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批“天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劉少奇同志紀念館的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強大的育人功能,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挖館藏資源,創新教育形式和內容,該館通過寓教于文、寓教于藝、寓教于樂等多元方式打造不同主題的思政課,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構建“大思政課”建設新格局,讓思政教育出“新”更入“心”。
鞏固宣講陣地,打造場館內的思政課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充分發揮場館優勢,多措并舉提升思政課育人成效。培育“天師資”隊伍,創建“場館 + 社會”融合育人共同體。一方面通過“日學周練月會季文年比”和星級評定等機制,不斷提高館內宣教人員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另一方面成立館社融合的專家工作室,引入高校教授、元勛后代、榜樣人物等作為兼任思政教師,全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情懷深厚、思維創新的師資隊伍。豐富教學內容,構筑文化資源聚合平臺。以“名人故居作教室,文物史料成教材”為依托,推出重賓版、研學版、志愿者版等多種講解詞,并依據黨中央主題教育精神與最新研究成果持續優化更新,助推革命文化煥發時代生機;借助學術研討會、黨課競賽等渠道,拓展劉少奇思想研究深度和廣度,研發“青年劉少奇的初心之旅”等思政課,強化紅色資源資政育人效能。創新教育形式,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針對不同特定群體,采取“館長 + 黨史專家 + 講解員”“理論 + 實踐”等不同教學模式;面向普通游客,推出“定時講解 + 文化活動”教育內容,讓觀眾在館內實踐中深化思政理論認知,厚植愛國情懷。
拓寬教學維度,搭建舞臺上的思政課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創新教學維度,將理論知識巧妙融入舞臺藝術,力求政治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提升育人能力和育人效果。
一是微黨課類思政課。課程以故事呈現為核心,通過講述劉少奇故事、還原歷史事件、播放紅色影片等方式,全面展現劉少奇的光輝思想和崇高風范。二是文藝類思政課。它充分整合長沙市
音樂協會、舞蹈協會等多方資源優勢,以“講唱跳”為主要形式,涵蓋花鼓戲、長沙彈詞、音詩畫等表現手段,讓觀眾在藝術欣賞中領悟革命精神、產生情感共鳴、接受思想洗禮,進而激發奮進力量。三是話劇類思政課,是與長沙學院館校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話劇分為“劉九書柜”“立志報國”“確立信仰”三幕,以“小切口”詮釋“天道理”,生動完整地再現了青少年劉少奇求學、立志、確立信仰的歷程,極大增強了觀眾體驗式、情境式的教學效果。目前,該劇已被學習強國、《中國文化報》、《湖南日報》等報道30余次,視頻點擊量破10萬,并被評為全國文博社教宣傳展示活動百項創新案例之一,影響廣泛。
聚焦特色品牌,推出移動中的思政課
自2008年開始,劉少奇同志紀念館組織“修養”志愿宣講團走出景區,把移動黨課、流動展覽、特色活動送進工廠農村、社區、機關、學校和軍營,不斷強化專業支撐,系統性、常態化打造富有親和力、深受大眾歡迎的移動中的思政課,在答疑解惑中提升鑄魂育人實效。
在國防科技大學、寧鄉市人武部等地,軍民共讀劉少奇的經典著作,在“品讀修養”中理解和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山河智能等工廠中,職工們回顧工運領袖劉少奇的成長經歷,激發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課程憑借出色口碑和廣泛影響,獲評首屆全國博物館志愿服務典型案例。
緊貼群眾需求,構筑沉浸 式的思政課
炭子沖學校舊址(朱家祠堂)是劉少奇最早上私塾的地方,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私塾教室里張貼著孔夫子的畫像,擺設著舊私塾的書桌、木板凳、紙墨筆硯,生動還原了劉少奇讀私塾時的場景。為了讓學生深人了解劉少奇的成長經歷,并對傳統國學產生興趣,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在此開發了沉浸式思政課。課程包含4個環節,通過引導學生聆聽少奇故事、品讀國學經典、雕刻竹筆筒、習武術操,讓他們在歷史的滋養中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當學生走進朱家祠堂,換上具有年代感的服裝,扮演歷史場景中的角色,跟隨私塾先生搖頭晃腦地背誦國學經典、練棒習武,如同親身參與了歷史。這種形式使學生們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能在表演中主動感知,讓教育的功能最大化。
創新轉化資源,共享云端 里的思政課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立足新時代新需求,注重將思政教育融入數字化浪潮,推動網上網下共建、線上線下融合。
一是推出“走近少奇一百集微故事視頻”“賞文物聽故事”等線上課程,賦予資源新內涵,通過“一網兩微三號四臺”新媒體矩陣同步推廣,讓新時代青少年能隨身、隨手接受思政教育;二是采用直播網課的形式,打造了突破地域限制、人數限制的空中課堂,帶領廣大游客、青少年“云上思政”;三是創建網上展示平臺,設置專欄,將文物故事、感人事跡、紅色動畫等搬至網絡;四是深化智慧景區建設,建立“紅色基因庫”,利用AI技術生成數字化場景,完成珍貴文物的數據采集和沉浸式數字展廳建設,增強學生“云參觀”的沉浸感。
未來,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將緊抓首批“天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機遇,全面落實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求,推進“思政小課堂 + 社會大課堂”雙育人模式,形成不同學段一體化、館校社一體化、“德智體美勞”一體化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造大中小學思政教育樣本,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