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短視頻出現井噴式發展趨勢,也成為深受未成年人喜愛的數字產品。《第6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七成多未成年人使用過短視頻,經常看短視頻的未成年人達到 59.4% ,僅次于網上學習和聽音樂兩項網絡活動,甚至超過了玩游戲。短視頻不僅滿足了未成年人的娛樂需求,也成為未成年人獲取信息、表達情感、人際交往、豐富見識的重要場域,對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社交、思維等各方面均產生了深度影響。但是若干短視瀕與學校德育、思想教育等的相關研究,多聚焦風險與批判,以預防隱患、防范治理等思路為主,較少從賦能的視角去思考如何用好短視頻的正向價值。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統籌推動價值引領、實踐體驗、環境營造,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然而,短視頻內容的碎片化、娛樂化等特征與德育工作的系統性、嚴肅性之間存在張力。如何在短視頻時代有效開展德育工作,成為新時代德育創新的重要課題。教育者需聚焦短視頻對未成年人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健全人格的深層影響,依托技術優勢構建“沉浸式”德育新場域,使未成年人的數字生活不是停留在指尖娛樂上,而是從“指尖”到“心間”,從中獲得思想養分,提升公民基本素養,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
一、中小學生使用短視頻的需求與特點
對中小學生使用短視頻的特征進行研究,多項結論對短視頻融入德育工作具有啟發意義。
(一)短視頻是中小學生了解時事的第一渠道
國家大事和時事熱點可以為德育工作提供鮮活的真實的德育素材,有利于激發中小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國家認同。關注國家大事、社會熱點也是公民的基本素養,教育改革、環境保護、弱勢群體、公共安全等熱點話題能幫助中小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等,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公平正義、誠實守信、無私奉獻等道德觀念。2025年對全國七省(市)8,563名中小學生的調查(以下簡稱“2025年調查”)發現,中小學生了解國家大事、時事政治的渠道有短視頻( 77.2% ),電視( 49.4% ),課堂教學或校內活動( 41.7% ),網站、微博、社區、論壇( 41.4% ),書、報、雜志等( 35.8% ),同齡人( 34.2% )。可見,短視頻在各渠道中具有絕對優勢,因此,做好云上思政與德育工作,是當前非常重要的任務。
(二)中小學生使用短視頻比例逐年攀升,小學生升高更快
近些年來,短視頻產品不斷發展,并且迅速下沉到中小學生中。據2019年對全國8省(市/自治區)10,095名中小學生的調查(以下簡稱“2019年調查”)數據顯示,觀看短視頻的中小學生比例為 65.6% ;2023年對全國6省6,739名中小學生調查(以下簡稱“2023年調查”)數據顯示,觀看短視頻的中小學生比例為82.9% ;“2025年調查”顯示,用過短視頻的比例為 89.7% 。由此可見,中小學生接觸短視頻的比例不斷攀升。
而且,對“2023年調查”數據的分析顯示,各學段觀看短視頻的比例為小學生 74.3% ,初中生 85.8% ,高中生 86.4% ;對“2025年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各學段觀看短視頻的比例為小學生85.7% ,初中生 88.0% ,高中生 94.8% 。可見,無論是小學生還是初中生、高中生群體,接觸短視頻的比例均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小學生的比例攀升速度更快。這說明短視頻已深度嵌入到小學生的生活中,很多小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對社會的認知與態度等都有可能受到短視頻的深刻影響。
(三)新聞熱點是中小學生最喜歡的內容,小學生最偏愛才藝知識,中學生最偏愛新聞熱點
