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究采用網絡調查法和文本分析法,選取大型學術出版集團、專業學/協會出版機構和完全OA出版商共6家機構的開放獲取版權協議為研究對象,從協議模塊及內容細則入手,凝練協議內容制定特征。研究表明,國外學術出版機構開放獲取版權協議涉及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標識、出版機構權利、作者權利、研究數據、論文處理費、作者聲明和基本約定7個模塊,特征包括形成標準化與兼容性并備的體例內容、均衡多元主體的版權利益關系、明確基于版本鏈的差異化學術傳播方式和融入學術出版熱點與前沿趨勢。由此,提出對我國開放獲取版權協議制定啟示,一是完善OA版權協議文本,規范版權協議體例;二是關注多元主體利益沖突,明確作者階段性的版權使用權限;三是規范論文處理費收取流程,推動我國OA出版國際化進程。
[關鍵詞] 開放獲取 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版權 學術出版機構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5) 03-0083-13
Frame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Open Access Copyrights Agreements for Foreign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cies
Su Jing Chen Jinyu Xiao Chao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119)
[Abstract] This study employs the network survey method and text analysis method, focuses on six open access copyright agreements of large publishing groups, professional academic/association publishers and full open access publis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tarts from the module and content details of the agreements to conden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nt formulation of the agreement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copyright agreements released by foreign academic agencies involve seven modules, namely, Creative Commons logo, publisher's rights, author’ s rights, research data,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author’ s declaration and basic agreement, and the features include both standardized and compatible, balanced copyright interests of multiple subjects, attention to differentiated academic communic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version chain, and incorporation of hotspots and cutting-edge trends in academic publishing. As a result, it proposes the follow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open access copyright agreements: improving the text of the open access copyright agreements and standardizing the body of the copyright agreement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and clarifying the copyright usage rights of authors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standardizing the collection process of articles processing charge and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process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China.
[Key words] Open Acces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Copyright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cy
1 引 言
