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地方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它們如同百川歸海、天開萬象,共同構成具有突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諧性的璀璨中華文明。
湖湘大地、沅江側畔,常德河街因水而生、濱水而興。作為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農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常德上承荊楚文化余緒,下開湖湘文化新韻,歷來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獨具文化魅力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稱贊:“常德是有文化傳承的地方。”
當歷史和現實綿延跌宕,常德河街文化奔涌逐浪匯人中華文明長河,浩浩湯湯、千年不息。
一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
《道德經》記載:“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北宋政和七年就有“常德”一稱,意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遠古堯舜時代,沅水流域生活著一位以德著稱的“德祖”一善卷。堯帝因善卷“德行達智”而拜善卷為師,舜帝欲禪讓帝位而善卷堅辭不受。魏晉時期學者、史學家皇甫謐著《高士傳》中云:“善卷者,古之賢人也。堯聞得道,乃北面師之。及堯受終之后,舜又以天下讓卷。”由善卷所發脈的善德文化成為常德文化之根,常德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常德德山是善卷最終歸隱之地。宋代地理總志《新定九域志·古跡》中寫到:“(德山)本名枉山,刺史樊子蓋以善卷居此,改曰善德山,后人惟號德山。”沅水潺潺,流傳下“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千古民諺。1958年,毛澤東在《水調歌頭·游泳》這首詞的批注中寫道:“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楚頃襄王三年,三閭大夫屈原因遭小人饞言被貶,被逐出郢都,輾轉流離于沅江、澧水之間。屈原在流放歲月里,雖痛恨一干佞臣,但還是想念宗國,心系懷王,沒有忘掉讓楚國返歸正道的理想。他把憤懣和愁緒訴于詩中,首創鴻篇巨著《離騷》,在中國文學史和詩歌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隨后又行吟沅澧,創作出《天問》《九章》等著作。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軍攻占楚國郢都,屈原哀痛不已,也深為自己的政治主張無法實現而悲傷,只好以死報國,自沉汨羅江。為紀念屈原、傳承愛國傳統,常德修筑有“三閭大夫祠(屈原祠)”和“招屈亭”,常德民眾也沿襲了賽龍舟、紀念屈原的習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拼搏奮進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源泉。
在常德市中心,有這樣一座建筑,它背倚沅江,鬧中取靜,環境優美,它就是春申閣,為紀念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國春申君黃歇而建。
春申閣北面,一副巨型楹聯氣勢宏偉:“珠履三千,要使英雄皆入彀;虎賁百萬,不教贏氏獨稱王。”上聯意為黃歇大量招攬門客并善待他們,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材。下聯意為在春申君治理下,楚國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以雄兵百萬,不讓秦國一家獨大。“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副楹聯將春申君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國家危難之際的擔當意志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愧后世評價他“宏才偉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萬雄師,名列四杰,聲振華夷”。戰國時期,得益于春申君的拼搏奮進,沅澧流域得到空前發展,常德城也在這一時期始建。
二
因水而生、濱水而興,歷史上,“大小艇聚城傍,上溯黔陽下武昌”的常德河街綻放璀璨光芒。
滔滔沅江水,縱貫常德城。唐時的常德“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明朝正德年間,江畔的吊腳樓因為地勢較低,每次漲水都會被淹沒,積水成河因此得名河街。至清朝嘉慶年間,開始有大小河街之名。清代嘉慶《常德府志》記載“河街:南門外,臨江”。當時,川黔及湘西北的土特產要運往全國,江浙一帶的物產要運進內地,使得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西側的常德城,成為湘西、云貴、黔川、江浙等地物資重要的集散地,呈現出一派“天艑小艇聚城傍,上溯黔陽下武昌”的繁華景象。
