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在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之下,布魯氏菌的危害愈發加大,所以需要加強對該種疾病的科學認知,注重做好實驗室診斷,完善相應的診斷方法,并構建針對性的防控體系,以此來降低布魯氏菌病的發生流行率。
1病例探討
某肉牛養殖場(存欄量200頭)在春季發現3頭妊娠中后期(6~8個月)母牛突然流產,流產胎兒呈自溶狀態,胎衣滯留并伴有灰黃色分泌物。隨后1周內,又有5頭母牛流產,部分公牛出現單側或雙側睪丸腫脹、觸痛(睪丸炎),少數牛表現關節腫大(關節炎)和間歇性發熱( 39.5~41°C )。發生疫情之后,養殖戶并未及時隔離病牛,導致健康牛通過接觸流產分泌物、污染的飼料或飲水感染,2個月內,累計23頭母牛流產(占繁殖母牛的 35% ),6頭公牛睪丸炎,犢牛成活率下降至 70% 。獸醫接到求助后,到達養殖場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通過與養殖戶溝通得知本年度該養殖戶從外地引進了3頭未經檢疫的種公牛(經檢測為隱性帶菌),成為初始傳染源。發病初期誤判為普通流產,未及時送檢,隔離區與健康牛舍共用排污通道,交叉污染風險高,未對流產場地進行深度消毒(如火焰焚燒地面),殘留病原體持續傳播,同時該養殖場未進行有效的封閉養殖管理,外來人員和動物能夠隨意在養殖場中活動。
2 臨床癥狀
妊娠母牛流產多發生于妊娠中后期(6~8個月),流產胎兒呈自溶狀態,胎衣滯留并伴有灰黃色或膿性分泌物。胎膜水腫、出血,覆蓋纖維素性滲出物。部分感染牛無流產癥狀,但長期排菌(乳汁、陰道分泌物)。公牛表現為單側或雙側睪丸腫大、觸痛,后期可能萎縮硬化,腕關節、膝關節腫脹,跛行,精子活力降低,不育。出生犢牛虛弱,存活率低,青年牛大多表現為無明顯癥狀,但血清學檢測陽性。
3病理變化
流產的胎兒皮下水腫、出血,腹腔積液。胎兒解剖后可以觀察到肝臟、脾臟有灰白色壞死灶(直徑 1~3mm ),胎衣增厚、壞死,表面覆蓋纖維素性滲出物。母牛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充血,有化膿性滲出物,公牛睪丸出血化膿性炎癥,切面可見黃色壞死灶。淋巴結腫大(如髂下淋巴結、乳房淋巴結),關節滑膜充血、增厚,關節腔積液。
4實驗室診斷
當前在布魯氏菌病實驗室診斷過程中,常用到的方法是血清診斷方法,推薦應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試管凝集試驗以及補體結合試驗來判定病情。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原理是酸性緩沖抗原(虎紅染色)與血清中抗體反應,操作過程中取 30μL 待檢血清與 30μl L抗原于玻片混勻,室溫( 20~25°C )旋轉搖動 4min ,10份血清出現明顯凝集顆粒,將檢測為陽性的血清進行試管凝集試驗,其技術原理是定量檢測抗體效價,血清稀釋( 1:25~1:800 ),每管加 10.5mL 抗原(滅活布魯氏菌懸液), 37°C 水浴 24h ,觀察凝集程度,效價 ≥1:80 為陽性(國際標準), ≥1:160 為強陽性。補體結合試驗的技術原理主要是檢測IgG抗體,特異性高于SAT,效價 ≥1;10 為陽性(國際動物衛生組織OIE推薦)[1]。
5疫情處置方案
依據2023年農業農村部《布魯氏菌病防控技術要點(第一版)》,要注重加強疫情發生后的針對性處置。
5.1疫情處置措施
以發病場為中心,半徑 3km 內的所有養牛場劃為疫區;疫區外延 5km 為受威脅區[2。疫區禁止牛、相關產品及飼料調運,發病場戶出入口設立消毒池,24h 專人值守,病牛立即隔離至獨立封閉欄舍,與健康牛群物理隔離(間距 ≥50m ),對所有血清學陽性牛(無論是否表現癥狀)以及同群中與陽性牛密切接觸的疑似感染牛(經風險評估確定)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尸體、流產胎兒、胎衣等采用焚燒或深埋(深埋深度 ≥3m ,撒生石灰 1kg/m2 )。同時要加強環境的有效消毒,環境消毒推薦使用 2% 氫氧化鈉、10% 漂白粉或 0.5% 過氧乙酸,器械消毒可以應用 75% 乙醇或 2% 戊二醛,每日對發病欄舍、排污溝、飼槽噴灑消毒1次,連續消毒21d。撲殺后對場地進行終末消毒(先清理有機物 $$ 噴灑消毒劑 $$ 火焰焚燒地面)。持續加強流行病學調查,對養殖場近6個月內引種記錄(重點關注未檢疫牛)進行詳細分析,明確場內人員、車輛流動史及鄰近養殖場疫情,追溯傳染源(如帶菌種牛)及傳播鏈。對受威脅區所有牛場進行全群血清學篩查(RBPT+ELISA),采樣比例 12% ,暫停疫區及受威脅區活牛交易、配種活動至少3個月,對受威脅區陰性牛群緊急接種布魯氏菌活疫苗S2株,每頭牛口服5頭份。
