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南地區畜牧產業蓬勃發展,逐步由家庭散戶向合作社、規模化轉型發展,養殖業在農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逐漸由家庭副業向主業轉變,特別是肉牛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已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增長勢頭最強、發展潛力最大、最具前景的優勢產業之一。因此,做好肉牛養殖產業的市場風險預防,分析產業發展中的影響因素,增加產業抗風險能力,是保障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工作。
1楚雄州肉牛產業發展現狀和階段特點
1.1基本情況
通過出臺一系列加快草食畜產業發展的規劃和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州肉牛產業結構日趨合理,草食畜產業基本實現了種草養畜、草畜平衡、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據統計,截至2024年,全州牛存欄65.7萬頭,較2018年增長 6.49% ;牛出欄25.24萬頭,較2018年增長 24.18% ,年均增長 3.26% ;牛肉產量3.42萬噸,較2018年增長 23.12% ,年均增長 3.15% (表1);全州肉牛存欄量、出欄量均呈常年穩步增長態勢。
表1楚雄州2018—2024年牛存出欄量情況表

1.2“牛周期”階段特點
自2018年以來,全州肉牛產業呈現增速迅猛、帶動效應顯著的良性發展態勢,已成為全州鄉村產業振興中增長勢頭最為強勁的產業之一。然而,通過綜合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價格變動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2019—2021年,市場活牛價格增幅及單價均達到峰值,尤其2021年,價格攀升至歷史最高點42元/kg(見表2)。市場價格的急劇上漲有效推動了地區肉牛產業規模的擴大,肉牛存出欄量連續五年保持增長,持續處于高位運行。然而自2022年起,隨著省內多地加速發展肉牛產業,市場供需格局逐漸呈現出“蓄積性供應過剩”態勢,價格開始下行,由2021年最高價42元/kg逐步降至2022年35元/kg、2023年33.28元/kg以及2024年23.37元/kg。本輪活牛價格下跌系全國范圍內的市場波動,并非西南地區特有現象。經查閱相關資料,內蒙古通遼和山西呂梁等地區活牛價格一度跌破18元/kg,部分地區甚至更低。受整體市場波動影響,養殖場戶的養殖收益受到一定程度影響。隨著存欄量的變化,至2025年1季度末,活牛價格又大幅回升,總體市場均價維持在25元~26元/kg以上,表現出了3~5年的“牛周期”發展特點。
表2楚雄州2018—2024年肉牛生產和市場價格變化情況表

盡管地區肉牛存欄量短期持續增加,但配套的屠宰加工與調運產能未同步建立,導致供需失衡。尤其云南尚未普遍實行集中屠宰,屠宰環節價格透明度低,市場價格機制不完善,使鮮牛肉價格傳導不直接、不靈敏,表現“為未分級定價”“優質難優價”“活牛跌價而肉價不跌”等現象。此外,肉牛交易多由個體商販主導,掌握價格話語權,形成“養牛不如倒牛、倒牛不如賣肉、賣肉不如開館”的利潤分配格局,產業鏈利潤呈現前輕后重態勢。
2分析影響肉牛產業發展和養殖效益的因素
通過對各類養殖生產經營主體進行深人走訪調研與分析,影響養牛收益的主要因素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六個方面。
2.1供需不平衡的變化風險