自2002年“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發布以來,全球范圍內掀起即時發布與共享同行評議研究成果的運動,鼓勵作者讓渡部分權利。當前,版權問題貫穿文獻出版、集成、組織與服務的資源開發利用全流程,如何平衡作者、出版機構、用戶等多方利益關系,避免權利糾紛,成為推動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發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相較于國外大型出版集團結構較為嚴謹、要素基本齊全的OA版權協議,我國學術期刊存在數字版權授權鏈條斷裂、授權文本內容欠規范、作者版權地位缺失等問題[1],諸多期刊僅是通過官網發布簡單、模糊的權利許可聲明,便直接公開全文資源[2]。不規范的OA版權協議不僅使得作者、用戶乃至出版社自身利益難以得到法律保障,也為后期科研成果進一步傳播利用埋下隱患。因此,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學術期刊OA版權協議,成為推動我國OA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學術期刊OA版權協議研究主要圍繞以下3個方面:(1)學術期刊OA版權協議類型與特點[3],其中,類型涉及知識共享許可協議[4]、公共領域協議[5]、開放數據庫許可協議[6]等。(2)學術期刊OA版權利益主體及其分配研究。通常圍繞OA出版中多元利益主體訴求展開探討,如賈小龍等提出學術期刊的版權持有狀況復雜,作者、傳播者與利用者之間的利益平衡被打破[7],歐彥、闕忱忱、埃利森(Ellison)等進一步結合國際出版商版權相關政策,分析作者與出版商兩大主體權責,總結國際實踐中作者版權保留的主要類型,探索利益沖突的解決方案[8][9][10],科爾曼(Coleman)針對圖書情報類頂尖期刊自存儲問題,指出自存儲是作者與出版機構兩大權利主體權利間充滿沖突矛盾的灰色地帶,應通過協商制定雙贏政策[11],張新鶴等從國家層面提出需出臺政策對OA期刊進行版權管理并給予正面引導, 明確作者和學術期刊在學術成果生產中的具體貢獻與應獲得的權利,鼓勵學術期刊選擇較為寬松的用戶許可協議[12]。(3)以學科為基礎的學術期刊OA版權協議發展現狀研究,例如,對物理學、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除計算機網絡、安全保密)和圖書情報學等領域期刊進行針對性調研,進一步明確我國學術期刊版權協議形式、版權讓渡模式、開放獲取聲明方式、作者權益保護內容等[13][14][15]。
可見,上述研究凸顯了版權協議的研究重點,反映了各主體的利益訴求與利益關系,闡明了當下我國OA期刊版權協議制定的現實困境。然而,既往研究鮮有對OA版權協議高度系統性的文本分析,未能深入至協議體例、授權機制及權益具體分配層面。由此,本文以國際大型學術出版集團、專業學/協會出版機構和完全OA出版商為研究對象,選取其官方網站面向旗下OA期刊的統一制式版權協議或版權聲明作為研究樣本,從協議模塊和內容細則入手,凝練協議內容制定特征,以期為我國OA版權協議制定提供借鑒和啟示。
2 數據來源
版權協議是調整作者、作者所在單位、機構庫、出版商、社會公眾之間相關版權權利和版權義務的法律規范,是當事方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的合法依據[16]。OA版權協議大都基于知識共享許可協議而制定,旨在消除作品在傳播利用方面的價格危機與技術障礙。
本文主要采用網絡調查法和文本分析法。首先,在對國外學術出版機構OA版權協議開展預調研的基礎上,遵循協議可獲取性(協議能否通過官網等公開渠道獲取)、內容規范性(內容格式是否為包含雙方基本信息、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要件的制式合同)、機構知名度(機構是否為該類型的頭部學術出版機構)的原則,聚焦大型學術出版集團、專業學/協會出版機構和完全OA出版商,從三類出版機構中分別選取兩家作為研究對象,最終涵蓋威立(Wiley)、愛思唯爾(Elsevier)、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SC)出版社、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出版社、欣達維(Hindawi)、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共6家的OA版權協議。協議獲取時間為2024年5月,協議類型和獲取來源見表1。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欣達維與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未在官網單獨頁面提供協議全文,本文將分散于多個頁面的版權信息進行集成,據此與其余4家出版機構的OA版權協議進行文本研究,從結構布局上將協議要件進行模塊歸類,從條款細則上對協議內容展開列舉闡釋,以呈現國外OA版權協議概貌。
3 國外學術出版機構開放獲取版權協議框架分析
當前,國外OA版權協議涉及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標識、出版機構權利、作者權利、研究數據、論文處理費、作者聲明和基本約定7個模塊,內容詳見表2。
3.1 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標識:明確協議定義、類型及應用
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License,CC協議)是一種創作授權的許可協議,具有法律意義文本、“公共契約”與“機器可讀”的三層結構,較為精準地平衡了OA模式中授權許可的標準性和靈活度,提供了彈性化授權許可[17]。CC協議包含署名(CC BY)、署名—相同方式共享(CC BY-SA)、署名—禁止演繹(CC BY-ND)、署名—非商業性使用(CC BY-NC)、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 BY-NC-SA)和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CC BY-NC-ND)6種類型,采用保留部分權利的許可模式,對傳統版權保護理念進行了更新,在尊重版權基礎上激勵科學論文創作和促進科學知識傳播,對實現作者私人利益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均有助力。
