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飼養環境的提高,消費者食用豬肉以熟食為主,炭疽、囊尾坳病和旋毛蟲病發病率降低,筆者所在地區近年來雖未發現過病例,但當前交通便利,生豬及其產品運輸頻繁,存在著輸入風險。作為人畜共患傳染病,一旦發生疫情,如處理不當,極易引起人的感染和形成自然疫源地,將對養殖業產生影響,嚴重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這三種疫病是生豬屠宰檢疫必檢項目,及時檢出病豬并進行無害化處理,控制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做到“人病獸防,關口前移”,對維護畜牧業生產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炭疽
炭疽是一種人畜共患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該病發展迅速、劇烈、病程短、死亡快。豬大多為隱性感染,一般死亡率較低,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人的主要感染途徑是與生豬及產品加工接觸較多及誤食病豬肉兩種途徑。
1.1病原特征
炭疽的致病菌是炭疽桿菌,該病菌屬于革蘭染色陽性大腸埃希菌,體型較大,呈桿狀。在培養基內呈長鏈,似竹節樣。在溫度 15~44°C 、氧氣充足的環境中即可形成芽孢,芽孢呈圓形或卵圓,不僅可以感染動物和人,還容易引發繼發感染等癥狀[1]。
1.2流行特點
豬對炭疽的易感性較草食動物低,表現為局部或慢性病程,呈散發,主要發生在夏季,通過攝入污染的飼料(含有芽孢的骨粉、魚粉等)或飲水感染,少數通過皮膚傷口或呼吸道感染。
人在屠宰、處理病豬或死豬時,通過皮膚傷口感染皮膚炭疽或接觸污染的血液、組織或分泌物導致直接接觸感染,食用未煮熟的病豬肉或污染食品感染腸型炭疽,處理豬毛、骨粉等污染物時吸入芽孢感染肺炭疽。
1.3臨床癥狀
感染豬呈現急性敗血癥,突然死亡,尸僵不全,可視黏膜發紺,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樣”。
95% 感染的人表現為皮膚炭疽(黑色焦痂潰瘍),可發展為敗血癥;腸炭疽表現為劇烈腹痛、血便,死亡率高達 50% ;最危險的為肺炭疽,出現高熱、呼吸困難等癥狀,24~48h內死亡,死亡率達 90% 號
1.4病理變化
皮下呈膠樣浸潤,脾臟腫大到原來的3~5倍(質地如泥),脾髓呈黑紫色。淋巴結出血腫大,切面潮紅。嚴禁在非生物安全條件下進行疑似炭疽動物和炭疽動物的尸體剖檢。
1.5檢疫方法
發現疑似感染炭疽,禁止剖檢。按照《炭疽防治技術規范》啟動應急預案,規范處理病死生豬、被撲殺生豬及其產品、排泄物、可能被污染的飼料墊料、污水等,做好人員防護。專業人員采樣送檢,使用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條、顯微鏡檢、細菌培養和PCR等方式進行檢測。
1.6防控要點
早發現、快速響應和跨部門協作是防控該病的關鍵。禁止屠宰、食用或交易疑似病死生豬,對易感動物開展定期檢疫,疫區家畜接種炭疽疫苗,發現病例立即隔離、撲殺和無害化處理,用 20% 漂白粉或 5% 氫氧化鈉溶液消毒污染場所。高風險工作人員需穿戴防護裝備、接種炭疽疫苗,消費者食用肉類需充分煮熟。
2囊尾蜘病
豬囊尾呦病是由豬帶絳蟲(鏈狀帶絳蟲)的幼蟲(豬囊尾蜘)寄生于豬或人體內所引起的,又稱豬囊蟲病,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寄生蟲病,也是肉品衛生檢驗重要項目之一,被我國列為三類動物疫病。
2.1病原特征
豬囊尾蜘形態為半透明囊泡,乳白色,內含清亮液體和頭節,寄生于橫紋?。ㄒЪ?、舌肌、心肌等)腦、眼。在 -20°C 條件下冷凍24h可殺滅,在70℃條件下加熱即可滅活。
2.2流行特點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中國的西南、西北地區呈
地方性流行。豬感染與飼養方式和衛生條件密切相關,人是終末宿主,通過糞便排出蟲卵污染環境,豬因食入被蟲卵污染的飼料、飲水、人類糞便或土壤而感染。
人通過食入未煮熟的含囊尾蜘的豬肉感染或在衛生條件差的地區通過污染的食物、水或綠蟲患者自身傳播直接攝入蟲卵的方式感染。
2.3臨床表現