清朝乾隆時地方政府開放市場,外地商人紛紛來此經商,更促進了這里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同治初,常德年進出商貨值銀3000萬兩以上,百貨、鹽、茶厘稅超過10萬兩。當時,常德有牙行近200家,商鋪近萬家,外地商人在城內建會館多達17所。鴛鴦走馬樓、吊腳樓、青磚瓦、麻石路面等形成了河街獨特的建筑風貌。“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銀子,麻陽街的痞子。上南門高,下南門低,銀子出在河街里”,這句流傳于常德民間的諺語,形象生動地詮釋了當時河街濃郁的商業氛圍和市井生活氣息。
德山沅水所孕育的絲弦、高腔、號子成為常德河街文化的重要載體,凸顯其地方性特征、歷史性特征、民族性特征。
“大河街、小河街、麻陽街,常德城里街連街”河街上,常德絲弦聲聲,以情行腔、以腔托情,腔從字出、音隨韻轉,令人魂牽夢繞。鄉土常德所孕育出的絲弦、高腔、號子等,完美詮釋了河街文化的地方性特征、歷史性特征、民族性特征。
明清之際,江蘇、浙江的時令小調傳入常德,與常德方言融合,逐漸演變為獨具風格的常德絲弦。《常德地區志·民俗志》記載:“小調是一種曲藝,又稱調子,多系盲人、賣唱人為謀生而唱者。誰給錢便給誰唱,或大家湊錢。聽眾多是臨時逗引來。演唱停止,聽眾自散。…新中國成立后,‘常德絲弦’非常流行,不僅民間老少都唱,而且舞臺上、廣播中也采用。”
常德素有“戲窩子”之稱。地方戲曲中,武陵戲(曾稱常德湘劇、常德漢劇)源遠流長。高腔為武陵戲高、昆、彈三天聲腔之一,有著600多年的歷史,是多地區戲曲文化融合的產物。《湖南地方劇種志》記載,武陵戲是在常德本地“原始祭祀歌舞基礎上,不斷吸收元雜劇、明代弋陽腔、昆山腔、青陽腔等戲曲藝術逐漸成長壯大的”。高腔“與沅水船歌、扎號子音調有密切關系。…地方特色濃厚”,體現的是“勞動創造了美”。繁忙的沅水水運哺育了一代代沅水船工,也催生了粗獷、渾厚、鏗鏘有力的沅水船工號子。號子演唱在船桅下面,船工們手握風帆吊索,為了齊力,由一人領唱、眾人齊唱,吼聲破山門,協力灘也平。
文脈湯湯,陶淵明、劉禹錫、沈從文、丁玲一座座中國文化史上的高峰,彰顯常德河街文化是湖湘文化之根結出的中華文化碩果。
“不到瀟湘豈有詩。”1600多年前,“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的陶淵明,寫下“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1200多年前,朗州(唐時常德古稱)司馬劉禹錫在常德桃源訪仙、竹枝踏歌,寫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邁秋詞。杜甫、李白、王維、孟浩然、蘇軾、袁宏道等也紛紛來到常德留下大量詩篇。
水脈連著文脈,文脈賡續千年。1921年秋,19歲的沈從文來到常德,在河街邊一個小客棧里閑住約4個月。正值風華正茂的他,對常德人文風物情有獨鐘、眷戀不已,以所見所聞,寫成《常德》《常德的船》《桃源與沅州》等著名散文。《常德》一文中就寫道:“到常德后一時什么事也不能做,只住在每天連伙食共需三毛六分錢的小客棧里打發日子”,“一條河街占去了我大部分生活。這是一條長約三五里的河街,有客棧,有花紗行,有油行,有賣船上鐵錨、鐵鏈的大鋪子,有稅局,有各種會館與行莊。這河街既那么長又那么復雜”,“我到這街上來來去去,看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樂又如何憂愁,我也仿佛同樣得到了一點生活的意義”。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臨澧縣。常德多處留下丁玲幼年、少年、青年的成長足跡:“住常德三舅父家”“回到常德入女子小學”“回常德探望母親”“因經濟拮據,春節前回常德籌措錢款”…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使丁玲的文字于秀麗中見質樸、于自然中顯洗練,無論是“文小姐”還是“武將軍”,其文學成就無疑受到德山沅水的滋養灌溉。丁玲晚年,以《根》為題,圍繞一生的寫作經驗談道:“我們要走中國的路,要把民族傳統中好的東西繼承下來,我們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值得學習的東西很多。”
三
湖南是一方紅色熱土,大批共產黨人在這片熱土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
三湘四水,十步之內,必有芳草。1902年春,16歲的林伯渠考入沅江北岸的公立西路師范學堂 (現常德市第一中學)就讀。當時,學堂附近有一個啟智書局,經常出售一些港滬出版的進步書刊,林伯渠經常去閱讀或購買。其中,林伯渠受影響最大的是《新民叢報》。他后來回憶:“戊戌以后,梁啟超在日本辦《新民叢報》,其思想言論,對國內知識界影響很大。我在西路學堂時,即獲讀《新民叢報》,加以唐才常漢口起義等影響,所以蒙混的仇滿和富國強兵的思想,當時是很強烈的。”1903年冬,在西路師范學堂選拔留日學生的考試中,林伯渠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之后,這位常德學子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活動,并在革命實踐中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10月1日,林伯渠主持了新中國的開國大典。