由表1可知,6家機構均支持CC BY協議,各有3家機構支持CC BY-NC與CC BY-NC-ND協議。整體而言,國外出版機構傾向于放寬權利限制,在允許作者部分保留版權的前提下,鼓勵其根據論文使用情況與個人意愿選擇授權許可方式,以明確用戶權利范圍。同時,從CC協議應用來看,大型學術出版集團、專業學/協會出版機構與完全OA出版商的版權立場也略有不同。首先,大型學術出版集團OA版權協議的態度最為謹慎,基于CC BY、CC BY-NC、CC BY-NC-ND三類協議進行了“由寬入嚴”的階梯式權限設計,而專業學/協會出版機構提供CC BY-NC或CC BY-NC-ND選項,更為關注作品的商業使用問題,即用戶或作者在合理使用及法定許可范圍外,禁止開展論文有償復制/下載、重復轉讓/許可納入其他作品或服務中以及有償銷售、植入廣告等商業盈利活動。此外,以欣達維和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為代表的完全OA出版商僅支持CC BY協議,權利限制最為寬松。例如,當用戶正確標識論文署名、許可協議類型、論文鏈接,并明確說明演繹、商業利用等使用方式之后,欣達維允許用戶以任何媒介類型或文件格式復制、重新發布和改編論文;而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允許用戶在正確引用論文的前提下,將論文(含研究數據、圖表等)與外部資源、搜索引擎和文本挖掘工具進行高度關聯和利用。
3.2 出版機構權利:確認版權人授權種類、授權權限及其他權利
對協議建設主體而言,權利是利益的直接或間接表達[18]。出版機構作為OA版權協議的制定方與簽署方,可在不違反法律與公序良俗的前提下,按照自身意愿提出權利訴求。又因版權權利由復制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等諸多權利要素構成[19],所以協議可包含上述版權權利要素。上述6家機構的版權協議均詳細說明了版權人授予的版權權利,包括授權種類、授權權限和其他權利,見表3。
一是授權種類方面,考慮到部分權利會由作者自主選擇投放至公共領域,出版機構對財產權許可/轉讓的相關表述較為慎重,如威立逐條標明作者授予的復制權、發行權、錄音錄像制作權等核心財產權利要素。同時,出版機構基本會添加兜底條款,以避免新型傳播方式造成的侵權問題,如愛思唯爾、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社皆提及論文可基于任何媒介載體或技術形式使用。
二是授權權限方面,出版機構基于作者選取的CC協議類型設計對應的使用權限。若作者采用CC BY協議,出版機構與公眾權限基本一致,如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在論文版權期限和數據庫權期限內享有非排他性權利,CC BY 4.0協議規范下欣達維擁有與公眾同等的使用權限。若作者采用CC BY-NC、CC BY-NC-ND協議,出版機構則要求作者版權轉讓,如愛思唯爾、威立、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可將作者手稿進行獨占性出版與分發,自由向第三方授權,而包括作者本人在內的任何人皆不能在協議約定時間、范圍內,以特定方式使用該作品。此外,除論文主體版權外,出版機構還關注附加文本、圖表、音視頻等補充材料的版權開發與利用,如愛思唯爾在CC BY-NC、CC BY-NC-ND協議中針對補充材料要求版權轉讓及排他性使用。
三是其他權利方面,因修改權屬于人身權無法許可使用或轉讓,出版機構一般會擬定相關條款要求作者配合或是允許出版機構對作品開展標準化編輯加工和內容增值服務。例如,威立、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社提出作者有義務修改及補充完善論文內容、數據集等相關信息,愛思唯爾要求作者許可論文最終出版版本的附加增值活動。
3.3 作者權利:細化作者版權保留政策與合理使用范圍
隨著OA運動的不斷推進,CC協議使作者不必受傳統版權保護模式限制,繼而有權決定作品版權權利的留存,以滿足自身與社會公眾的合理使用需求[20]。國際實踐中,作者版權保留案例持續增加,基金會和圖書館學會亦出臺相應協議鼓勵作者爭取保留部分版權并向公眾讓渡,降低版權利用成本,減少制度阻礙[21]。調研發現,6家出版機構的OA版權協議闡明了作者版權保留條款,并對自存儲、教學等合理使用范圍展開細致說明。
從作者版權保留政策看,CC BY協議基本允許作者保留全部版權,作者擁有受控權利的使用主動性,如愛思唯爾承認作者為版權持有方,并認可作者未將論文內相關專利、商標或其他知識產權轉讓給期刊;而CC BY-NC、CC BY-NC-ND協議允許作者保留精神權利及其余未明確說明的財產權利,但要求實現復制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特定財產權授權許可或轉讓,并賦予排他性使用,以確保出版機構獨占式持有。
從合理使用范圍看,CC BY協議允許作者或用戶獲得與出版機構同等的作品財產權使用權限,如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社允許作者與用戶出于商業或非商業目的復制并分發副本、制作衍生作品及公開展示,作者還可將論文手稿及錄用稿存放至倉儲系統中。但是,CC BY-NC、CC BY-NC-ND協議則規定作者和用戶僅能根據特定版本、非商業使用等附加條件有限使用作品。例如,威立規定作者對最終出版版本的權利包括但不限于出于非商業目的分發、翻譯、應用于教學任務、在其他出版物中摘錄性重復使用、由公益性專業協會或學術機構收藏;而愛思唯爾單獨開辟學術交流權(Scholarly Communication Rights)作為作者合理使用范疇,具體包括:(1)在CC BY-NC、CC BY-NC-ND協議約束下作者和第三方用戶擁有同等重用論文的權利;(2)允許作者以商業或非商業目的在自己匯編作品中使用論文、擴展論文內容至圖書體量,以及在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或其他作品中使用、重用論文部分內容和摘錄論文。
3.4 研究數據:闡明概念、授權范圍與行使權利方式、數據政策
研究數據是指在科技活動(實驗、觀測、探測、調查等)中或通過其他方式獲取的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特征、變化規律等的基本原始數據,以及根據不同科技活動需要系統加工整理的各類數據集[22]。隨著研究數據逐漸成為科學研究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愛思唯爾、欣達維、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等愈加關注研究數據的內涵、外延及其使用許可,具體而言:(1)從概念界定看,研究數據被視作與論文并重的科研活動生產資料,如愛思唯爾認為研究數據是基于觀察和實驗,可驗證研究發現并能獨立于論文出版的科研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原始數據、處理后的數據、軟件、算法、協議和方法。(2)從授權范圍與行使權利方式看,出版機構可基于CC協議的規定應用研究數據,如愛思唯爾在協議中默認非排他許可,允許作者與用戶以任何載體類型發布、摘錄、改編、索引、鏈接、再分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全部或部分研究數據,但若論文應用于某項特定CC協議,則研究數據的使用也需遵循該協議。欣達維要求作者遵循CC0聲明,即放棄與論文有關的研究數據全部權利,將研究數據完全公布到公共領域。(3)從數據政策看,主要涉及數據提交與存儲政策,如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要求作者說明是否共享數據及數據的可訪問性,并指定數據存儲位置。