短視頻內容豐富多彩,了解中小學生對短視頻內容的偏好,有利于我們在德育工作中更好地“投其所好”,向中小學生推送具有吸引力的德育素材。“2023年調查”顯示,中小學生認為短視頻中最吸引人的內容是新聞熱點,占比四成多( 44.8% );人文知識也占比四成以上( 41.7% )。其次,才藝知識( 38.1% )、校園生活( 35.8% )、科普知識( 35.5% )、運動休閑知識( 32.4% )均占比超過三成;生活百科、傳統文化、課本知識、流行文化、健康知識、寵物知識、專業技能、讀書選書等內容占比均超過 20% 。可見新聞熱點和人文知識深受中小學生喜愛,這些內容也恰恰是德育工作中經常會用到的知識。
對不同學段學生喜愛的內容比較發現,小學生偏愛才藝知識,中學生偏愛新聞熱點。其中,小學生認為吸引他們的短視頻內容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才藝知識、人文知識、科普知識、新聞熱點、校園生活;初中生和高中生認為吸引他們的短視頻內容排序前五位的均為新聞熱點、人文知識、才藝知識、校園生活、科普知識。
(四)中小學生青睞的主播是普通成年人、同齡網紅或學霸、大學生等哥哥姐姐們
短視頻的主播有普通成年人、同齡人、教師、明星偶像等。“2023年調查”發現,中小學生最青睞的是分享經驗的普通成年人( 49.5% ),排在第二位的是同齡網紅或學霸( 48% ),大學生等哥哥姐姐們( 47.6% )排在第三位。此外,教授或研究員( 27.4% )、中小學教師( 26.6% )、院士或科學家等( 24.7% )、明星偶像( 20.9% )也是中小學生比較喜歡的主播類型。
比較發現,小學生青睞的主播類型按排序依次為分享經驗的普通成年人、大學生等哥哥姐姐們、同齡網紅或學霸等、中小學教師、教授或研究員、明星偶像、院士或科學家;初中生青睞的主播類型依次為分享經驗的普通成年人、大學生等哥哥姐姐們、同齡網紅或學霸等、中小學教師、教授或研究員、院士或科學家、明星偶像;高中生青睞的主播類型依次為分享經驗的普通成年人、大學生等哥哥姐姐們、同齡網紅或學霸等、教授或研究員、院士或科學家、明星偶像、中小學教師。可見,差異較大的是到了高中階段,中小學教師的影響力迅速下降。
(五)風趣幽默的主播風格最受中小學生歡迎
不同風格的主播給用戶帶來個性迥異的短視頻風格與內容,吸引著不同用戶群體的興趣。“2023年調查”發現,風趣幽默類的短視頻主播最受中小學生歡迎( 84.1% );排在第二位的是知識豐富的主播( 65.6% );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別是能為學習生活帶來“方便”的主播,如整理筆記的主播、講解高深專業知識的主播,這兩類分別占比36.3% 和 30.3% 。語言平和、娓娓道來的和語言犀利、嬉笑怒罵的主播分別占比 28.6% 和 21.8% 。這也與中小學生用短視頻的目的、認為短視頻帶來的積極影響較為一致。中小學生認為使用短視頻的首要目的是減壓放松( 72.6% ),排在第二位的是豐富知識( 58.7% );認為短視頻帶來的積極影響首選減輕壓力( 79.9% ),其次是學習知識( 65.7% )、開闊眼界豐富生活閱歷( 62.2%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中小學生希望在輕松的氛圍下用短視頻獲取信息、學習知識。
(六)電視是中小學生最信任的渠道,網絡影響力隨學段升高增大
信任是教育的基礎,對信息的信任度直接關系到信息的權威性,影響到德育的效果。雖然網絡是中小學生了解國家大事、時事熱點的第一渠道,但電視更讓他們有信任感。“2025年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最信任的渠道是電視( 53.0% ),其次是老師( 48.6% )、父母及親人長輩( 40.7% )、網絡( 33.6% )、報紙( 26.3% )、廣播( 15.3% )、同學朋友等同齡人( 14.5% )。同“2023年調查”比較,電視從排序第四升為首位,網絡從首要渠道降為第四。可見,傳統媒體的信息更讓中小學生信任,說明中小學生也認識到有些網絡信息存在不可靠性。
比較不同學段學生的信任渠道發現,小學生信任的渠道前三位是父母及親人長輩( 55.9% )、老師( 53.6% )、電視( 53.0% );初中生信任的渠道前三位是電視( 56.6% )、老師( 47.5% )、網絡( 38.6% );高中生信任的渠道前三位是電視( 49.8% )、老師( 44.6% )、網絡( 40.1% )。可見小學生對時事熱點的信任仍以身邊人為主,中學生則首選電視。但是隨著學段升高,網絡的影響力更大。