“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9月10日,為了策應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常德發動文甲起義,打響了湘西北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從此沅江大地武裝暴動風起云涌,領導年關暴動、建立徐溶熙蘇區、發動石門南鄉起義、取得浯溪河大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常德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革命旗幟,以血與火的抗爭尋找光明的出路。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遭到嚴重破壞的常德各級黨組織得以恢復和發展,以合法身份領導各群眾團體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春,常德地方黨組織領導抗日救亡歌劇社和抗敵工作團,公開在常德城區開展多種形式的抗日運動,如在五一節等重大節日上街演講,教唱《流亡三部曲》《打東洋》《大刀進行曲》等抗日歌曲。黨組織還領導進步學生經常到河街上的茶館,采取為群眾讀報紙、講時事的形式宣傳抗日,在碼頭工人和貧苦市民中取得明顯效果。4月的一天晚上,常德全城青年舉行盛大的火炬游行,慶祝臺兒莊大捷。這天夜里,青年們高舉燃燒的桐油火把照亮了整條河街,雄壯的抗日歌聲和口號聲響徹沅江兩岸,整個常德城都沸騰了。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前仆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抗日戰爭進入1943年,為挽救不利戰局,牽制中國軍隊入緬作戰,日軍于當年11月以10余萬兵力向常德進犯。中國軍隊集結28個師共20余萬兵力迎戰。日軍攻勢十分猛烈,在占領石門、慈利、桃源、南縣、安鄉、澧縣、臨澧等地之后,于11月21日將常德城完全包圍。駐守常德城的中國守軍第七十四軍五十七師官兵共8000多人,以血肉之軀在外圍、城郊、城垣、街巷組成四道防線。11月18日,日軍在外圍據點涂家湖一帶對常德發動進攻。3萬多日軍在東、西、南、北四門連日攻城失敗后,于11月26日動用數十架飛機、上百門大炮,對常德城狂轟濫炸,然后從四面發動總攻擊,均被我守城軍隊頑強抵擋。11月29日,日軍動用毒氣攻破北門、東門。第五十七師官兵在一片焦土中又與敵苦戰數日。戰至12月3日,五十七師彈盡糧絕,死傷7000多人,殘部南渡突圍迎接援軍。隨著我方援軍紛紛趕到,12月9日,日軍占領常德數天后不得不迅速撤離。至12月24日,中國守軍收復了長江以南的失地,粉碎了日軍的南犯企圖。
日軍攻陷常德后,被俘群眾遭殺戮、活埋和奸污致死者達2300多人。日本法西斯還不顧國際公法,由731部隊在常德進行大規模細菌武器實驗,投放鼠疫細菌,致使受感染死亡人數達3萬多人。有參戰官兵多年后回憶:“常德會戰中,日軍燒殺極為殘酷,桃源大街附近的深水港及沿江的木筏均付之一炬;陬市附近,被殺的我軍民尸體橫陳,途為之塞。”常德河街也遭到焚毀。
中華不可犯,三湘多健兒。
常德會戰的勝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一個縮影。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14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終于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一偉大勝利,是全國各族人民經過極其艱苦的斗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取得的。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和模范行動,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理論,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和戰略指導作用。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對敵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其中日軍52.7萬余人),繳獲長短槍68萬余支、輕重機槍1.1萬多挺、各種火炮1800余門,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東北抗日聯軍等部獨立奮戰14年,殲滅日、偽軍20余萬人,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關內抗戰。抗日戰爭的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
千年武陵史、三里河街憶,新時代建設新河街,讓“一條老街鄉愁還在”。
文化,連接著一個民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始終用先進思想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不懈探索文化發展道路、推進文化建設實踐,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事業發展
歷史的能量如潮奔涌,文明的底色厚重深沉。2015年,常德市決定重建常德河街,讓承載城市記憶的河街回到常德人民身邊。老街從沅水邊遷至一堤之隔的穿紫河畔,常德老城的歷史與文化也在城市腹地復蘇。常德河街還原了1943年前的洋行、店鋪和住宅,以四合院和窨子屋為主。林立的商鋪之間,嚴格按史料復建的麻陽會館、鴛鴦走馬樓等核心建筑氣勢恢宏。多次出現在沈從文筆下的吊腳樓、青磚瓦、麻石路面等建筑元素,也在河街重現。