5.2疫區解封與后續監測
最后1頭病牛撲殺后,全場徹底消毒并空欄21d,解封前對場內環境(地面、排污溝)及器械采樣檢測,PCR結果陰性。解封后6個月內,每月對存欄牛進行血清學檢測(SAT或ELISA),連續3次全群檢測陰性,方可視為凈化合格[3。養殖場解封6個月后,方可引入新牛,且需來自非疫區、具備檢疫證明(SAT效價 lt;1:50 ),每年開展2次全群血清學檢測,淘汰陽性牛,持續使用活疫苗免疫新生特牛(3~6月齡接種)。在疫情處置過程中可得知該養殖場繁殖母牛流產率達35% (23/65頭)公牛睪丸炎發病率達 15% ( 6/40 頭),全群血清陽性率(后續檢測)達 48% (96/200頭),隱性感染普遍,成年牛死亡率 lt;2% (4頭死于繼發子宮內膜炎或敗血癥),犢牛死亡率達 30% (因母牛流產或乳汁帶菌導致弱犢死亡)。
6預防措施
6.1免疫預防
疫苗免疫接種是防控布魯氏菌病發生流行的最有效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該種疫苗一般應用于發病養殖場或受到威脅的養殖地區進行免疫接種,未受到布魯氏菌威脅的養殖場,通常不能夠進行免疫接種,S2株活疫苗(口服型)適用于3月齡以上特牛及成年牛,安全性高,每頭??诜?頭份,免疫期24個月,A19株活疫苗僅限犢牛3~8月齡使用,每頭牛皮下注射1頭份,必要時可以在第1次配種前2~3個月再接種1/60頭份。疫苗免疫前后15d禁用抗生素,疫苗稀釋后2h內用完,避免高溫和陽光直射,免疫后21d進行抗體檢測,SAT效價≤1:50為合格。
6.2嚴格落實生物安全管理方案
在日常養殖管理過程中,要引導養殖戶加強引種檢疫。對外引種期間應該優先選擇國家級布魯氏菌病凈化場,需查驗《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編號,禁止從布魯氏菌?、蝾惣耙陨系貐^(年發病率 5% )引種。人場前隔離30d,專用隔離舍(距離生產區
),間隔21d進行2次SAT檢測,確保效價均 lt;1:50 ),PCR檢測流產胎兒樣本,保證BCSP31基因陰性。另外要加強養殖環境控制,產房、犢牛舍采用實體墻隔離,配置獨立通風系統,空氣過濾效率 290% 。牧場入口設消毒池,內部設置4%NaOH溶液,深度
,每日更換。另外養殖場地也需要落實嚴格的消毒規范制度,牛舍地面推薦使用 12% 氫氧化鈉,每周2次,飲水系統可以應用 0.1% 過氧乙酸浸泡 30min ,每月1次,車輛輪胎使用 5% 次氯酸鈉噴灑至濕潤,每次出入場都需要進行消毒,工作服推薦使用121 °C 高壓蒸汽消毒 30min ,1次/d。養殖場存在不明原因的流產情況,要注重做好流產胎兒的無害化處理工作,用密封袋包裝,標注“生物危害”標識,無害化處置過程中優先推薦化制操作方法,條件是 134°C 、3bar、20min ,次選深埋,坑深 3m ,底層鋪 2kg/m2 生石灰,處理人員穿戴三級防護裝備,事后徹底消毒。
6.3監測預警體系
養殖場所有種公牛選擇使用SAT+PCR監測手段,每季度1次; 30% 的繁殖母牛推薦使用RBPT初篩,每半年1次; 10% 的商品育肥牛推薦使用SAT監測手段,年度普查;RBPT陽性率 gt;2% 或SAT效價≥1:100 時,啟動緊急流行病學調查。
結語
綜上所述,在牛布魯氏菌病防控過程中,應從實驗室診斷角度入手,通過應用完善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判定病情,然后選擇相應的方案對疫情進行有效處理,在養殖管理過程中要注重加強該種疾病的科學防范,通過妥善有效的防治方案,能夠有效切斷布魯氏菌病病原傳播渠道,確保養殖安全。
參考文獻:
[1]魏瓊.羊布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23(9):96-98
[2]沈召偉,宋金艷,潘銀玲.牛羊布病防治中的問題與應對策略研究[J].吉林畜牧獸醫,2023,44(3):67-68.
[3]李洪芹,黃建云.牛羊養殖中布病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自然科學,2021(7):4.
收稿日期:2025-05-30
作者簡介:霍紅莉(1996一),女,漢族,本科,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疾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