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9-65-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應嵌人科學素養、藝術素養與邏輯思維等綜合要素,構建真實問題驅動的語言表達體系,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結構的綜合表現力。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跨學科融合在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的具體實施路徑與教學成效。
一、跨學科融合理論支持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強調在社會交往中實現對知識的建構,引導式教學中,通過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討論,帶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盵]根據該理論,學習不是單純記憶和模仿而是利用問題解決、探究活動和合作交流建構個體對世界的理解。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互動都促進知識的內化和重組最終形成更加豐富和深刻的認知體系。建構主義理論倡導學生主體性,認為學習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思維發展。這一理論為跨學科融合提供理論依據,強調多學科知識交融,使學生能夠在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實現知識深層次理解和能力提升。
(二)全語言教學觀
“全語言教學論指出語言的學習應該在完整的情境、真實的實踐中,通過整合的語言學習逐漸建構起來?!盵2]該觀念認為語言不只是課堂中單一技能的傳授,而是多種語言活動的綜合體驗。在這一教學觀下,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是在實際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逐步提升的。全語言教學觀關注學生在多種語言活動中的參與度,強調跨學科學習情境增強學生語言能力的互動性和實踐性。它提倡整合不同學科領域知識,使學生在多元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語言,從而實現語言能力全面發展。此教學觀為跨學科融合提供理論支持,促使學生在綜合的語言實踐中增強語文素養,提升其語言表達靈活性。
(三)STEAM教育理念
STEAM教育理念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五個領域融為一體,強調跨學科的綜合學習與創新思維的培養。[3]在語文教育中,STEAM教育理念推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強調語言學習不只是語文課本中的單一技能訓練,而是經過跨學科知識整合提升學生綜合表達和思維能力。STEAM教育理念主張采用多元化學習方式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其在實際問題情境中運用語言能力。該理念倡導將不同學科知識、技能和方法進行融合促進學生在跨學科語境中實現知識的內化與應用,推動學生語言素養和創新能力同步發展。這一理念使學生能夠在更廣泛的知識框架中理解和運用語言。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兩個實驗班級,共計60個學生,年級為小學四至六年級。每個班級30個學生,性別比例相對均衡,學生語文基礎較為均勻。實驗班級都來自同一所學校,具有相似教學環境和教育資源以確保研究數的代表性。教師團隊由6名教師組成,涵蓋語文、科學、數學和藝術四個學科,旨在推動跨學科教學的實施。每個學科教師根據各自領域的知識與教學特點,參與到跨學科的教學設計與實踐中。
(二)研究方法
1.讀寫能力測評法