豬輕度感染后,臨床癥狀一般不明顯;重度感染后,會導致出現營養不良、貧血、水腫、衰竭、運動障礙、咀嚼困難和局部肌肉腫脹等癥狀。
人感染腦囊尾蜘病會導致出現癲癇、顱內高 壓、偏癱等癥狀,感染眼囊尾蜘會導致出現視力模 糊甚至失明等癥狀。
2.4病理變化
肝臟嚴重萎縮,表面粗糙,有囊泡和大量出血點,周邊淋巴結明顯腫大,淋巴結切開后切面有陳舊性的出血病灶。腸系膜、大網膜表面有很多乳白色囊泡組織,呈鈴鐺狀,囊泡充滿液體,腸系膜淋巴結明顯腫大,切面充血出血。肺臟萎縮,周邊淋巴結顯著水腫[2]
2.5檢疫方法
用檢疫鉤固定頭部,沿下頜骨外側平行切開兩側咬肌,咬肌檢查異常時,沿頸椎與腰椎結合部順兩側肌纖維方向切開不少于10cm的切口,檢查有無豬囊尾呦。如有感染,咬肌有白色珍珠樣結節,心肌有條紋狀寄生灶,膈肌有點狀鈣化灶。
2.6防控要點
囊尾蜘病防控要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鏈條管理體系,多部門協同防控阻斷其傳播。規?;⒓s化飼養,加強飼養環境衛生管理,保持豬舍干燥、通風。病死豬和清除的廢棄物及糞便、廢液要進行無害化處理,用 20% 石灰乳對豬圈、用具等進行徹底消毒。不吃生豬肉或半生不熟的豬肉。
3 旋毛蟲病
豬旋毛蟲病由旋毛形線蟲引起,成蟲寄生于小腸,幼蟲寄生于橫紋肌,在哺乳動物之間廣泛傳播,被我國列為三類動物疫病。豬為人體旋毛蟲病的主要傳染源。
3.1病原特征
旋毛蟲是唯一在同一宿主體內完成全部發育周期的線蟲。幼蟲稱為肌旋毛蟲,主要寄生在宿主橫紋肌,呈灶狀分布。幼蟲具有很強的抵抗力,抗低溫能力較強,但抗高溫能力相對較弱,在80℃高溫條件下很快就會被殺死3]
3.2流行特點
豬因采食含旋毛蟲囊包的肉或動物尸體(如未煮熟的泔水、感染鼠類或野生動物尸體)而感染,豬群內若發生同類殘食,可使其暴發。
人感染該病的原因是食用未煮熟的感染豬肉(生豬肉、半熟香腸、腌肉、熏肉等)或使用感染豬肉的刀、砧板及餐具等,家庭或聚餐易導致其暴發(食用同一批感染豬肉)。
3.3臨床表現
豬感染后通常表現為亞臨床癥狀,或出現輕微腸炎;嚴重感染時會出現體溫升高、下痢、便血,有的會出現嘔吐、不食等癥狀,半個月左右死亡或轉為慢性病兆,轉為慢性癥狀后有的會引起肌肉急性發炎,有的會出現吞咽、咀嚼、運動困難和眼瞼水腫等癥狀。
人感染,輕者無明顯癥狀;急性期表現為發熱、眼瞼水腫、肌肉劇痛,重癥患者會得心肌炎、腦炎,少數會因并發癥而死亡。
3.4病理變化
成蟲侵入小腸上皮引起腸黏膜發炎,黏膜肥厚、水腫,腸腔內容物充滿黏液,黏膜有血斑。
3.5檢疫方法
取左、右膈腳各 30g ,撕去肌膜進行視檢;在膈腳每一面,順肌纖維各剪取6個麥粒大小肉粒(共24粒)均勻放在載玻片上排成兩排,另取一載玻片蓋在肉粒上壓成厚度均勻薄片放置顯微鏡上逐粒鏡檢。如有感染,膈肌有白色鈣化點,鏡檢可發現蟲體包囊,包囊內有彎曲成折刀形的幼蟲,外圍有結締組織形成包囊。
3.6防控要點
旋毛蟲病防控要建立“養殖-屠宰-消費”全鏈條管理體系。養殖場應加強飼養管理,做好滅鼠工作,禁止飼喂生肉,屠宰場應加強檢疫,病死豬及其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公眾應增強安全衛生意識,不生食或半生食豬肉,生、熟食品刀、砧板分開,防止生肉污染餐具。
結語
防控人畜共患傳染病,在養殖環節要改善飼養條件,屠宰環節要嚴格執行檢疫規程(炭疽禁剖、囊尾查肌肉、旋毛蟲鏡檢),倡導公眾養成健康消費習慣,強化從事養殖、運輸、屠宰、防疫、檢疫、加工等重點人群防范意識。通過“養殖-檢疫-消費”全鏈條防控,有效阻斷人畜共患傳染病,保障畜牧業安全和公眾健康。
參考文獻:
[1]李憲博.豬炭疽病的流行、診治和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21(4):162-163.
[2]王關高,張尚鋒,楊昌龍,等.豬囊尾坳病檢疫檢驗與防控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4,44(33):89-90.
[3]孫朝輝.豬旋毛蟲病的流行病學、檢疫方法和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21,總76(第4期):126-127
收稿日期:2025-05-20
作者簡介:謝玉潔(1980—),女,漢族,碩士,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和動物產品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