云南省作為南方最大肉牛產區,2023年存欄897.39萬頭、出欄364.76萬頭、牛肉產量44.74萬噸,分列全國第1、2、7位,但供需錯配問題突出,精深加工能力與龐大產能不匹配。供給端受山地牧場載畜量限制(僅為北方一半或更低)、跨境活牛貿易波動制約。需求端承受內外雙重壓力:省內市場受旅游影響大,節假日牛肉消費激增;外銷市場則因高昂冷鏈物流成本難以有效對接東部消費市場。
2.2市場銷售信息的不對稱風險
云南肉牛流通體系呈現出飼料供應和生產銷售“兩頭在外”的產業信息孤島現象,大量養殖場戶依賴傳統牛販子進行銷售,導致收購價與終端銷售價之間存在顯著差距。此外,本土養殖產業體系整體缺乏分級標準認證,難以進入高端市場。
2.3動物疫病傳播的風險
在當前牲畜快速流通交易的大背景下,由于養殖環境、管理水平和防疫措施的差異性,各類動物疫病的傳播風險持續增加。疫病傳播的風險主要源于:養殖密度過高,衛生條件不達標;疫苗接種延誤或程序不規范;疫情監測與報告機制不完善等。相關風險因素相互交織,對產業發展和市場價格穩定構成威脅。
2.4肉牛養殖技術不足的風險
肉牛養殖技術的短板主要表現在養殖技術陳舊、飼料配方缺乏科學性、養殖環境管理粗放等多個方面。技術陳舊導致肉牛生產效率降低,養殖成本增加,還直接影響肉牛的品質及市場競爭力。飼料配方的不科學使營養成分未能充分利用,同時極易誘發各類營養代謝類疾病,進而對產業的健康發展和市場價格的穩定性造成負面影響。
2.5肉牛繁育路線的品種因素風險
養殖場戶可挑選的凍精改良品種眾多。但不同品種在環境適應性、生長速度、肉質口感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若所選品種不適應本地氣候條件,或所產牛肉品質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將直接對肉牛的生長性能及養殖的綜合效益產生負面影響。
2.6農牧融合不均衡的區域牧草缺口風險
在肉牛產業的發展進程中,農牧融合的不均衡性日益凸顯,尤其在西南地區,農業與牧業協同發展不足,青貯飼料則呈現季節性短缺或過剩(雨季過剩、旱季短缺),牧草資源難以滿足肉牛養殖的實際需求。不僅制約了肉牛養殖規模擴展,還推高了養殖成本,削弱了養殖效益。持續強化農牧融合,推動牧草資源的開發與高效利用,是當前肉牛產業發展亟待破解的關鍵問題。
3工作建議
3.1促進生產降本增效
針對成本攀升、效益下滑,降本增效是核心。措施包括:加強養殖技術培訓推廣;建立培訓體系提升專業技能;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利用閑置土地建草料基地,保障飼草供應;強化金融信貸和保險合作,緩解資金壓力,增強抗風險能力[1]。
3.2著力打造肉牛品牌
一是優化品種結構,加強優質肉牛繁育推廣與雜交改良。二是以地方特色品種為核心,推進綠色、有機及地理標志認證,培育知名企業和產品。三是利用新媒體強化品牌宣傳,提升影響力與知名度。
3.3提升屠宰精深加工能力
推動屠宰加工企業技改升級,強化質量與安全管理。促進屠宰加工與養殖深度融合,實現養殖、屠宰、加工、銷售一體化。鼓勵研發高附加值產品,完善冷鏈物流體系,改變活牛調運方式。
3.4強化肉牛流通配套體系建設,打造線上交易平臺
加速建設產業信息化服務與交易平臺,運用信息技術整合產業鏈資源,實現“產-銷”兩地信息共享。構建線上交易市場,提供便捷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結語
為持續推進肉牛產業發展,需持續優化肉牛產業結構,化解防范產業發展風險。圍繞成本控制、培育多元市場主體、金融扶持、技術創新、降本增效、完善流通體系等綜合施策,提升養殖端、供應鏈、屠宰加工全環節協同效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昊.楊培昌.孫正新.楚雄州“ 5+ ”肉牛產業發展模式的研究[J].中國牛業科學,2023,9:8-13.
收稿日期:2025-05-28
作者簡介:吳昊(1989—),男,漢族,碩士,畜牧師。研究方向:畜牧科技推廣應用和動物疫病防控。
*通訊作者:李梅蓉(1990—),女,漢族,碩士,畜牧師。研究方向:畜牧科技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