讀寫能力測評法采用小學生語文讀寫能力測評量表作為核心工具,量表依據課程標準核心素養導向設計,涵蓋閱讀理解、信息提取、語言表達、結構組織、寫作構思五個測評維度。每個維度設5級評分標準,共25項二級指標,實行百分制評分體系。閱讀部分設置文本解讀、主旨判斷、語境理解、觀點識別等任務;寫作部分設置主題聚焦、結構清晰、語言準確、內容豐富、邏輯連貫等要求。量表經專家效度審查與小樣本信度驗證,具有較高的信效度水平,能有效反映學生在跨學科讀寫活動中的語文綜合能力變化。測評結果作為后續數據分析和教學成效判定依據。
2.課堂觀察法
課堂觀察法采用跨學科讀寫課堂觀察記錄表,由3名語文教研組成員與2名教研室觀察員共同執行,觀察周期為8周,共計16次課堂觀測。記錄表設置4項一級指標,涵蓋“學科內容融合程度”“語文要素滲透水平”“學生表達參與度”“語言生成表現力”。每項下設3項二級指標,總計12項,采用四級量化評分,1分為最低,4分為最高,單次觀察總分48分。觀察重點覆蓋導學設計、任務執行、語言生成、師生互動、成果展示五個教學環節。每次課堂觀察時間控制在40分鐘內,采用同步記錄與課后訪談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數據采集系統性與有效性,全面反映跨學科語文教學實踐中語言能力生成的動態過程。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依托學生跨學科讀寫作品評價標準,對學生在不同語文讀寫任務中的學習產出進行量化分析與質量判定。評價標準設5項一級指標:主題相關性、內容豐富性、語言表達力、結構完整度、跨學科整合性,每項滿分為20分,總分100分。各項下設二級指標,共15項,如文本主旨明確程度、學科信息整合深度、語體風格匹配度、圖文結構協同性、表達邏輯連貫性等。樣本選取來自60個學生共240份作品,涵蓋科學說明文與藝術鑒賞文等類型。評分團隊由2名語文教師、1名科學教師、1名數學教師及1名美術教師組成,采用雙評復核機制確保評分過程的客觀性與一致性,為語文讀寫能力在跨學科任務中的表現提供有效數據支持。
三、跨學科讀寫教學策略
(一)閱讀教學融合策略
1.科學類文本
科學類文本具有邏輯嚴密的特征,閱讀教學應立足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融合科學探究素養,提升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需在語文課程內容中引入科學閱讀策略,引導學生從科學語境中建構語言意義,實現語文能力與科學素養的協同發展。
以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5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為例,首先,教師圍繞“科學發現的源起”設置探究任務,設計多層次的問題鏈,如“文中哪些詞語體現科學觀察特點”“作者如何借助事件揭示科學探究過程”,通過重點詞句理解、內容概括梳理、結構邏輯分析等環節,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思維方式閱讀語文文本,實現語言理解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的同步提升。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基于課文中紫羅蘭與鹽酸反應的片段,查閱相關科學資料,制作酸堿指示劑原理說明卡,開展小組閱讀研討,歸納波義耳實驗的科學機制。結合圖文轉換、文本整合等訓練點,組織學生對科學描述語言進行提取、重組與表述,提升科技信息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閱讀遷移應用能力發展。最后,教師應整合文本、實驗視頻、科學圖解等多模態素材,圍繞“科學發現的過程”構建整合性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在文本、圖像、影像之間進行比較分析,構建語言與圖像的聯動理解。結合語境感知、思維拓展訓練目標,指導學生完成科學發現路徑圖或科學人物成長圖譜的多模態表達任務,實現科學內容的語言轉化與創意思維表達的有效融合。
2.數學類文本
數學類文本常蘊含時間順序、數量變化、空間關系等抽象元素,在教學中應借助數學語境強化學生數理邏輯表達、數量信息提取和敘述條理構建,推動語言能力與思維品質融合發展。
