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下散養雞疾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
1.1環境管理技術
第一,林地輪牧規劃。
根據林地面積大小及地形和植被分布情況,用鐵絲網或柵欄等隔離設施把林地分隔成幾個放養區,通常為1000只雞對應5~10畝放養面積。雞群依次進入各個放養區放養,每個區域養2~3周的時間,讓林地有時間和空間來恢復植被、改善土壤,避免糞便大量堆積和病原滋生。休牧期消毒很關鍵,雞群轉地以后要清除雞舍內糞便、墊料、剩料,通過堆積發酵或燃燒后清出圈外。雞舍內可以使用過氧乙酸、戊二醛等高效消毒劑進行消毒并按說明書比例配成溶液,噴灑地面、圍欄、草木、雞舍以及外圍環境,地面翻耕 20~30cm 后再次進行消毒,有效消滅土壤中的病菌,從而保障雞群飼養環境安全[]
第二,棲架設計與糞便清理。
科學設計棲架可減少球蟲卵囊積累,采用木材、竹子等堅固易清潔材料,棲架高度設為離地面60~80cm 高,寬 10~15cm ,支架間距 20~30cm ,均勻分布并設置斜坡方便雞上下,降低雞接觸地面感染球蟲等病原的風險。每天至少清理一次雞舍糞便,運至遠離養殖區的地點堆積成圓錐形或長方體,用塑料薄膜覆蓋發酵1~2個月,有效殺滅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發酵后的糞便還可用作林地有機肥。清理糞便時要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定期消毒工具,防止交叉感染,有效降低雞群感染球蟲病概率。
第三,鄉土植物利用。
種植苦楝、艾草等鄉土植物是防控天然疾病的手段。苦楝樹適應甘肅部分地區,應選擇地勢高、排水好的林地,按行距 3~4m 、株距2~3m進行種植,種前深耕施肥,種后澆水。其含有的生物堿可殺蟲,釋放的物質能改善空氣質量。
艾草可用種子(春季)、分株(秋季)方式栽培;
每畝栽種500~800株,生長期間注意除草追肥。艾草葉可直接撒,也可碾碎成粉混入飼料喂養雞,達到驅蟲抑菌增免的作用。利用本土鄉土植物,既能少用藥,又能提升雞肉品質與安全性。
1.2免疫與藥物防控
第一,優化核心疫病免疫程序。
根據甘肅臨洮散養雞養殖特點及本地區疾病流行情況,制訂并優化新城疫、法氏囊病等核心疫病的免疫程序。新城疫首免7~10日齡雛雞,用新城疫克隆30疫苗滴鼻點眼; 25~30 日齡用Lasota疫苗飲水加強免疫。60~70日齡注射新城疫I系苗提高免疫持久性。法氏囊病首免選14~16日齡,用中等毒力疫苗飲水免疫,二免28~30日齡,嚴格按照免疫操作規程免疫,保證疫苗質量和免疫劑量,注意疫苗的保存和運輸條件。免疫前后加強飼養管理,降低應激,以保障免疫效果,減少疾病發生[2]。
第二,開發本地中藥防控方案。
甘肅本地黃芪、甘草等藥材可開發為飼料中藥添加劑。黃芪含黃芪多糖,按 0.5%~1% 比例制粉添加,飼喂5~7d間隔3~5d,能增強雞免疫力,預防流感、大腸埃希菌病等。甘草含甘草酸,按0.3%~0.5% 比例與黃芪粉配合,可增強協同作用,緩解雞群應激。也可搭配黨參、白術等組成復方,提升整體防控效果。使用時要注意中藥質量,根據雞的生長階段和疾病情況調整配方劑量,這樣能減少抗生素使用,提升雞肉品質與安全性。
第三,精準用藥。
林下散養雞防病害要精準用藥,避免濫用抗生素。球蟲病易感期在雞15~60日齡,可選用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等,按日齡、體重算劑量,加到飼料或飲水中,連續飼喂3~5d,停藥2~3d,避免耐藥性。
蛔蟲防治上,雞30~40日齡、80~90日齡分別用伊維菌素、阿苯達唑驅蟲。用藥時觀察雞群反應,及時處理不良反應,定期輪換用藥降低耐藥性。治療其他疾病時,依據臨床癥狀和實驗室診斷結果科學選藥,合理確定劑量療程,控制疾病、提升效益,減少藥物污染。
1.3生物安全體系
第一,進場消毒設施。
消毒池長度不小于 3m ,寬與大門寬度相同,深20~30cm ,內盛氫氧化鈉或戊二醛溶液,按說明書要求配制濃度。車輛入場需緩行通過消毒池,確保車輪完全浸泡,消毒劑每3~5天更換,疫情期或天氣變化時加密更換。大門兩側安裝自動或手動噴霧消毒裝置,選用過氧乙酸、二氧化氯等廣譜消毒劑。人員人場在裝置下停留 3~5min 消毒,車輛則對車身、輪胎、底盤全面噴灑。場內主要道路及雞舍門口設置小型消毒池或消毒墊,人員車輛進行二次消毒,嚴格阻斷病原傳入,筑牢養殖場安全防線。
第二,防鳥網、防鼠措施。
針對甘肅黃鼠、倉鼠等嚙齒類動物及野鳥等,應安裝防鳥網及防鼠設備,防鳥網用 1~2cm 網眼的尼龍網或鐵絲網制作,在雞舍四周或者林地外圍固定,高度為 1.5~2m ,接口封閉嚴密,以防止鳥類進入[3]