3.5 論文處理費:制定涵蓋時間、身份與退還條件的支付規則
論文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由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與出版商生物醫學中心(BioMed Central,BMC)提出[23],是指出版機構為出版OA論文而向作者收取的費用,一般包括稿件在線處理系統的開發和運行維護、同行評議、語言潤色、文字編輯、長期存檔等的成本[24]。調研發現,威立、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社和欣達維的版權協議中明確說明論文處理費支付規則:(1)從支付時間看,論文處理費需于手稿錄用之后提交,支付行為是論文出版的必要條件,如威立、欣達維要求作者應于稿件錄用階段支付費用,否則無法出版;(2)從支付者身份看,協議允許作者自費或是機構、基金資助,如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社提出費用由作者、科研機構或機構資助者支付;(3)從退還條件看,一旦出版機構拒稿,費用可返還,如威立指出若不錄用稿件則論文處理費依照原先賬戶退回。
3.6 作者聲明:強化學術誠信和學術倫理建設
作者聲明是指論文每位作者宣稱其在科研活動、論文成文與發表過程中的具體貢獻[25]。近年來,圖表重復、文本抄襲、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現象屢見不鮮,為應對上述現象,6家出版機構均要求作者提交原創性聲明,內容包括作者貢獻聲明、第三方材料合理使用、利益關系披露、法律及監管要求、禁止一稿多投、AI使用規范6個部分。
(1)作者貢獻聲明。引入外部權威機構關于作者貢獻的概念說明,確認作者實際貢獻,以落實作者署名資格。如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社要求通過表格標明所有參與研究或寫作的成員姓名及對應貢獻,而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則遵循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的指導方針,指出作者必須滿足所有四項標準,才有資格成為稿件的作者:對稿件的構思、設計,或對稿件數據獲取、分析與解釋做出實質性貢獻;起草稿件或對稿件的重要思想內容進行嚴格審閱;批準最終出版的版本;同意對稿件各方面負責,確保與稿件任何部分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有關的問題得到適當解決。
(2)第三方材料合理使用。要求第三方版權作品應獲得原版權持有人的書面許可,受控于知識共享許可的作品應獲得必要授權并正確引用。如欣達維規定稿件內包含的所有第三方材料、數據或代碼(包括但不限于插圖、表格、地圖等)均需獲得必要的許可與授權,保證未侵犯任何第三方版權、商標權或其他權利。
(3)利益關系披露。要求作者說明科研活動中與其他主體間存在的利益關系,涉及主要利益關系(如商業關聯、經濟利益)和次要利益關系(私人情感),如威立規定作者需告知與研究工作相關的所有財務和物質支持情況。
(4)法律及監管要求。明確作者應遵守法律法規(不侵犯肖像權、隱私權與名譽權)、職業義務與道德要求,應符合監管機構與相關方規定。如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社規定提交作品不存在侵犯任何第三方的人格權或隱私權、誹謗或詆毀的情況,不違背保密義務。
(5)禁止一稿多投。如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欣達維規定稿件需為原創作品,當前及未來均不以任何形式于其他期刊出版。
(6)AI使用規范。提供學術規范行為框架,將AI排除作者署名范圍,并規定作者需對AI參與科研全流程進行披露說明。如威立、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均認為AI不可承擔版權責任主體,要求作者在方法、致謝或貢獻的相應部分透明、詳細地交代AI的使用情況,并由作者對稿件中涉及AI工具生成內容的原創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擔負全部責任,且必須仔細審核以確保符合出版倫理政策。
3.7 基本約定:厘清版權主客體信息及違約責任
從法理依據及制定實踐看,OA版權協議是遵循版權法的制式合同[26]。根據合同條款在合同中的地位與作用,可將條款分為必備條款和非必備條款。必備條款是指根據合同性質和當事人約定所必須具備的條款,缺失則被視為合同不成立,基本約定模塊即為合同的必備條款。因此,6家機構版權協議皆明確要求作者與出版機構雙方填寫相關約定信息,具體內容包括:(1)因作品名稱、作品類型(原創作品/職務作品/合著作品)、作者信息與出版機構信息共同指向作品版權歸屬問題,基本約定主要涉及被許可方(出版機構)信息、作品類型與許可方姓名、聯絡方式、職業等個人信息,以避免潛在侵權風險。如愛思唯爾、威立、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社在協議內闡明其機構名稱、地址的同時,亦規定作者提交姓名、郵箱并勾選作品類型。(2)違約責任,告知許可方若未承擔相應義務需面臨的懲罰,如威立提出稿件如違法或有悖出版倫理,出版機構有權撤稿或停止出版。(3)協議管轄的適用范圍,說明協議服從所屬國家/地區管轄,如愛思唯爾、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社均聲明協議是以所在國家地區法律為基準,雙方同意當地法院對協議引起的訴訟具有管轄權。
