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草原廣闊,是重要羊養殖區,但因海拔高、氣候寒干、溫差大,部分羊場管理粗放,致1~30日齡羔羊易腹瀉,不及時救治易繼發感染、降存活率、致經濟損失。致病因素分病原性和非病原性,準確分析并綜合防治是關鍵。
1致病因素分析
1.1病原性因素
病原微生物引發的羔羊腹瀉可分為3類,包括細菌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和寄生蟲病腹瀉。其中,引起羔羊腹瀉的細菌種類主要有大腸埃希菌(尤其是產毒性大腸埃希菌ETEC)、沙門氏菌及魏氏梭菌等,病毒種類包括輪狀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等。臨床上常出現多種細菌和多種病毒混合感染、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等情況引起的羔羊腹瀉。引起羔羊腹瀉的寄生蟲種類主要有球蟲、隱孢子蟲、線蟲和絳蟲等,該類寄生蟲寄生在羔羊腸道內,會損壞腸道黏膜、小腸絨毛,并釋放出大量毒素,會導致其出現消化障礙,增加胃腸道蠕動速度,從而引發腹瀉癥狀[1]。
1.2非病原性因素
第一,飼養管理不當。羔羊出生后未及時哺喂初乳或初乳采食量不足,缺乏母源抗體保護的羔羊極易受多種病原體感染,從而出現腹瀉癥狀。母羊飼料營養不均衡、飼喂量不足或母羊營養水平偏低、乳汁分泌不足等,均會對羔羊的健康產生影響。羔羊飼料中營養含量低或營養不均衡會導致羔羊體質下降,營養不良,易受多種病原體侵害從而發生腹瀉疾病。羔羊一次性進食過量母乳、牧草、精飼料,進食高濃度奶粉、冰凍飼料,飲用冰凍水等,均會引發腸道刺激并出現消化不良性腹瀉。此外,羔羊過度饑餓,或投喂劣質或摻雜有異物的干草、飼料或青飼料,也會引起羔羊腸胃不適從而出現腹瀉癥狀。
第二,環境應激。養殖場衛生環境差,周邊環境嘈雜,養殖密度過大,通風不良,陰暗潮濕,溫度變化較大等,均會引發羔羊腹瀉。新疆地區的冬季溫度較低,若羊舍未實施保溫措施,則易導致羔羊受涼感冒,從而使其胃腸道功能紊亂,出現腹瀉癥狀。此外,斷奶、換料過急、長途運輸或疫苗接種等應激反應處理不當時,也可引發羔羊腹瀉。
2綜合防治措施
2.1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上尚無治療羔羊腹瀉的特效藥,主要采取對癥治療的方式改善其病情、降低死亡率。初期治療時,前1~2d病羔可適當禁食以清空腸道,之后采取少量多次的喂養方式,以防增加腸胃消化負擔。
予以病羔口服活性炭20g以收斂止瀉,2次/d,連用3d 抗菌治療可肌注恩諾沙星 2.5mgkg? bw或肌注頭孢噻呋鈉1 mg/kg. ? bw,1次/d,連用3 d 抗病毒治療可肌注免疫球蛋白 10mL ! 20% 磺胺嘧啶 0.1~0.2g/kg?b W。寄生蟲病感染時,可口服阿維菌素
,或皮下注射伊維菌素
。發燒時,可肌注安乃近
。為預防脫水,可將碳酸氫鈉
、氯化鈉
、氯化鉀
、葡萄糖20g和溫水1000m 混勻制成補液鹽給羔羊自由飲用。癥狀嚴重無法飲水時,將 5% 葡萄糖鹽水 ?200~500mL 、碳酸氫鈉40~60mL 、維生素C 10mL 、 10% 安鈉咖2 mL 、地塞米松磷酸鈉3mL混合后靜脈滴注。出現心衰癥狀時,肌注硫酸阿托品 2~4mg 、樟腦磺酸鈉 |5mL 。伴有咳嗽、呼吸困難時,可將頭孢菌素2g與 9% 氯化鈉液 200mL 混勻后給病羔靜脈注射。
因消化問題引起的羔羊腹瀉可用中藥進行治療。取 麥芽 10g 、甘草9
、白術
、神曲 10g 、陳皮
、 山楂 10g 、厚樸 ?9g ,加清水2L文火熬至 500mL ,濾 去藥渣后1次性內服,1劑/d,連服 3~5d? 0
2.2優化養殖環境
第一,保持衛生。每日清理羊舍內糞便、剩料、剩水及其他垃圾,保持環境清潔衛生。墊料厚度需≥15cm ,并間隔5~7d補充更換1次。清理出來的污物需運輸至固定區域并采用生物熱集中發酵處理。
第二,通風管理。羔羊舍應南北通透,屋頂設置有排氣孔,確保自然通風量 ≥0.6m3/h?kg? 。進風口應安裝擋板,確保風速低于
,以防賊風侵襲。也可利用負壓風機每日通風換氣 3~4h ,以降低舍內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濃度和減少粉塵、細菌總數。確保氨氣濃度 ≤7.07mg/m3 ,二氧化碳濃度≤2752.5mg/m3 ,硫化氫濃度 ≤7.15mg/m3 ,舍內粉塵(PM10) ≤1mg/m3 ,細菌總數 lt;5×104CFU/m3 。
