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漢壽縣按照“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要求,創建“滄浪新語”新時代青年理論宣講團,創新內容和形式,打通黨史學習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切實提升黨史專題宣講效果。
主要做法
入腦入心,理論宣講有高度。理論蘊含發展的力量,但黨史學習教育主題重大、內涵豐富,如何講明白、講透徹、講生動?黨校老師、各級黨員干部、退休教師等會聚一起,組成高規格的“滄浪新語”理論宣講團。宣講團結合漢壽本土特點實際進行“個性化定制”,打造“深入推進‘強工穩農、活旅靚城'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漢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宣言和行動指南一一學習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等21堂精品課程,深入社區、村組開展集中宣講100余場次,為群眾送上熱氣騰騰入腦入心的“理論大餐”。
原汁原味,榜樣故事有溫度。用“鄉音”傳“黨音”,漢壽縣說百姓話、講身邊人,用身邊事例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黨史學習教育的新觀點新論斷。“漢壽好人”“身邊的榜樣”等先進典型在所屬轄區、行業講述自身故事、身邊故事,通過小例子講明大道理,“漢壽好人”的先進典型事例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和共情,群眾紛紛點贊。理論宣講融合身邊人、身邊事的真實經歷、真切感受,形成了接地氣、有滋味的思政課程。利用傍晚課堂、板凳課堂、微網議事、茶話會等載體,組織各級黨員干部走到群眾身邊,面對面解答老百姓最關心的教育、醫療、農業、就業等熱點問題。
善作善成,文藝宣講有深度。如何“沾泥帶露”直抵群眾內心?想讓農民聚起來、坐得住、聽得懂,漢壽縣“量體裁衣”:本土漫畫家徐鐵軍在市民廣場展覽《紅色飄帶舞東風》《紅船精神永傳承》等15幅歌頌黨的二十大和黨史學習教育原創漫畫,以鮮活生動的形式引發情感共鳴;滄港鎮軍劉村農民詩人創作《廿大宏圖描盛景》《奮發圖強》等詩詞,通過集中展覽、村村響“紅廣播”欄目播放,用土味土
語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史學習教育說到農民心坎上,使人過耳難忘。
見行見效,志愿服務有力度。漢壽縣組織志愿者為群眾送理論、送文化、送技術,廣泛開展鄰里互助、“守護田間綠色”、“法潤萬家”、“天使在身邊”等志愿服務活動300余場次,參與志愿者達8000余人次,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讓群眾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增進思想認同、情感認同、行動認同,真正打通向群眾宣傳的“最后一米”。
成效
鞏固提升了傳統陣地。充分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相結合,利用黨員活動室、文化大舞臺、農家書屋以及其他設施相對齊全的場所,建立固定的宣講活動場所,將傳統陣地打造成基層宣講的孵化器和示范點。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理論宣講陣地作用,在漢壽融媒推出“滄浪新語”宣講專題專欄,播放優秀宣講視頻和特色工作做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推動了基層宣講和“屋場會”講堂建設。全縣各單位均設立了“滄浪新語”分團和特色分團,定期開展集中理論宣講活動。在村、社區層面建立“屋場會”講堂,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
建立了理論宣講人才專家庫,打造理論宣講專家隊伍。整合黨校、黨史、各單位黨務工作者等體制內資源,培養一批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具有較高理論素養、熟悉社情民意的理論宣講專家隊伍,發揮他們在重大主題宣講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從基層黨員干部、優秀志愿者、道德模范等不同職業和群體中選拔有理論基礎和宣講能力的同志建立理論宣講小分隊,全面開展“進機關、進農村、進企業、進影院、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站”八進八創活動,打造拓展了理論宣講新陣地。
啟示
做好新時代宣講工作,必須深刻把握新時代宣講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一是宣講對象出現新的特點。宣講工作要面向廣天黨員干部,還要面對農民、社區居民、企業員工、學校師生、軍警官兵等不同群體,特別是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和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社會上不斷涌現的農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以及宅族、濟組織。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行業、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關注點不同,利益訴求及其維護方式也都不同,對思想教育的接受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使得宣講工作呈現出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的新特點和新形式。二是理論宣講的難度加大。外出打工人口增加導致農村空巢化空心化,鄉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婦女、兒童,這部分群體聆聽宣講的意愿不高。同時,因為社會組織化程度降低,農民群眾習慣了自由、散居的生產生活方式,基層組織受眾群體比較困難。三是理論宣講由“務虛”向“務實”轉變。宣講要面對如何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再是“務虛”,而是轉為“務實”的工作。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時期,許多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迫切需要解釋和回答,如果只講大道理,不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做到為民解憂,就會讓一些群眾誤解理論宣講與解決問題是“兩碼事”。必須正視以上特點和需求,開設相應的黨史學習教育課程,提供精準宣講。
(該案例由漢壽縣委宣傳部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