以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9課《烏鴉喝水》為例,首先,教師設置“每次放幾顆小石子、水位上升幾厘米”的情境閱讀任務,引導學生識別文本中數量一變化線索,梳理石子數量與水面變化隱含的邏輯關系。教師組織學生寫水升高日記,記錄放入石子數量與水面高度的變化,并用句式“烏鴉放了x顆石子,水面升高 x 厘米”完成描述,提升學生在語言表達中處理數學信息的能力。其次,教師結合課文圖示創設“烏鴉想喝到水,最少要放幾顆石子”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數量推理進行多輪預測,并組織學生使用完整語句表達推理過程。教師重點指導使用“如果…那么……”“我覺得…因為…”等結構性語言形式,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完成數學式思維的語言呈現,提升語義構建的邏輯嚴密性與條理性。最后,教師組織學生按“發現問題一尋找方法一嘗試操作一獲得結果”的邏輯鏈條進行文本再敘述,明確時間順序、操作環節與邏輯過渡。經過強化“先然后接著……最后…”等語序標志詞的訓練,提升學生語言組織的結構清晰度,使學生在課文復述中既掌握基本語言表達模式又形成對數學操作過程結構性語言記憶。
3.藝術類文本
藝術類文本具有審美性、情境性、象征性與形象性等語文特質,是落實審美鑒賞與文化認知雙重目標資源。在教學中應依托藝術類文本,引導學生在語言理解、文化體驗與藝術感知中實現復合式閱讀遷移,提升人文素養與綜合表達能力。
以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4課《京劇趣談》為例,首先,教師依托《京劇趣談》中“馬鞭”“亮相”等段落,組織學生識別文本中的舞臺動作描寫詞語,如高揚、低垂等,構建“文字敘述一舞臺呈現”語義對照表,引導學生理解動作性語言與視覺意象的映射關系。教師設置任務“將段落內容用舞臺指令語言改寫”,如將“主人一聲吩咐‘酒宴擺下—’”改寫為“右手持酒碗高舉,眼望觀眾,穩立臺前”,實現語言風格遷移訓練。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虛擬表演與象征道具描寫語段,結合圖文資料歸納京劇藝術表現手法關鍵詞,如虛擬性、程式化、寫意美、定型化造型。教師組織學生制作京劇表演語言詞匯卡,讓學生在“劇中人使用哪些動作表達情緒”“哪些臺詞是暗示性的”問題引導下,完成人物動作一心理活動雙向描寫任務,強化寫實與寫意表達的有機融合。最后,教師組織學生研讀“亮相”描寫段落,引導學生在語言文本基礎上觀看京劇亮相視頻,分辨人物行當的造型特征與動作風格。教師布置寫作任務“我為京劇人物設計亮相動作”,要求學生結合人物性格、服飾特點,運用“動態 + 靜態”復合語句描繪角色亮相過程,如“眼神如電,身姿挺立,一甩水袖定住舞臺中心”,提升語言表現的藝術審美層級。
(二)寫作教學融合策略
1.科學觀察日記寫作
該寫作形式以科學事實為觀察對象,引導學生在真實或想象的科學情境中完成觀察一推理一表達的語言遷移路徑,實現語文核心素養與科學核心素養的同步生成。
以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為例,首先,引導情境構建,激活科學思維與語言生成。教師設置任務“假設性科學情境構建”,引導學生圍繞“如果人類可以移居火星”“如果大腦可以直接讀取知識”等未來科技設想進行可視化描繪,組織學生使用“如果那么…就”等假設型語言結構構建故事起點形成具有科學背景支撐的虛構場景。其次,嵌人科技元素,指導術語表達與推理描寫。教師組織學生整理文本中涉及的科技名詞,如光速穿越、腦波植人、空間折疊,引導學生圍繞核心科技設定展開功能想象與因果推理,構建技術一變化一結果語言鏈條。例如學生設定“記憶芯片植入大腦”,應指導其使用存儲、提取、干擾、替換等術語,形成結構明確、表達準確的技術敘述段落。最后,融合敘述策略,推進多維度觀察型表達。教師指導學生從人物行為一生活場景一科技影響三個維度展開敘述,采用第一人稱日記體裁,強化時間推進一事件展開一情感變化的敘事邏輯。鼓勵學生在寫作中穿插數據記錄、思維圖示、未來預測等科學表達方式,使文本呈現出科學語言與文學語言并存的復合風格,如“2025年5月7日,火星基地溫度下降至 -55°C ,我啟動緊急供熱系統,記錄下第一次火星低溫應對”。
2.數學學習心得寫作
數學學習心得寫作融合數學學科思維訓練與語文表達體系,是實現問題解決能力與表達交流能力雙向建構方式。該寫作類型強調在反思性語言實踐中建構數學認知,借助語文學習路徑對數學概念、方法等進行系統性梳理與表達,提升學生語言遷移能力與抽象思維表達能力。
