。此種環境治理模式通過結構性改造阻斷蟲卵擴散載體,借助物化手段重塑地表微生態系統,配合有機廢棄物轉化工藝實現污染物的資源化利用,最終形成從空間隔離到物質循環的可持續環境管控范式。
2.3社區參與機制的創新
構建牧民主體驅動的防疫網絡需突破傳統宣教模式,建立認知深化、行為激勵與能力賦權三位一體的運作機制。首先應設計契合牧業生產周期的沉浸式培訓體系,由旗縣獸醫站聯合民間藝人制作蒙漢雙語病害臟器標本展示箱與寄生蟲生活周期轉盤圖。在剪毛季與接羔期等牧民聚集時段開展移動講堂,通過對比健康肝臟與包囊病變器官的觸感差異使牧民建立直觀認知。同步開發季節防疫工單系統,將每月第一周定為犬驅蟲周、第三周定為圈舍消毒周并標注蒙文日歷,由蘇木防疫員逐戶張貼于蒙古包門柱并配發對應藥劑工具包。其次需創建家庭防疫積分銀行機制,為每戶設立電子化防疫賬戶并制定三級積分矩陣:基礎分項涵蓋按時參加培訓與領取驅蟲藥,進階分項獎勵主動報告疑似病羊及規范處理流產胎盤,卓越分項授予持續三年無疫情家庭,積分兌換采用“基礎物資
公共服務”組合套餐,既可換取獸用吡喹酮片劑與防護手套等實用物資,更可累計兌換牲畜保險補貼或子女升學加分等長效權益,關鍵環節在于建立由老年牧民組成的積分評審會實施交叉核查,確保行為認定的公正性。
2.4智能化監測技術應用
依托空間信息技術構建覆蓋牧場全域的風險預警平臺,利用高分遙感影像解譯牧草覆蓋度、土壤濕度及牲畜活動軌跡等參數建立蟲卵存活概率預測模型,結合氣象站實時數據生成牧場分區風險熱力圖并每周更新預警等級。開發適配牧民使用的移動終端疫情直報系統,設置包囊特征圖片庫輔助用戶進行病畜初步識別,病例上報時自動關聯地理坐標并加密傳輸至市級疾控中心數據庫。在重點牧戶畜圈安裝物聯網稱重傳感裝置,當羊群日均增重異常下降時自動觸發預警信息通知獸醫上門排查。通過上述技術集成實現從環境風險預警、疫情快速上報到早期干預的全程數字化管理,顯著壓縮傳統人工巡查模式的時間滯后性。
結語
綜上所述,前文構建的綜合防控體系通過規范家犬驅蟲周期實現傳染源精準管控,依托牧場設施改造與廢棄物資源化處理阻斷環境傳播途徑,借助積分銀行與協管員制度激活社區防控網絡,結合智能預警平臺壓縮疫情響應時間以形成四維聯動的閉環管理機制。該模式不僅可以降低牧區包蟲病傳播風險,更在宿主生態位調控、污染物循環利用及本土化防疫力量培育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路徑,對完善我國人畜共患病防控策略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彭鈺.羊包蟲病的病原學特征、臨床癥狀及綜合防控[J]北方牧業,2025(03):36.
[2]阿拉坦其其格.羊包蟲病的綜合防控措施[J].畜牧業環境,2023(22):56-58.
[3]才仁卓瑪.羊包蟲病的診斷與防治[J].中國畜牧業,2024(18) :114-115.
收稿日期:2025-06-12
作者簡介:王強(1970—),男,漢族,本科,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