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意在全方位剖析山羊蜱蟲的診斷舉措以及防治方法,給山羊養殖戶和與之相關的從業人士給予科學的參照依據,從而削減蜱蟲病給山羊養殖行業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本研究,廣泛查閱國內外為數眾多的聚焦于山羊蜱蟲以及相關寄生蟲病的文獻材料,來掌握當下相關研究的實際狀況以及所存在的問題;與此同時,結合實地展開的調查活動,對山羊蜱蟲在地區的分布情形、生活習性、山羊被感染的具體狀況等方面的數據展開收集并加以細致地分析。運用對比剖析、案例解析等方式歸納出具備實效的診斷技藝以及防治辦法,為擬定科學合理的防控規劃給予必要的支撐,從而期望能夠降低山羊蜱蟲病的出現概率,提升山羊養殖所產生的經濟收益。
1山羊蜱蟲在生物學維度所呈現出的特性
1.1形態特征
山羊蜱蟲是歸屬于蛛形綱蜱螨亞綱蜱總科的一類節肢動物寄生物,其體型相對較小,在沒有進行吸血期間,其大小如米粒一般;當其吸飽血后,身體便能夠脹大數倍,蜱蟲的蟲體呈現出橢圓的形狀,背部和腹部是扁平的狀態。山羊蜱蟲的頭部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和胸部、腹部融合成為一體,蟲體的前端部位是所謂的假頭,而后端的部分則是體部。假頭是由須肢、螯肢、口下板以及假頭基部共同構成,在雌性蜱蟲的假頭基部背面,會有圓形或者近似于三角形的多孔區域。體部涵蓋了盾板、眼、緣垛、足、生殖孔、氣孔板、肛溝以及腹板等相關結構,盾板處在蟲體的背面位置,其中,雄蟲的盾板能夠覆蓋住整個背部區域。而雌蟲的盾板僅僅能覆蓋背部的前三分之一部分,在不同種類的蜱蟲之間,其在形態的細節之處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而這些特征同樣也是開展種類鑒別工作的關鍵參照依據。
1.2生活史
山羊蜱蟲的生長歷程涵蓋了卵、幼蟲、若蟲、成蟲這四個階段,成蟲在吸食了宿主的血液之后,會落到地面進行交配,接著會于草根、樹根、畜舍等地方的表層縫隙中進行產卵。雄蜱在其一生當中能夠進行多次交配,卵的形狀為球形或者橢圓形,其大小在 0.5~1mm ,顏色從淺黃色到褐色有所不同,時常聚集成團狀,在合適的溫度、濕度等狀況之下,卵能夠在2~4周的時間里孵化出幼蟲。幼蟲具備3對足,在經歷一段時期尋覓宿主并吸食其血液之后便會進行蛻皮而轉變為若蟲。若蟲擁有4對足,同樣要吸食血液之后才有機會蛻皮進而成為成蟲,整個發育階段受周遭環境的影響頗為顯著,不同類別的蜱蟲其發育所需的時間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1]。
1.3生態習性
山羊攜帶的蜱蟲大多棲息于具備溫暖氣候以及適度濕度的自然區域中,該環境常見于深山中的草坡、森林與草原交界地帶,還有家畜居住的圈舍周邊,各類蜱蟲在選擇棲息場所時會呈現出不同的傾向,一些蜱蟲會更鐘情于丘陵地域,而一些蜱蟲則更為偏愛森林或者草原,而蜱蟲的活動規律也和其自身所屬的種類、所在的環境等條件存在關聯。通常在春季結束到夏季期間,蜱蟲會表現較為活躍,蜱蟲有著白天休息夜晚出動的生活特性,在白天階段,其常常會隱匿于草叢、樹葉之類能夠提供遮蔽的地方,夜晚或者是陰雨天氣便會從藏身之處出來活動,去尋找合適的宿主吸食血液。在越冬時節,成蜱一般會于石塊下方、地面的縫隙里面或者枯枝落葉層中進行潛伏,目的是挨過寒冷的冬天,等到第二年氣溫逐漸暖和,才會重新出來開展活動,繼而延續其生活的周期2]