二、短視頻賦能德育的困境隱憂
短視頻賦能德育工作,既帶來機遇、優勢,也存在風險和挑戰,需要教育者清晰地了解短視頻這一媒介形態存在的不足,在德育與思想工作中揚長避短。
(一)即時滿足的視頻效果易弱化中小學生的思考能力
提供海量信息是短視頻的優勢,但是也有可能使用戶陷入信息過載的環境。中小學生情不自禁地上下滑動手機時,視頻、圖片、音樂等沖擊著小用戶的眼球,使中小學生沉浸于即時滿足的視覺盛宴中,沒有思考時間,逐漸形成了被動接受的思維習慣,思維能力被弱化。“2023年調查”數據顯示,近四成中小學生感到刷短視頻停不下來,停不下來的首要原因是短視頻有好玩的功能( 69.1% ),其次是平臺不斷推送內容( 50.9% )。監護人協助設置青少年模式是避免未成年人網絡使用過度的重要手段。但“2023年調查”發現,只有四成多( 40.5% )中小學生設置了青少年模式,還有 35.2% 從未設置過, 13.7% 過去設置過但是現在沒設置,還有 10.6% 表示不知道是否設置過。這也為云上德育帶來風險,中小學生可能在不斷刷屏中只顧看熱鬧而忽視深入思考。
(二)內容碎片化的信息易影響未成年人的價值判斷
短視頻簡潔短小的特點易于傳播,但是有限的視頻內容也使所呈現的信息表現出碎片化特征使用戶對社會現象或事物的認識易產生盲人摸象的錯覺,形成片面的道德判斷。“2023年調查”發現,雖然有近九成中小學生認同短視頻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學習知識,但是訪談時有部分未成年人也表示學的知識不完整,對一些事情說不清楚道不明白,或者只知一二并不真正了解。“2025年調查”也顯示,有 5.4% 的中小學生表示對短視頻中的歷史事件、時事熱點等內容深信不疑,有 8.5% 表示對短視頻中有人炫耀名牌包、運動鞋等表示羨慕,有 70.1% 表示無所謂。這也說明中小學生對一些視頻內容往往不加辨別。
(三)好玩搞笑的娛樂偏向易消解思想引領工作的嚴肅性
短視瀕常常以輕松、好玩、搞笑的風格展示給受眾,有些內容生產者在資本的裹挾下為了流量和博眼球,推出過度娛樂化的短視頻吸引大眾,甚至推出荒誕戲謔、低俗惡搞的內容。過度娛樂化的內容和形式易使未成年人遠離嚴肅主題,使思想教育的目的被解構。“2023年調查”發現,有 18.9% 的中小學生對“知識的準確性沒有保障”這一觀點表示完全贊同,有 48.3% 的未成年人表示比較贊同;有 15.6% 完全贊同“優質內容太少”, 41.6% 比較贊同這一觀點。可見,大部分未成年人能夠認識到短視頻傳播的知識準確性不夠、優質內容少。
(四)算法推薦的技術特征易使未成年人困于信息繭房
算法推薦是短視頻的重要技術,它可以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推送內容。但是這種技術也為建構信息繭房帶來了便利條件,使用戶被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包裹,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久而久之,未成年人認知窄化,個體的自主意識容易被同質化信息消解,對世界的認識產生局限性或極端認知。“2023年調查”顯示,有近六成( 56.6% )中小學生認同(“完全贊同”和“比較贊同”之和)“平臺的內容推送讓人欲罷不能”這一觀點。而且如果短視頻通過算法推薦技術不斷推送娛樂化內容,易使未成年人進入“娛樂繭房”,只對娛樂內容感興趣,對嚴肅的思想類、知識類教育信息產生排斥心理。“2019年調查”和“2023年調查”均顯示,中小學生最喜歡搞笑類的短視頻內容,與其他類別相比占有絕對優勢。“2025年調查”顯示,如果老師用短視頻資料講課,中小學生接受的方式首選“幽默動畫”,該項在各種方式中也占絕對優勢。這一方面說明中小學生喜歡用輕松幽默好玩的方式去獲取信息和學習,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小學生存在陷入“娛樂至死”慣性中的風險,歡笑之后只留下空虛。
(五) “去中心化”的傳播特征易降低德育工作的影響力