4 國外學術出版機構開放獲取版權協議制定特征
4.1 體例內容具有標準化與兼容性特征
版權協議是OA運動推行落實的有力支撐,國外學術出版機構OA版權協議在體例和內容上具有標準化與兼容性特征。體例方面,國外OA版權協議兼具合同嚴謹制式結構與CC協議靈活授權模塊。首先,在合同法和版權法規定下搭建結構框架,具備授權種類、授權權限、基本約定等核心模塊,有利于保障協議法律效力,推動協議雙方利益訴求的有效表達與實現;其次,引入作者權利、出版機構權利等模塊,允許基于CC BY、CC BY-NC、CC BY-NC-ND的彈性授權,倡導在作者部分保留版權的前提下,維護契合數智時代發展的版權秩序。
內容方面,國外OA版權協議呈現許可要素一致、協議文本國際通用等特點。一方面,CC協議的6種許可類型均來自署名(BY)、非商業使用(NC)、禁止演繹(ND)、相同方式共享(SA)4個許可要素的組合[27],協議涉及的著作權權利包括署名權、修改權、復制權、改編權、翻譯權等權利類型。另一方面,國際出版機構、知識共享組織等主體鼓勵作者在選擇協議類型時,優先選用國際通行的CC 4.0文本,保證許可協議的國際標準化和規范化。政府部門、知識共享組織、出版機構無需進一步對協議文本進行更新,CC協議便能夠與《反數字版權管理許可協議》等開放內容許可協議和開放數據許可協議兼容[28],共同推進科學知識傳播和數據共享。
4.2 均衡多元主體的版權利益關系
有別于著作權法“保留所有權利”的許可制度和公共領域“不保留權利”的規則,CC協議基于自由、開放、共享的價值理念,堅持“保留部分權利”,是均衡多元主體版權利益關系的關鍵授權文本,其應用類別決定了版權授權的性質與范圍,能夠反映出作品商業使用情況、作者開放共享意愿及讀者受益程度。本文所選6家出版機構在OA出版方面多遵循CC協議,并根據作者選擇的協議類型調整授權權限,利益相關主體主要涉及出版機構、作者和用戶。具體來看,CC BY協議普遍規定作者保留商業使用、演繹,授權他人出于商業目的使用作品的權利,允許出版機構在有效期內對版權財產權的非排他方式使用。CC BY-NC/CC BY-NC-ND協議普遍規定作者保留部分版權,出版機構在版權有效期內排他性持有特定財產權,能夠獨家出版發行作品并在出版過程中授予第三方協議涉及的相應權利,而用戶的商業使用行為受限,由此,被授權的出版機構更具備市場優勢。
可見,CC協議以許可合同形式調整法定權利配置,在尊重著作權的前提下,釋放著作權人的私人權利,將部分權利向社會公共領域開放,有助于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實現著作權人私人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的平衡。其中,盡管CC協議不能為作者帶來直接經濟利益,但給予作者部分“隱形對價”[29],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學術傳播效果和作者自身的學術聲譽價值,從而保護作者的私人利益。
4.3 明確基于版本鏈的差異化學術傳播方式
隨著科學研究活動朝著開放、共享、協同方向發展,OA期刊的存檔功能逐漸為業界認可,包括記錄多版本論文信息及按要求存入相關學科存儲與機構倉儲,以消除信息鴻溝,提高科學研究效率[30]。當前,學術交流和傳播渠道涉及大型學術出版集團知識服務平臺、以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為代表的開放科學出版平臺、學科領域開放存儲平臺、社交媒體平臺等,用戶獲取學術資源方式多元化。然而,在此過程中,由于版權主體類型復雜(涉及作者、存儲庫、出版機構、用戶等)及版權客體形式多樣(涵蓋作者手稿、錄用稿、出版版本等),自存儲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較難達成平衡:一方面,非自愿的版權轉讓協議或排他性許可使用協議限制學術資源傳播渠道,難以適配當下開放學術交流環境[31];另一方面,處于不同出版環節的論文若自由使用,法律關系復雜性各不相同,侵權風險大小不一[32],如同行評議前的論文版權法律關系較為明晰,基本歸屬作者擁有,論文可通過預印本平臺、社交媒體等渠道傳播,而當論文被出版機構錄用,作者簽訂的版權協議會限定作者權利范圍,可能造成論文版權爭議和沖突。
由此,國外OA版權協議針對CC協議不同類型及處在不同出版階段的論文制定了差異化學術傳播策略,表現為依據版本鏈方向,由首端向末端逐漸加強約束力度。CC BY協議規定,作者可以任何形式自由編輯、改編、出版、復制、發行、展示和存儲論文,而CC BY-NC/CC BY-NC-ND協議要求,作者可以在手稿及錄用稿階段隨時隨地分享其稿件,如通過社會科學研究網(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SSRN)等預印本平臺分享給社會公眾,并且允許后期通過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DOI)將預印本鏈接到正式出版物;但在最終出版稿階段,已發表的OA期刊論文不能出于商業目的自存檔或公開共享,僅可在非商業性的個人網站、機構知識庫上發布共享,且需滿足附加要求,如共享時應明確標注正式出版稿的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鏈接與完整引文格式、機構知識庫應是資助作者的機構知識庫或作者隸屬的機構知識庫。
4.4 融入學術出版熱點與前沿趨勢
出版倫理建設、論文處理費收取與研究數據管理是當前學術出版的熱點議題與前沿趨勢。為增強協議時效性與版權受控范圍,國外OA版權協議針對上述議題分別制定出版倫理審查準則、論文處理費收取規范及研究數據使用指導。
首先,出版倫理審查可在微觀層面保障論文質量,規避因作者學術不端造成的版權糾紛,在宏觀層面促進科研誠信與學術道德建設。國外OA版權協議普遍要求作者提供原創性聲明,如第三方材料的合理使用證明、作者貢獻聲明、利益關系披露等。同時,為明確AI技術參與知識生產活動的程度,協議還增添了關于AI的作者認定與工具使用條款,否認AI作者身份,要求作者詳盡說明AI工具使用方式、模型/軟件/工具名稱、版本及使用時間等,并由作者承擔生成內容的出版倫理責任。其次,合理的收入模式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是OA出版發展的關鍵[33]。目前,OA出版收入模式為供給端付費(內容消費者或其代理人支付資金)[34],論文處理費是OA論文正式發表的前置條件。對此,國外OA版權協議以合同形式確立論文處理費收取規范,涉及支付時間與流程、支付者身份及退還條件。此外,隨著研究數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開放數據政策成為OA出版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OA版權協議將CC協議與研究數據管理進行創新性結合,制定研究數據許可使用規范,闡明授權權限和行使權利的方式,以推動研究數據的開放使用、重用、分發與演繹。
