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變特別是1937年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在外敵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人民毅然奮起,同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斗爭,用鮮血和生命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三千萬人齊奮起,用我一湘壯河山!”以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任弼時等為代表的湘籍共產黨人,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戰場,領導軍民抵抗日軍,奏響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本刊特推出“抗日根據地斗爭中的湖南力量”專題,在本期及之后的《主題策劃》欄目連載。
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共產黨員及其所領導的民眾和武裝力量,應該最積極的站在斗爭的最前線,應該使自己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寫下了許多光輝著作,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引領抗日根據地斗爭實踐,充分展現出一位偉天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開拓的非凡魄力、爐火純青的斗爭藝術、杰出高超的領導才能。寶塔山下的毛澤東,成為指引抗日戰爭走向勝利的燈塔。
“在這個‘做眼’的問題上,表示了敵后游擊戰爭根據地之戰略作用的重大性。”
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多次以圍棋“做眼”為比喻,強調抗日根據地對抗戰全局的戰略意義,充分闡釋建立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性,充分論述在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可能性,全方位謀劃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布局,精準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以光輝的思想引領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和斗爭實踐。
充分闡釋建立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性,凝聚黨內對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方針的思想共識。1937年8月的洛川會議上,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將是艱苦的持久戰,日本進攻的主要方向是華北,上海是輔助方向。在此情況下,我軍的主要作戰地區是在晉察冀三省交界處,紅軍的基本任務是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建敵后根據地,發展壯天抗日武裝力量,牽制與相機消滅敵人。毛澤東提出了五項任務:創造根據地;牽制和相機消滅敵人;配合友軍作戰;保存和擴大紅軍;爭取民族革命戰爭領導權。毛澤東反復強調要從戰略任務的高度重視抗日根據地建設,旗幟鮮明地提出:沒有抗日根據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托”。毛澤東圍繞建立抗日根據地必要性展開的一系列科學闡述,為統一黨內對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方針的思想認識提供了理論支撐。
充分論述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可能性,為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提供策略指導。毛澤東通過分析中日戰爭雙方存在的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指出日本以小國兵臨天國,兵力不足,缺乏后繼力量等問題,進而提出在中國大而弱、日本小而強的情況下,敵人因為占地甚廣,在占領地留下了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從理論上明確回答了在敵后能夠建立根據地的問題。毛澤東科學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過的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通過分析判斷,指出:敵后廣大農村和小城鎮是日軍統治的薄弱環節;國民黨在這些地區原有的統治機構已經瓦解;淪陷區廣大群眾堅決要求抗日,農村有基本上自給自足的經濟條件。毛澤東強調,敵后抗日根據地應“向一切敵人占領區域發展”,這為人民軍隊深入敵后廣大地區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提供了策略指導。
全方位謀劃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布局,為人民軍隊廣泛建立發展敵后抗日根據地提供行毛澤東明確“黨的主要工作方面是在戰區和敵后”,指出要“堅持依傍山地”建立根據地,指示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分以五臺山為中心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主力開赴晉西南創建以呂梁山為依托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一二〇師以管涔山脈為中心開創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一二九師沿正太鐵路南下,依托太行、太岳山脈開辟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為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制定了基本的雛形。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毛澤東將目光轉向廣闊的平原,領導部署八路軍各部主力向河北、山東的平原地區大規模進軍,在山地、平原、河汊地區創建發展了一大批敵后抗日根據地。毛澤東全方位謀劃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布局,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人民軍隊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依靠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在敵后站穩了腳跟,打開了局面。到中共七大召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解放區,…包括十九個大的解放區,其地域包括遼寧、熱河、察哈爾、綏遠、陜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省。