數字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角,內容生產呈現“去中心化”特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掌握信息的不對等性在悄然縮小,教育者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其教育權威性也同樣受到影響,易降低思想引領的效力。“2023年調查”發現,未成年人喜歡的主播或博主排在前三位的普通成年人、同齡網紅或學霸、大學生等哥哥姐姐們,這些普通人的確可以縮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但是也有可能使信息缺乏權威性,影響德育工作的效力。調查還顯示,有 17.7% 未成年人經常遇到網絡謠言等不實信息。“2025年調查”顯示,有 26.8% 中小學生表示學校從未開展過“如何使用短視瀕”的教育,有 56.3% 表示需要學校開設“短視頻內容辨別”的課程。
三、短視頻融入德育工作的路徑
短視頻是數字時代的客觀存在。教育者或許可以積極看待短視頻在德育工作、思想教育方面的傳播優勢,并且在德育工作中盡可能避免存在的問題,形成短視頻生態下德育創新的新思路。
(一)樹立短視頻賦能德育的理念,將優質的短視頻內容作為德育的重要素材
短視頻在未成年人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基,教育者可以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去挖掘短視頻在德育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價值與功能,把短視頻中的優質內容作為德育的重要素材。教師備課時可以準備一些輕松有趣的短視頻,將形象易懂的短視頻穿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用短視頻的形式開展有趣的德育活動,比如設置“我的夢與中國夢”“遇到老人摔倒到底該不該扶”等思想道德主題,讓學生去尋找與內容契合的短視頻,在課堂上分享、討論,在討論中引起共鳴。教師還要注意做好價值引領,讓學生既看到“是什么”又思考“為什么”和“怎么辦”,避免學生只看了熱鬧而缺少反思,把娛樂和嚴肅有效結合起來。
(二)充分了解中小學生的需求,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做好精準傳播
小學生和中學生、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男生和女生、學習壓力不同的學生……他們喜歡的短視頻內容、風格存在很大差異。教育者要深入了解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在供給側為學生提供更符合需要的內容,提高育人精度。例如,教師要多為小學生提供人文、科普、才藝等方面的短視頻,引領小學生感知人文、歷史、科學的魅力;要多為初中生、高中生推薦社會新聞、熱點事件、時事政治類短視頻,引領中學生多思辨和研討,使中學生透過短視頻去思考其中的思想與價值觀。尤其在人工智能時代,信息技術為精準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也可以充分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為不同群體的中小學生推送精細化的內容,不斷優化短視頻賦能德育的效果。
(三)提升網絡素養,把“學中做”和“做中學”相結合
未成年人用短視頻會遇到一些安全問題,如刷短視頻欲罷不能、不會甄別內容真偽等。教育者要重視網絡素養教育,持續培養學生健康的用網習慣,使中小學生養成網絡自律意識,對社交媒體、算法推薦等有理性認知。例如,同樣的道德話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看看短視頻中的內容,再看看電視上官方媒體的內容,和學生一起找找二者的區別。針對短視頻碎片化現象,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就一個道德問題多方面進行解讀,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事物的來龍去脈。另外,互聯網一代有強烈的表達需要,教育者要調動中小學生的積極性,為他們創造表達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例如,教育者可以鼓勵學生創作和分享短視頻作品,拍拍家鄉風貌、社會實踐活動、少先隊活動等,或鼓勵中小學生用短視頻解讀課內外知識,使中小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增強學習效果,提升媒介素養。這也是促進同伴交往、師生互助、親子交流的橋梁。