文脈悠悠,弦歌不輟。“這地方它在哪里,哪里有這么一個好地方?這地方的名字就叫常德,常德是個好地方喲咿兒喲咿兒呦…”鴛鴦走馬樓內,一群身著旗袍的清麗女子,或歌或舞或說或笑,伴著揚琴、琵琶等樂器的和鳴,常德特有的“咿兒喲”余韻悠長,引得游客頻頻駐足。船工號子洪亮渾厚的調子博得觀眾陣陣掌聲。常德絲弦、桃源刺繡、木雕、傳統制香、麻質畫、花鼓戲傳統的非遺元素一點點融入這條新生的“老街”,成為常德河街的文化之魂。擇一處廊亭,靠河而憩,耳邊傳來常德河街新曲《你不來船不開》:“穿紫河上紫氣東來,一條老街鄉愁還在。你若不來我的花不開,柳葉湖邊,愛情島外…”常德河街呈現出獨特文韻,散發出古城的文化魅力。
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戰略高度,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舉旗定向、謀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創新,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武陵故郡,常德新市。2024年3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常德市考察調研。當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常德河街,察看各種特色小吃、特產、特色工藝品,同店主和游客親切交流,并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詳細了解常德老城街道修復利用、城市規劃、水環境綜合治理等情況。
一場春雨過后,陽光格外溫暖。常德河街兩旁商鋪林立,土特產品、飲食小吃、特色工藝品琳瑯滿目,古香古色又不失煙滅氣息。沿著麻石板路,習近平總書記步行察看河街風貌,進商鋪、詢物價、嘮家常,不時同店主、游客、市民親切交流。街邊,一名小伙子正在制作擂茶。陶缽里,一根山胡椒棒來回研磨,將生米、生姜、茶葉等食材搗碎混合,煮成當地招待客人的必備飲品。總書記走上前,觀看擂茶制作。小伙子告訴他,天下擂茶一家親,無論是哪里的,都蘊含著中國人的待客之道。總書記說,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要傳承下去。
鴛鴦走馬樓里,集中展示了常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觀看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常德是有文化傳承的地方,這里的絲弦、高腔、號子等要以適當載體傳承好利用好,與時俱進發展好。
“悠久的歷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躍的現代文化,是湖南增強文化軟實力的豐富資源和深厚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傳承歷史文化,賡續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湖湘文化在新時代實現新發展、呈現新氣象,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展現新作為。
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決決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我國錦繡山河上遍布的文化遺產,蘊藏著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記憶,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承載著中華文明,延續著千年文脈。悠久深厚的常德河街文化,是構成璀璨中華文明長河的重要支流之一,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值得倍加珍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是賽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
文者,貫道之器也。新征程上,要將習近平文化思想化作14億多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開拓進取的主動精神、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持續鞏固文化主體性和黨的文化領導權,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守牢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讓文化的力量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上不斷進發、奔涌,真正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匯聚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偉力。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