2關于山羊蜱蟲方面的診斷工作
2.1臨床癥狀觀察
當山羊被蜱蟲感染后便會呈現出較多具備代表性的癥狀。山羊會出現躁動、無法安定的狀態,并持續地用嘴巴啃咬或者摩挲蜱蟲叮咬之處,其皮膚會產生泛紅、腫脹的現象,叮咬位置周邊的組織腫脹狀況尤為顯著。隨著蜱蟲持續地吸食山羊的血液,并且釋放出有毒物質,會使山羊攝取食物的量逐步減少,精神狀態也會變得低迷、乏力,在情況較為嚴重階段,山羊可能會顯現出貧血癥狀,如黏膜蒼白、四肢無力等情況。
2.2體表檢查
體表檢查是發現山羊身上蜱蟲蟲體的關鍵手段。開展檢查階段,要使山羊在靜謐且光照充裕的環境里保持固定狀態,第一步,檢查山羊的腦袋,尤其是耳部后方、脖頸等區域,該區域常常是蜱蟲寄生的所在;第二步,依序檢查四肢的內側、腹部、乳房周邊以及尾巴等皮膚褶皺部位,用手輕柔觸碰山羊的皮膚,感知有無異物形成的凸起;與此同時,認真查看皮膚表面是否存在黑色或者褐色斑點。針對毛發較長的山羊可憑借梳子來梳理其毛發,從而能夠更為清楚地進行查看。在檢查進程中,需格外留意蜱蟲是否已經附著在皮膚表面,倘若發現蟲體存在,應當立刻記錄蟲體的數量、寄生的具體位置等相關信息,為后續開展診斷以及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3]
2.3鏡檢診斷
鏡檢診斷是確定山羊是否遭受蜱蟲感染的一項關鍵診斷方法。第一步,要從山羊的體表收集疑似為蜱蟲的蟲體樣本,如果蟲體已經死亡,就能夠將其直接放到生理鹽水中;如果蟲體依舊存活,需要使用酒精將其麻醉,再用鑷子謹慎地將其取出并放入容器中。將樣本送往實驗室,借助顯微鏡來開展觀察工作。在低倍顯微鏡的視野下,可以查看蟲體的整體外形狀況,例如是否呈現出橢圓的形狀、背部和腹部是否為扁平狀態,還有是否存在盾板這類特征。于高倍顯微鏡之下,對蟲體的細致結構做更進一步的觀察,例如假頭部的須肢形態、螯肢形態和盾板之上的圖形紋路以及眼緣等,依據這些外形特點,將其和已知的蜱蟲品類圖譜加以對照比較,進而明確蜱蟲的品類,為擬定具有針對性的防治辦法給予科學依據。如果在鏡下檢查的過程中,發覺蟲體攜帶有致病體,還能夠聯合其他檢測手段開展更深入的確診工作4。
3山羊蜱蟲的防治策略
3.1人工進行捕捉
當運用人工方式來捕捉蜱蟲時,首先要確保山羊應在靜謐、光照良好的環境里開展此項操作,對山羊的皮膚展開檢查,尤其是耳朵后面、脖頸部位以及四肢內側等容易產生蜱蟲寄生現象的部位,要通過用手指觸摸的方式來感知是否存在異常物體。在察覺到蜱蟲之后,用頭部尖銳的鑷子緊緊貼合皮膚,以垂直向上的方向把蟲體取出,需要留意切勿隨意扭動或者用力擠壓防止蜱蟲的口器斷在皮膚之中。把蜱蟲拔出之后,如果傷口出現流血狀況,就需要進行止血處置。在蜱蟲捕捉階段相關操作人員需切實做好自身防護工作,要穿長袖類的衣物以及防護手套,以防遭到蜱蟲的叮咬。針對成功捕捉到的蜱蟲,需要進行妥善且合理的處理措施,可使用酒精對其進行浸泡處置,以此杜絕蜱蟲出現逃逸狀況或傳播各類病原體,借助較為細致認真的人工捕捉手段,能夠切實有效地降低山羊體表所存在的蜱蟲數量,進而減小山羊感染相關疾病的可能性[5]。