“八路軍的方針是:‘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從戰略地位強調游擊戰的重要性,深刻指明抗日游擊戰的戰略方針,牢牢把握抗日戰爭的戰略主動,引領人民軍隊在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戰略作用。
從戰略高度強調游擊戰的重要性,有力提升了黨內對堅持根據地武裝斗爭的集體認識。洛川會議雖然確定以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為八路軍的軍事戰略方針,但很多同志在思想認識上依然是模糊的。毛澤東圍繞深人敵人后方后人民軍隊應該怎樣作戰、怎樣打擊敵人這一關鍵問題,明確提出“八路軍的方針是:“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毛澤東提出抗日游擊戰爭主要不是在內線近距離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戰斗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關于游擊戰的作戰原則,毛澤東以伸開五指和收攏拳頭為比喻,形象地說: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紅軍整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后,毛澤東針對抗日游擊戰爭主要在外線單獨作戰和在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實際,進一步要求八路軍、新四軍要獲得如下“自由”:一是依照情況使用兵力的自由;二是發動群眾、創造根據地、組織義勇軍的自由;三是執行南京戰略的一切自由;四是堅持依傍山地與不打硬仗的原則。毛澤東提出的戰略戰術一直為八路軍、新四軍所遵循,為人民軍隊在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指引。
制定游擊戰開展的方針策略,為抗日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提供戰術指導。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通過總結土地革命戰爭的經驗,從研究和把握戰爭規律的高度分析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系統論述積極防御、戰略準備、戰略退卻、戰略反攻,以及慎重初戰、集中兵力、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方面的問題,為抗日游擊戰的戰略方針制定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毛澤東抗白游擊戰的戰略方針指導下,中國抗日戰爭逐漸形成戰略上相互配合的兩個戰場。以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的戰略方針為指引,黨領導敵后軍民創造性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游擊戰爭,運用游擊戰、破襲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多種戰術,機動靈活地與敵周旋,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零敲碎打地消滅敵人,極大地牽制、消耗了敵人實力,讓日本侵略者葬身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牢牢把握抗日戰爭的戰略主動,為建立和鞏固抗日根據地的武裝斗爭提供前瞻性指導。毛澤東對抗戰形勢有著精準的判斷,強調各戰略支點的策應配合作用,他依據戰局的變化,對各根據地敵后游擊戰爭給予及時指導。毛澤東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方針,為新四軍深人敵后,創建蘇南、皖東、皖中、豫皖蘇等抗日根據地提供了戰略指導。事實證明,毛澤東的游擊戰戰略思想,既是戰略指導原則,又是戰略作戰形式,為人民軍隊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武裝戰斗中牢牢把握住戰略主動權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與國民黨擔負的正面戰場作戰形成戰略協同。到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擊的日軍占全部侵華日軍的 69% ,抗擊的汪偽兵力占全部汪偽兵力的 95% 。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持久戰和山地游擊戰是以弱勝強的一大法寶。毛澤東在敵后戰場的開辟和持久斗爭中,作出了卓越歷史貢獻。
“邊區的作用,就在做出一個榜樣給全國人民看,使他們懂得這種制度是最于抗日救國有利的。”
毛澤東強調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抗日民主政權成功的根本保證,提出地方性的民主聯合政府是抗日民主政權的執政體制。引領邊區抗日民主政權建設,不僅對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堅持敵后抗日斗爭直到勝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對后來建設新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
強調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抗日民主政權成功的根本保證。1938年9月至11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正確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規定了黨在抗戰新階段的任務,克服了右傾錯誤,確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的正確路線。1942年2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同意毛澤東提出的中央在二、三兩個月內研究討論十一個重要問題的議程,其中就包括黨政軍民關系的指示。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指出“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和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它應該領導一切其他組織,如軍隊、政府與民眾團體。根據地領導的統一與一元化,應當表現在每個根據地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一切的黨的委員會”。在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過程中,也要從根本上解決各根據地某種程度上“群龍無首”的問題。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在精簡中央機構的同時,推定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主席,并決定他任中央書記處主席,從組織手續上完成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的確立,這是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與黨的領導集體核心形成的重要一步。中共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人黨章,此后,全黨同志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團結一致,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而英勇奮斗。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