5 對我國開放獲取版權協議制定的啟示
5.1 完善OA版權協議文本,規范版權協議體例
相較國外對OA運動的主動迎接態度,我國學術期刊的表現較為被動、滯后,多是在官網免費公開網絡版資源[35],版權協議文本中存在版權雙方主體信息不完整、版權轉讓履行期限不清晰、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辦法不明確等問題[36]。因此,如何依據施行的《著作權法》和《民法典》,結合我國學術期刊辦刊實踐和國際OA版權協議規范,完善OA版權協議文本,構建統一、規范的版權協議體例,是我國OA版權協議制定的當務之急。
為推進OA版權協議落地,我國OA出版應以締結契約的方式來變更和調整著作權人與其他主體之間的權利關系。首先,遵循我國《著作權法》第三章“著作權許可使用和轉讓合同”第26條“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本法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及第27條“轉讓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應當訂立書面合同”[37]要求,制定OA版權協議規范文本,約定限定條款、作者聲明、授權條件及爭端解決等基本事項,與作者明確版權轉讓或許可使用授權流程,保證協議框架合規性。其次,借鑒國外版權協議體例,鼓勵采用CC BY協議,設置期刊權利、作者權利等模塊,對授權權限及適用區域和時間范圍、作者合理使用范圍等方面予以明確規定,并在期刊官網發布OA聲明。此外,我國政府機關、行業協會、出版集成商等主體應協同合作,主動構建學科領域或是區域范圍內的示范性OA版權協議,加強版權協議規范文本的推廣和監督管理工作。
5.2 關注多元主體利益沖突,明確作者階段性的版權使用權限
我國學術期刊OA出版授權鏈條長、牽涉主體復雜,出版單位弱小分散,期刊出版機構無法自主構建具有集群化特征的數據庫,需要通過內容集成商等第三方平臺進行傳播[38]。但對第三方平臺的高度依賴及對版權管理的忽視,致使獨家授權大行其道,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主體地位喪失、作者版權地位沒落以及公眾科研信息紅利消減[39]。如何均衡期刊出版機構、期刊數據庫商業利益與作者、社會公眾合理使用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OA版權協議制定的痛點。對此,基于國外OA版權協議制定經驗,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協議中明確多方主體權利義務,避免獨立授權增加交流成本和產生效力瑕疵;(2)充分發揮CC協議的利益平衡機制,如規定三段式授權,在“作者—期刊”階段推行CC BY-NC/CC BY-NC-ND協議,以著作權轉讓形式實現作品匯編權、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權利的靈活流轉,在“期刊—數據庫”階段簽署去除獨家授權的許可使用協議,拓寬OA學術資源傳播渠道,在“數據庫—用戶”階段,基于CC協議的作者權利讓渡,許可用戶在署名、非商業使用、未創作衍生作品的條件下下載作品并實現共享,提升作者與公眾在版權博弈中的弱勢處境;(3)鼓勵學術期刊整合學科領域內OA論文資源,協同構建基于學科的OA期刊一體化數字平臺,建立學術期刊OA共同體。
需要說明的是,相較于獲得直接經濟回報,確定學術優先權是更為重要的科研激勵機制[40]。為從法律層面促進作者學術聲譽積累和學術資源公開傳播,OA版權協議應涉及合理的作者版權保留策略,明確論文在不同出版階段的使用權限和傳播范圍,逐步體現OA論文版權保護的精細化發展方向。例如,對于預印本、論文草稿,采取寬松傳播態度,允許作者隨時自行在個人或部門網頁、機構存儲庫、主題存儲庫等存檔論文的提交(預印本)版本,鼓勵作者借助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將預印本與正式出版物進行鏈接;對于錄用稿,可結合學科特性設定論文時滯期,強調在時滯期后,可共享錄用稿或在作者個人網站、資助者或所屬機構存儲庫中公開發布;對于最終出版稿,明確期刊在全文版權管理中的主體責任,可選擇不允許作者存檔最終出版稿,或是只能由期刊出版社或其許可方在線發布,但允許作者發布摘要、引文信息和全文鏈接地址。
5.3 規范論文處理費收取流程,推動我國OA出版國際化進程
首先,鼓勵我國學術期刊采用基于論文處理費的OA出版模式。隨著OA出版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中國已成為OA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顯示,2011—2021年間,中國科研人員每年發表的國際論文中,OA論文數量從2.5萬余篇增長至23.8萬余篇,年增長率為25.2%,占中國學術期刊總數36.47% [41]。然而相關研究發現,我國采取OA運營模式的中文及中英文學術期刊仍沿用傳統的版面費收費模式,僅有少部分英文學術期刊初步建立論文處理費收費規則[42]。我國學術期刊收取的版面費數額較低,且從數據庫商獲得的回報有限,難以覆蓋期刊編輯出版所需成本,只能依靠基金資助、主辦單位補貼來維持期刊編輯出版工作[43]。因此,應鼓勵學術期刊將版面費模式轉變為適宜我國學術期刊OA實踐與發展的論文處理費模式。
其次,在版權協議中對論文處理費予以明確規定。由于國內OA版權協議內容結構不統一、形式多樣且不規范,多數OA版權協議未對論文處理費予以細致說明,存在利益糾紛風險。論文處理費收取是期刊出版機構合法權利之一。為保障學術期刊OA商業運營模式的可持續性發展,OA版權協議應對標傳統學術期刊版權協議版面費規定,將論文處理費收取規則和標準作為內容條款納入其中,在明確協議主體與權屬關系的前提下,基于契約合同平等、自愿、公平、誠實信用等原則,告知作者論文處理費的收取階段(論文發表時間前后)、提交流程(線上或線下)、支付者(機構資助或作者付費)、豁免與補助政策(特定組織機構或學科期刊可免繳或少繳)、退還條件(在出版流程中被拒稿可退)等,從法律角度提升論文處理費收取的科學性、公平性和透明性,保護協議主體合法權益。