(四)發揮短視頻輕知識學習的優勢,創新教育方法和路徑
中小學生喜歡風趣幽默的主播、普通人做主播,喜歡幽默好玩的短視頻。這說明輕松的學習方式更令中小學生感興趣,他們不愛聽大道理,希望能從普通人那里獲得知識分享。教師要發揮短視頻輕知識學習的優勢,用輕松的教育方式實施思想和道德教育工作,如把德育教學的內容用短視頻講出來,或借鑒短視頻形象生動的方式豐富課堂教學,使德育工作在輕松氛圍中實現良好效果。教師還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嘗試轉型為“知識型網紅”,如開設短視頻賬號、制作小視頻等,相信學生對老師制作的視頻內容印象更深刻。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征集短視頻的制作話題,和學生探討短視頻制作方法,同一話題師生分別去制作等,用短視頻思維去創新德育工作方法。同時,教師也要注意線上和線下德育的有機融合,如結合短視瀕中的熱點話題,請杰出人物到學校來,或帶學生拜訪道德模范、英模人物等,也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短視頻與科學家、英雄、榜樣等人對話。
(五)主動設置正能量議題,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2]。傳播學的議題設置理論認為,媒介雖然不能決定用戶“想什么”,但是可以通過設置各類議題來影響用戶“看什么”,從而通過所見所聞來影響用戶所思所想。教育者要主動設置網絡議題,引導中小學生多參與討論、體驗、觀察等,避免思維惰性。要把線上和線下德育有機結合起來,拓展未成年人的實踐場域,帶領中小學生走進社會,使德育創新與鮮活的生活、體驗融為一體,破解短視頻信息碎片化等弊端。此外,還要借助課堂學習、課后活動等多給中小學生推送正能量視頻,如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主流價值觀等主題的內容。教育者帶動學生主動設置議題,也是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的重要途徑,使中小學生在短視頻使用上占有更多主動性。
(六)多主體協同,共同構建文化育人新陣地
短視頻賦能德育工作,為德育創新帶來了機遇。但是,要收到良好效果,還需要家校社等多主體緊密協助,形成教育合力。學校除了加強網絡素養教育外,還要把短視頻的內容、形式與德育工作有機融合;家庭也要做好配合,理性對待短視頻,做好監督管理,家長給孩子做好榜樣;網絡平臺要主動作為,通過算法等技術優勢主動為未成年用戶推送優秀的文化產品,使短視頻平臺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育人新陣地[4。平臺要實行全員培訓,使員工了解黨和國家的育人目標,在工作中主動將網絡內容生產與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的目標要求對標對表,要為正能量意見領袖、杰出人物、高校教師等提供發聲機會。平臺還可以為青少年創造展示機會,使中小學生在平臺上看到和聽到朋輩的聲音。例如,同齡人講少先隊歷史小故事,師哥師姐講共青團活動經驗等。此外,平臺要主動與主流媒體、教育部門、學校等形成合作關系,豐富平臺的內容生產來源,與社會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參考文獻:
[1]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EB/0L].[2025-06-07].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slb )= true,2025-03-12.
[2]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11-13.
[3]齊波.議程設置理論在新聞類短視頻中的應用研究[J].新聞傳播,2025(9):79-81.
[4]張寶磊.大數據時代短視頻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機理與創新策略——以抖音為例[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5(2):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