3.2藥物防治
藥物防治方面,有若干種類的常見驅蜱藥,以15mg/kg 的劑量進行內服敵百蟲,或者將其配制成1%~2% 的溶液去進行刷拭操作,這種藥對大部分外寄生蟲能夠起到殺滅功效。但是,其屬于有機磷類的藥物,具備較高的毒性,在使用之前需要開展試驗,阿維菌素或者伊維菌素其粉劑、片劑以及針劑都按照 0.2mg/kg 的標準進行內服或者開展頸部皮下注射,這類藥物對多種寄生蟲有十分明顯的效果;情況嚴重時,可以每隔 [7~10h] 再用一次。溴氰菊酯溶液能夠被應用于噴霧,針對蜱蟲具有顯著的驅殺成效,當運用藥物開展防治工作時,應當依據山羊的體重以及具體病情精準地核算用藥劑量,嚴格按照說明書的指引進行操作,防止因過量使用或者使用方式不當而引發中毒現象或者產生其他不良的反應情況。
3.3藥浴療法
藥浴作為一種防治山羊蜱蟲行之有效的辦法,適合于在天氣暖和的環境中開展,通常是在山羊完成剪毛之后的 7~14dsub?/sub 。當進行藥物配制工作時,選用如 10.05% 濃度的雙甲胱乳油、 0.1% 濃度的馬拉硫磷乳油、 0.2% 濃度的殺滅菊酯乳油之類的藥物,需先將藥物依照相應的比例溶解到水中,并且充分地進行攪拌,讓其達到均勻的狀態。其操作流程要挑選一塊開闊、平整的場地用來進行藥浴,藥浴池當中的水深需要把羊的身體淹沒。首先,使健康的羊以及病情相對較輕的羊率先進行藥浴,在開展藥浴操作之后,仔細觀察這些羊的狀況,當確認其沒有出現異常的反應,再準許其余的羊進行藥浴,藥浴所持續的時間通常 1~2min ,其目的在于充分保證羊的整個身體都能夠被藥水徹底浸透,完成藥浴之后,要讓羊處于涼爽蔭蔽的地方自然風干體表的藥水,要避免羊遭到強烈日光的直接照射或者受到冷風的吹拂而導致身體受涼,在藥浴的整個過程期間,需要高度關注山羊的反應狀況,時刻防范應激等不良情況的發生。
3.4圈舍滅蜱
改善圈舍的整體環境,是開展滅蜱工作的根基所在,應當按照一定的時間周期,對圈舍內部的糞便以及各類垃圾進行清理,從而讓圈舍始終維持在一種干燥并且通風順暢的良好狀態。同時要在第一時間對圈舍的墻壁、地面所存在的縫隙予以修補操作,以達到阻止蜱蟲藏匿其中的目的。除此之外,還需要對圈舍周邊區域的雜草與雜物進行清除處理。并且將地面進行平整,以此來減少蜱蟲能夠棲息生存的場所。在運用藥物來進行滅蜱的環節,可以采用敵百蟲水溶液、氰戊菊酯等藥劑,對圈舍的墻壁、地面、屋頂以及其周圍的整個環境展開噴灑工作,此項處理作業需每隔半個月開展一回。在使用藥物時,需保證其噴灑達到均勻的狀態,特別是角落、縫隙這類容易被疏忽的區域。當人員進出圈養山羊的圈舍時,務必要留意將門窗關閉妥當,以此避免蜱蟲伴隨著人員或者物品潛入圈舍之中的情況發生。將改善圈舍的環境狀況與開展藥物噴灑工作相互配合起來,能夠有效地將圈舍里面的蜱蟲予以消滅,進而為山羊營造出一個安全無憂的生長環境。
3.5藥物驅蜱項圈
藥物驅蜱項圈呈現出使用便捷、效果長久的特性。在使用時,要依據山羊具體的體型去挑選適配的型號,然后將其佩戴到山羊的頸部位置,要保證項圈和山羊的皮膚緊緊地貼合,在佩戴的整個過程中,需要留意觀察山羊的反應,如果出現過敏之類的不適狀況,就應當立刻取下來。由于項圈具備較長的保護時長,在這期間不用頻繁地進行更換操作,能夠為山羊提供持續不斷的驅蜱保護功效,進而降低山羊感染蜱蟲的可能性風險,屬于一種簡易有效的防治辦法,特別適宜對在戶外進行放牧的山羊來使用。