強調在抗日根據地建設起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形成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動。毛澤東根據主要矛盾的變化,深刻闡述抗日民主政權應該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是因為日本侵略的情況變動了中國的階級關系,不但小資產階級,而且民族資產階級,有了參加抗日斗爭的可能性”。他提出,“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他領導建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應對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根據地政權擁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為探索社會主義執政規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指明地方性的民主聯合政府是抗日民主政權的執政體制,領導的民主政權建設實踐為新中國建設提供了寶貴借鑒。毛澤東提出,“實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全部必要的政策,建立了或正在建立民選的共產黨人和各抗日黨派及無黨無派的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亦即地方性的聯合政府”。他總結陜甘寧邊區及敵后各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經驗,闡述提煉“三三制”原則,為調動廣大人民的抗日積極性,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精辟回答“窯洞對”,領導抗日根據地“精兵簡政”,在他的領導下,“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土不黃金”。抗日根據地政治民主、政府廉潔、民族團結,同國民黨統治區政治專制、更治腐敗、經濟停滯的局面形成鮮明對照。
“我們要戰勝日本侵略者,除其他一切外,還必須努力于經濟工作。”
毛澤東強調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的重要性,領導為根據地工商業發展制定一攬子政策,為指導各根據地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為堅持根據地軍事斗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強調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的重要性,領導推動了各抗日根據地開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邊區政府財政經濟遇到嚴重困難。1939年2月,當困難剛剛露頭,毛澤東就發出了“自己動手”的號召。他多次號召發展經濟工作,提出“離開經濟工作而談‘革命’,不過是革財政廳的命,革自己的命,敵人是絲毫也不會被你傷著的”,強調要走生產自救的道路,領導了以“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為總方針的大生產運動。他以極大精力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的工作,帶頭在自己窯洞下面開墾一塊地,種上了菜。在他的帶動和支持下,大生產運動不僅支持了敵后的艱苦抗戰,而且積累起一些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了廣大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奏響了有關根據地自力更生的雄渾凱歌。
為根據地工商業發展制定一攬子政策,領導帶動根據地經濟發展,為支持敵后長期戰爭、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毛澤東提出,大力發展工商業“不是僅僅為了改良生活,而是解決一般需要的一部分”。他提出用統一戰線的辦法發展工商業,號召開明資本家投資根據地實業;指示機關、軍隊、學校利用一切空閑時間建立起“自己的家務”,“創辦農場、菜園、牧場、作坊、小工廠、運輸隊、合作社”,告誡根據地軍民,要愛惜已經取得的成果,為將來長遠做打算。他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直接指導建立各種形式的合作社,“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此外,他非常重視根據地財政狀況,強調“貿易、金融、財政是組織全部經濟生活的重要環節”。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領導下,敵后抗日根據地不僅打破敵人的封鎖,實現了豐衣足食、自給自足,還“因為封鎖這件事…學到了經營經濟事業的經驗”。實踐證明,共產黨人非但沒有被敵人的封鎖消滅,反而通過自身努力,使得軍民關系、官兵關系更為融洽.革命熱情空前高漲。
觀袖定長期十尹紅驗總結的,是長期斗爭中產生的。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是由正確的領導取得的。”毛澤東成就了敵后抗日戰場,敵后抗日戰場的開辟與斗爭充分彰顯了毛澤東卓越的領導能力與思想偉力。可以說,公認的毛澤東的黨內領袖地位形成于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的成熟確立也始于這個時期。歷史充分證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毛澤東和他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是偉大的勝利者。正因為有毛澤東高瞻遠矚、洞悉歷史發展規律,領導建立全民族抗戰的統一戰線,提出持久戰等一系列重要戰略思想,有他指揮全黨全軍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以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建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緊緊圍繞抗日根據地政權、經濟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探索,才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勝利,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國以及各國人民并肩戰斗的偉大勝利。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