再次,我國期刊管理部門、期刊主辦單位、編輯出版機構應聯合制定論文處理費標準,并在OA版權協議中予以詳細說明。目前,一些國外學術出版機構向作者收取高額論文處理費,阻礙了OA期刊的發展。數據顯示,我國學術期刊論文處理費平均為5176.5元/篇,國外學術出版商論文處理費平均為8423.6元/篇[44],我國期刊論文處理費遠低于國際OA期刊出版商論文處理費。對使用不同開放程度協議的OA期刊,應采用不同的論文處理費標準,例如,采用CC BY-NC-ND協議的期刊禁止作品商業使用和演繹,能夠保護作者和出版機構的經濟利益,其平均論文處理費應當比采用CC BY協議的期刊論文處理費低。此外,政府機構、行業協會等部門應加強對OA期刊論文處理費的監管,敦促OA期刊綜合考慮出版成本和商業價值,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制定科學合理的論文處理費標準,讓論文處理費收取透明化,進而保障多方主體的利益。
6 結 語
開放科學環境下,相較于傳統出版模式的學術期刊版權協議,OA版權協議在授權種類、權利歸屬等方面的狀況更為復雜。研究發現,國外學術出版機構較重視OA期刊版權問題,明確發布了面向旗下OA期刊的統一制式版權協議或版權聲明,對著作權權利類型、出版機構和作者的權利分別有詳盡規定,確保了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的合規性,可為我國學術期刊OA版權協議制定提供參考。
然而,以CC協議為內核的國外學術出版機構OA版權協議的產生有其獨特的法律和社會文化背景,不能完全直接運用于我國學術期刊OA出版實踐領域。雖然作者可以根據出版機構提供的OA版權協議自行選擇CC協議類型,但多數出版機構并未采納六種CC協議,僅提供其中幾種供作者選擇。此外,CC協議在國際OA出版應用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尚待解決的著作權問題,如著作權人有限、使用協議的附加交易成本高等。
因此,我國政府部門、出版社、學術期刊等主體在協議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必須考慮中國情境,從政策、著作權等角度提出解決措施,促進OA版權協議在我國學術出版領域的適用。為充分發揮協議的功效,政府部門應確立OA版權協議的法律地位,承認協議的法律效力,將OA版權協議視作合法化的版權聲明;建立學術期刊OA版權協議的著作權管理制度,尤其是在OA版權管理中引入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由政府主導設立相關組織對OA版權協議的制定與使用進行監督管理,對學術論文開放許可狀態予以公示,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此外,學術期刊應與高校、科研機構、知識共享組織等主體協同構建良好的OA出版生態,適度調整OA版權協議相關規則,完善協議監督管理保障體系,進而使OA版權協議能夠適用并服務于我國學術期刊及著作權人,促進學術知識開放共享與傳播。
注 釋
[1][39] 曾建勛.我國科技期刊數字版權合作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編輯學報,2024,36(1):11-17
[2] 丁遒勁,張藤予.我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出版路徑探析[J].中國出版,2020(20):8-13
[3] 馬海群,王英.開放存取期刊中的版權問題分析及解決策略[J].國家圖書館學刊, 2010, 19 (2): 49-54
[4] Kim M.The creative commons and copyright protection in the digital era: Uses of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3(1) :187-209
[5] Johnson P.‘Dedicating’ copyright to the public domain[J]. The Modern Law Review,2008,71(4):587-610
[6] Judie A,Fabrizio O,Simon S,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pen government data initiativ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4):399-418
[7] 賈小龍,梁凱鑫.版權視角下的學術期刊開放獲取及其發展建議[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8(9):2-8
[8] 歐彥,葛世超.科技期刊國際出版商版權政策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1(5):115-119
[9] 闕忱忱,葉杭慶.學術期刊出版中作者版權保留的實踐、利益協調及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34(9):1119-1126
[10] Ellison T S,Koder T, Schmidt L,et al. Open access policies of leading medical journal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MJ Open,2019,9(6):1-11
[11] Coleman A.Self-archiving and the 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s of iSI-rank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58(2):286-296
[12] 張新鶴,赫夏紫薇.我國學術期刊開放獲取政策體系與內容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9,39(4):50-59