4針對不同養殖環境的防治策略
4.1牧區防治策略
由于牧區的牲畜數量龐大,而且圈舍并非固定不動,這就為蜱蟲的防治工作帶來了挑戰。首要的措施是強化對牲畜的管理工作,在放牧期間,盡可能地避開那些蜱蟲大量聚集的區域,比如濕度較大的草叢以及灌木叢地帶,可以依照蜱蟲的活動規律,于春季與夏季這兩個蜱蟲較為活躍的時間段,適當縮減放牧的時長,以此防止山羊過多地與蜱蟲產生接觸,針對臨時搭建起來的圈舍,需要定期對其周邊的雜草以及垃圾進行清理,從而維持圈舍處于干燥、干凈的狀態,減少可以供蜱蟲棲息的場所。
4.2針對農區所制定的防治策略
針對農區,構建達標的圈舍是防控蜱蟲的根本,圈舍需挑選地勢較高、較為干燥且通風狀況良好的區域,其墻壁以及地面要做到平整、牢固以此削減蜱蟲的藏身之所。在圈舍的門口設置消毒池,針對進出的人員還有車輛開展消毒操作,進而避免蜱蟲隨著外界物品進人圈舍,要定期對圈舍實施清掃以及消毒工作,采用具備高效且低毒特性的消毒劑對圈舍的內部與外部進行噴灑,特別是那些角落還有縫隙之處。對山羊進行規律性的驅蟲操作是必要的,對于春季與秋季這兩個階段,在蜱蟲活躍度達到高峰之前借助諸如阿維菌素、伊維菌素之類的藥物展開預防性的驅蟲工作,在農業區域還能夠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狀況,對山羊圈舍周邊的農田實施翻土耕種的舉措,清理掉其中的雜草以及灌木叢,以此破壞蜱蟲生長繁殖的適宜環境,從根源上削減蜱蟲的數量,進而保障山羊養殖活動能夠處于一個安全的狀態。
結語
山羊蜱蟲屬于較為常見的一類寄生蟲,給山羊的健康狀況以及山羊養殖業的發展帶來極為嚴重的危害,在診斷工作方面,需要將查看臨床癥狀表現、開展體表詳細檢查、進行鏡檢以及借助分子生物學手段開展診斷等方法綜合運用起來。而在防治方面,涉及人工手動捕捉、利用藥物進行防治、采用藥浴的治療方法、在圈舍當中殺滅蜱蟲、讓山羊佩戴藥物驅蜱項圈、在牧場進行預防工作以及對相關人員實施防護措施等諸多方面。針對不同的山羊養殖環境必須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防治辦法和策略,進一步推動畜牧業持續、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元蓮,王曉潤.中草藥制劑對綿山羊蜱蟲的驅殺效果評價[J].山東畜牧獸醫,2025,46(03):3-4.
[2]林麗梅.山羊體表寄生蜱的危害及防控要點[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06):75-76+141.
[3]馬少飛.山羊皮膚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J].畜牧業環境,2024,(08):44-47.
[4]王子杰.山羊寄生蟲病的診治[J].中國畜牧業,2022,(22):111-112.
[5]丁元增.奶山羊常見寄生蟲病的防治[J].中國乳業,2022,(05):48-53.
收稿日期:2025-06-03
作者簡介:張垂調(1968一),男,漢族,本科,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