防鼠結合物理與化學手段:筑高 30~50cm 、外光內糙的防鼠墻,在雞舍內放鼠夾、鼠籠。選擇溴敵隆、殺鼠醚等滅鼠劑,通過鼠餌盒定點投放到鼠類活動區域,定時更換藥物以防鼠類產生抗藥性,通過物理和化學手段結合,防止鳥獸侵人發生損害,降低疾病的發生概率,保障雞群健康狀態。
第三,水源保護。
優選深井水、山泉水為飲用水源;雨水收集設施應建在地勢較高、環境干凈的區域,出水口裝有過濾網,每1~2周排空池底沉淀物,每月按比例投放適量二氧化氯或漂白粉進行水體消毒;在收集管道及儲水容器上加裝防雨帽及防塵蓋以避免雜物流入。雨水在飲用前要先經過沉淀、過濾、消毒處理;雞舍飲水處設置飲水凈化裝置。定時檢測飲用水的微生物學及化學指標,確保符合畜禽飲用水標準,避免由于水源污染而導致疾病發生,保障養雞場雞群健康。
1.4智能化監測應用
第一,物聯網設備應用。
林下散養雞養殖可借助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控環境并防治疾病,通過溫濕度傳感器對雞舍四角、棲架邊及林地陰涼處進行監測,然后將實時采集的數據通過無線的方式傳送到電腦或者手機上,讓養殖戶通過軟件或APP隨時了解情況。當雞舍溫度達到25°C 以上且相對濕度 570% 時就容易出現球蟲病,這時系統的報警功能就會給養殖戶發出通風降濕或者藥物預防的預警提示。此外,氨氣傳感器用于檢測雞舍內的氨氣濃度,防止氨氣濃度過高引起呼吸道疾病。光照傳感器用于檢測光照的強度、光照時間等數據,有利于雞更好地生長發育、增加產蛋率。各種傳感器的組合使用,能夠做到全天候對雞舍環境全方位監測,達到科學防病、精細化飼養的效果。
第二,手機APP遠程疫病咨詢。
采用手機APP對接甘肅農技推廣平臺的高效遠程疫病咨詢模式,在線為養殖戶提供線上咨詢和答疑服務。當雞群發生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拉稀等異常現象時,可用手機APP拍攝并上傳相關圖片、視頻,并詳細描述其發病過程,在線平臺的專業人員或專家會及時對上傳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最后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案及防控措施。整個過程不受時空的限制,提高診療效率,減少疫病延誤風險,有利于甘肅省偏遠地區林下散養雞的健康養殖[4]。
1.5政策與技術建議
“合作社+農戶”的集中防疫模式是可行的好辦法,合作社可通過統一對接供銷商集中采購,降低防疫物資成本、開展技術培訓,利用資金優勢購置防疫設施。聯合獸藥經營戶、養殖合作社與村委會,組織集中免疫和疫病監控,當地政府應該適當給予補貼和稅收優惠,并加強宣傳、指導、監管與考核,以提高防疫水平,降低防疫成本,幫助農戶增加收益,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高校與養殖基地聯合研發很有必要,二者可優勢互補。研究方向包括針對環境風險研制驅避生物制劑及配套消毒方法、用基因工程制備多價疫苗、研發本地中藥材獸藥等。政府需搭建平臺、設基金、保護知識產權,強化雙方合作力度,助力養殖主體獲取有效防控技術。
結語
甘肅臨洮散養雞面臨諸多困難,如環境制約、管理粗放、防疫資源不足等,因此,需制定相關標準、促進“合作社 ?+ 農戶”模式推廣和校企合作,同時建立環境管理、免疫防控、生物安全、智能監測等綜合技術體系,這些措施是實現林下養雞產業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陳瑤.林下散養雞疾病防控技術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21,17(12) :191-192.
[2]楊小平,潘武.林下養雞模式中雞大腸桿菌病防治技術分析[J].畜禽業,2025,36(04):86-88+92.
[3]毛偉東.林下散養雞的消毒方法與疾病預防[J].家禽科學,2025,47(02) :113-115.
[4]吳彪.林下散養雞病的防控技術[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3,(05):202-205.
收稿日期:2025-07-04
作者簡介:溫建維(1983—),男,漢族,本科,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防疫檢疫、肉牛凍配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