[13] 顏靖華,鄭彥寧,毛一雷,等.國內學術期刊開放獲取現狀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 (1): 28-35
[14] 路瑞紅.開放獲取視角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版權協議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 2015:13-14
[15] 張音,韓新月.學術期刊版權合同的規范性應用研究:以我國圖書情報學期刊為例 [J]. 圖書情報工作, 2019, 63 (12): 22-28
[16]" 焦海洋.學術信息開放存取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170
[17] 朱洪濤,牛曉宏.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授權差異的原因探析:基于DOAJ平臺[J].現代情報,2020,40(5):140-147
[18] 陳林林,夏立安.法理學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105
[19] 趙一洲.論著作財產權權利內容的分割與整合:基于“權利束”與“模塊化”理論的考察[J].交大法學,2022(6):109-123
[20] Scheufen M. Copyright versus open access:on the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access to scientific knowledge[M]. New York: Springer,2015:22
[21] 肖冬梅.版權的爭取、讓渡與公眾信息權利保障[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32(4):91-94
[22] 司莉,邢文明.國外科學數據管理與共享政策調查及對我國的啟示[J].情報資料工作,2013(1):61-66
[23] Sumiko A. Market power of publishers in setting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for open access journals[J]. Scientometrics,2020,123(2):1037-1049
[24][42] 丁譯. DOAJ收錄的中國開放獲取期刊及其收費政策的統計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0):1356-1363
[25] 王巖哲,劉鳳紅.作者貢獻聲明理論研究及其實踐應用進展綜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33(9):1186-1195
[26] 劉俊,齊愛民. CC許可協議的國際化爭議及中國化制度兼容性解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1):118-128
[27][29] 宋涵.知識共享許可協議中的著作權問題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0:16-26
[28] 趙昆華.開放版權許可協議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24-66
[30] 陽杰,劉錦宏,趙雨婷.開放獲取期刊知識傳播系統研究[J].出版科學,2017,25(5):92-98
[31] 江向東,傅建秀.基于開放存取的機構庫版權協議問題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0(2):62-68
[32] 吳高.機構知識庫版權現狀、風險及對策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2):108-112
[33] 鄭建程,趙艷,肖曼,等.學術期刊從訂閱模式向開放獲取模式轉化的經費可行性研究:OA2020的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2):75-80
[34] 王元杰,王應寬,季方,等.開放存取出版的收入模式與商業模式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8):863-873
[35] 曾建勛,鄭昂.我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的機遇與挑戰[J].編輯學報,2021,33(4):359-364
[36] 寇曉兵,歐彥,葛世超,等.國內科技期刊版權協議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編輯學報,2022, 34 (4): 411-414
[37]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EB/OL].[2024-08-29].https://www.gov.cn/guoqing/2021-10/29/content5647633.htm
[38] 梁小建.影響力、傳播力與平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關話題的思考[J].出版廣角,2019(2):14-17
[40] Feess E,Scheufen M. Academic copyright in the publishing game: A contest perspective[J].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16,42(2):263-294
[41]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1
[43] 曾建勛.中國特色科技期刊OA出版模式之思考[J].編輯學報,2023,35(6):591-597
[44] 王元杰,王曉菲,潘月紅,等.我國開放獲取出版期刊著作權協議存在問題與改進建議[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4,35(9):1232-1239
(收稿日期:2024-11-06;修回日期: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