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著一枚電鍵,其座長 12.6cm ,寬 6.5cm 高5.6cm,由金屬和木料制成,是老式發報機上的零件,原本由我國通信兵種奠基人之一的開國少將江文所珍藏,后被捐贈給,經專家鑒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Δ 江文珍藏的電鍵

江文,原名陳輝侃,1914年出生于湖南瀏陽的一個貧農家庭,少年便深受革命道理影響。1927年馬日事變中,國民黨反動派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江文目睹了種種暴行,心中十分憤怒,投身革命的念頭越來越強烈。1928年,江文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革命征程。
結緣通信,戰場亮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落后的通信手段嚴重制約了紅軍的作戰效能,建立無線電通信系統迫在眉睫。1931年1月28日,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簽發《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命令——調學生學無線電》,決定開辦無線電培訓班,從各部隊選拔可造之才。1932年,江文被組織推薦到紅軍無線電學校學習,從此他便與通信結下了不解之緣。
1933年,江文帶著一部電臺跟隨任弼時來到湘贛軍區。紅六軍團成立時,他任無線電中隊政委。紅二、六軍團會師后,他任總指揮部無線電大隊政委。1934年10月,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紅二、六軍團揮師湘西。盤踞當地的軍閥陳渠珍聞訊,急調3個旅萬余兵力向紅軍逼近。江文組織電臺人員對敵臺進行不間斷地跟蹤偵察,獲取敵軍情報,得知其意圖。紅二、六軍團根據這些情報將敵誘至永順縣龍家寨,乘敵立足未穩迅疾發起攻擊,殲敵兩個旅大部,俘敵2000余人,繳槍2200余支,繳獲電臺一部。
1935年1月,蔣介石和湘鄂軍閥集結11萬人的兵力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圍剿”。面對嚴峻形勢,江文帶領電臺分隊日夜監聽敵軍動向,破譯了大量密電,為總指揮部提供了精準的敵情動態。根據偵察的情報,紅二、六軍團迅速集中兵力于4月14日在陳家河全殲敵五十八師一七二旅。接著,又在桃子溪殲滅該師師部和一七四旅,并繳獲電臺一部。
6月9日,我軍又截獲湖北“剿總”電報,精準掌握了敵軍的行軍路線和休整計劃。賀龍、任弼時看到電報后,當機立斷調集主力部隊,從宣恩附近星夜兼程,以驚人的毅力完成130里急行軍,于12日占領忠堡周圍的制高點并設下埋伏。經過三天三夜激戰,我軍殲敵一個師部和一個旅及一個特務營,活捉張振漢。此次戰斗前,經請示上級同意,江文組織人員向敵臺發去一份勸降的明碼電報。戰斗結束后,不僅成功勸降敵臺,還繳獲兩部完好電臺。經說服勸導,這些電臺技術人員都參加了紅軍,有的后來還成為我軍的通信工作骨干。
電波鑄盾 傳令強軍
1939年初,江文隨賀龍率領的八路軍第一二〇師挺進華北。為支持晉察冀平原的抗日斗爭,軍委決定任命江文為冀中軍區無線電中隊政委。后來冀中軍區同晉察冀軍區合并,江文任晉察冀軍區三科科長兼無線電大隊政委。
江文抵達晉察冀軍區后,立即投身到緊張激烈的反“掃蕩”斗爭中。當時日軍在太原、濟南、北平等地設了偵測站,對我軍進行無線電偵聽測向,對八路軍指揮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在冀中反“掃蕩”時,江文經常通過改換頻率呼號并頻繁轉移的方式與日軍周旋。
1943年秋,日軍出動5萬兵力,對晉察冀北岳區進行大“掃蕩”。根據以往經驗,江文決定采用電子斗爭來應對敵人的無線電偵測。他把電臺隊伍分成兩隊,自己帶著百余人和4部電臺,鉆進與軍區機關行動相反的大山里。另一隊由大隊長曠泉吉率領,帶一部電臺隨軍區領導機關行動。此次電子戰的部署是,江文所帶的電臺負責軍區對上對下及對友鄰的通信,曠泉吉所帶的電臺則偽裝成下屬臺,對上對下都不聯絡,只在有線電中斷時傳報用。敵人因此認為江文的發報地就是軍區機關所在地,在三個月的“掃蕩'中常常對江文這支隊伍進行合圍和轟炸。這次電子戰造成的假象成功迷惑了敵人,既保證了軍區領導不間斷的指揮,又保障了領導機關的安全,成為抗日戰爭中八路軍電子戰的一次成功案例。
新中國成立后,江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部副部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見證人的話
徐雄輝(館長):江文將軍是見證人民通信兵六十余載崢嶸歲月的革命先驅。在人民軍隊無線電通信事業的拓荒時期,面對敵人技術封鎖、人才匱乏、設備奇缺等多重困境,以江文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從零起步,在強敵環伺的絕境中開創了“以戰代訓”的獨特形式,用智慧與血汗構筑起一條永不消逝的“紅色電波”防線。江文將軍捐贈的這枚發報機的電鍵,讓平凡崗位上的我們如同跨越時空,聽到了“信仰電臺”的“忠誠電碼”,激勵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鏗鏘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