第三,溫濕度控制。羔羊為1~7日齡時,需將舍內溫度控制在 25~30°C 。7日齡后可每周降2 °C ,直降至斷奶時舍內溫度維持在 18~22‰ ,以防出現冷應激或熱應激。并將羔羊舍內的濕度控制在60%~70% ,以防濕度過高從而滋生病原體,濕度太低導致出現呼吸道干燥癥狀。同時,還應每日保持光照時長為16h左右,以促進羔羊的正常生長發育。
第四,控制養殖密度。羔羊階段,可按照日齡安排養殖密度。7日齡以內的新生羔羊養殖密度宜為0.4~0.6m2/ 只,1~2月齡哺乳期羔羊宜為 0.6~0.8m2/ 只,4~6月齡的育肥羔羊宜為 1~1.2m2/ 只[2]。氣溫偏低的季節可適當增加 10%~15% 的養殖密度,但每日應清理2次糞便。
第五,定期消毒。養殖場應間隔10~15d進行1次全面消毒,消毒劑可選用 10% 漂白粉、 2%~3% 氫氧化鈉、 3%~5% 過氧乙酸及 0.1% 新潔爾滅溶液等。
2.3加強飼喂管理
做好羔羊出生管理,避免羔羊受涼。確保羔羊出生后2h內采食足量初乳,獲取足夠的免疫球蛋白,以提高其機體抵抗力。加強哺乳期母羊的營養調控,為其提供充足、營養均衡的飼草料,促使其分泌優質足量的乳汁,促進其生長發育,以維持羔羊的健康。母羊泌乳量較少時需予以羔羊人工哺乳,確保其獲取充足營養。羔羊長至8~15日齡時可在乳汁中添加多酶片和乳酶生各 0.2g ,酵母片 0.5g 維生素B 0.1g ,大黃蘇打片 0.3g ,3次/d,以改善其腸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以防止發生腹瀉疾病。羔羊7日齡時可訓練其吃開口糧,15~20日齡補飼混合精料,禁止飼喂發霉變質飼草料。羔羊3月齡前的飲用水均需加熱到 37~39°C ,3月齡后再換成干凈的常溫水。
2.4減少應激
保持養殖環境的安靜舒適,日常管理時也盡量避免發出噪音,以免羔羊受到驚嚇。避免頻繁換舍和更換飼養管理人員,羔羊補飼應緩慢過渡,以防突然換料從而引起腸胃不適。運輸、疫苗接種或疾病治療時,禁止暴力抓羊,盡量動作柔和,以防對羔羊造成應激反應。
2.5疫苗接種
結合養殖場實際情況,科學制定免疫接種方案。通常情況下,可在母羊產前3~4周臀部肌肉注射輪狀病毒-冠狀病毒二聯疫苗 2mL ,產前30~40d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三聯四防(羊快疫、腸毒血癥、羊猝狙)滅活疫苗 5mL ,以提高初乳中的抗體水平,起到保護羔羊的作用[3。羔羊1~3日齡時可皮下注射輪狀病毒滅活疫苗 0.5~1mL ;2日齡可首次肌肉注射羊大腸埃希菌三聯八價滅活疫苗 2mL ,間隔15~30d加強免疫 3mL ,之后于每年春秋兩季各接種 3mL ;14~21日齡時,可皮下注射三聯四防滅活苗 1mL ,間隔21~28d加強免疫 1mL 。
2.6藥物驅蟲
羔羊群體應做好驅蟲工作,以防羔羊出現寄生蟲性腹瀉病癥。一般情況下,羔羊在出生后的15~30日齡可進行首次驅蟲,2~3月齡時加強驅蟲1次。育肥羔羊可間隔2~3個月驅蟲1次,種用羔羊可每3個月驅蟲1次或根據糞便檢查結果并進行靈活調整。驅殺線蟲類寄生蟲,可予以羔羊口服阿苯達唑 10mg/kg? bw,或皮下注射伊維菌素 0.2mg/kg? bw;驅殺絳蟲類寄生蟲,可口服毗喹酮 10~20mg/kg? bw;驅殺體外寄生蟲,可用 0.025% 雙甲溶液藥浴或全身噴淋,但應避免藥液進入眼晴和鼻腔。藥物應輪換使用,用藥后應注意觀察羔羊健康狀態,一旦出現流涎、肌肉震顫等中毒癥狀,應及時予以阿托品 5~10mg ,一次性皮下注射。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疆地區羔羊養殖過程中,羔羊腹瀉的致病因素較多,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和寄生蟲病等病原性因素和飼養管理不當、環境應激等非病原性因素。對此,應采取針對性綜合防治措施,包括對癥藥物治療、優化養殖環境、加強飼喂管理、減少應激因素、科學開展疫苗接種以及藥物定期驅蟲等,從根源上提升羔羊的健康水平,以降低羔羊腹瀉發病率和死亡率,提升新疆羊產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趙楠.羔羊腹瀉的病因分析與綜合防治措施[J].新農業2022(14):69-70.
[2]蘇日嘎,何國梁.羔羊腹瀉流行特點及綜合防控[J].中國動物保健.2025,27(3):78-79.
[3]沙婭·奴爾蘭.羔羊腹瀉病因分析及不同飼養階段腹瀉防治措施[J].北方牧業.2025(1):32.
收稿日期:2025-07-08
作者簡介:鄭曉琴(1994一),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獸醫師。研究方向: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