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習作“讀后感”為例,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數的整除特征”“分數的本質”等內容撰寫讀后心得,引導學生在語言表達中準確使用倍數關系、公因數、等值轉換等數學術語強化數學概念的語言呈現。如有學生寫:“我在學習分數約分方法時發現,分子分母都除以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會更簡潔。”教師應強化詞語使用準確性和句式完整性訓練,提升表述的邏輯性和規范性。其次,教師指導學生以解題思路為核心內容展開書寫,鼓勵學生將提出問題一分析條件一選擇方法一驗證結果的過程以敘述型語言完整表達。如有學生寫:“在解決植樹問題時,我起初用錯公式,后來利用畫圖理解間隔數與樹木總數的關系,才順利解決?!痹撚柧殢娬{語言組織中的因果關系、條件轉折與推理過程表達,強化語言與邏輯融合能力。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學習心得中記錄學習過程中的情緒變化與態度轉變,引導使用如“我感受到”“讓我明白”等表達方式書寫對困難的克服、對規律的發現和對思維的啟發。
3.戲劇作品創作寫作
戲劇作品創作寫作是以角色一對話一場景一沖突為核心要素的寫作實踐形式,融合語文寫作表達能力與表演性語境建構能力,強調學生在虛構情境中進行多角色語言創造與事件發展編排。
以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習作“我的拿手好戲”為例,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將敘事性作文內容進行劇本重構,引導其掌握戲劇寫作的四段結構,即提示語、角色臺詞、舞臺動作、場景說明。如將“我在家門口拋皮球,贏得掌聲”改寫為“【場景:家門前】我(走到皮球前,抓起來)嘿,看我這一拋!”訓練學生敘述語體向口語化臺詞與動作語言的有效轉換。其次,指導學生設置多角色互動情境,圍繞技巧展示、誤解沖突、觀眾反應等要素展開情節推進。如有學生寫的“我與同桌比賽拋皮球”,教師引導其構建爭執一嘗試一解決三段沖突,強化情節邏輯的因果性和臺詞生成的真實性,提升結構完整度與表達層次感。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區分人物語言風格,如自信型、搞笑型、嚴肅型,在劇本寫作中賦予不同角色語言色彩。如“我”臺詞設置為“看我飛天一拋,穩穩命中!”,“媽媽”角色語言為“你能不能別再拋到鄰居家?”實現人物語言的語體區分與表達張力,提升寫作個性化表達能力。
四、教學成效
(一)閱讀能力提升
依據小學生語文讀寫能力測評量表中的閱讀維度評分標準對60個實驗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前后測比對。前測平均得分為72.4分,后測平均得分為86.1分,整體提升幅度達13.7分。其中,信息提取能力從13.6分提升至17.9分,語篇理解能力由18.1分提升至22.3分,語言表達從16.5分提升至19.4分,結構邏輯表達從14.2分提升至17.3分。25人閱讀得分達到90分以上,占比 41.7% ;低于70分的學生人數由18人減少至3人,達標率提高。
(二)寫作能力發展
寫作能力測評采用學生跨學科讀寫作品評價標準,以內容豐富性、語言表達力、結構條理性、主題呈現力四項指標為核心評價維度,對60個學生共240篇寫作樣本進行量化分析。前測平均得分為72.6分,后測提升至88.4分,平均增長15.8分。其中,結構條理性由14.2分增至21.1分,語言表達力從18.5分上升至23.4分,內容豐富性由19.6分提升至22.3分。高于90分的人數由8人上升至27人,占比增長至 45% 。低于70分的學生從15人減少至2人。數據表明,跨學科融合策略有效提升了學生寫作結構構建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與主題表達力,寫作水平整體趨于高階化。
(三)學習興趣變化
依據課堂觀察量表中“學生表達參與度”“語言生成表現力”兩項指標,結合教師訪談與學生問卷反饋結果,60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出顯著提升。前期調查中“表達積極主動”得分平均為2.7分(滿分4分),后期上升至3.8分;“語言生成表現力”由2.9分提升至3.9分。52人明確表示“更愿意在語文課上表達觀點”,43人表示“喜歡跨學科寫作任務”,在學生訪談中,“期待感”“創造力”“投入度”等關鍵詞頻現,反映跨學科融合有效激活了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形成了主動表達、積極參與的語文學習氛圍。
跨學科融合促使語文讀寫教學突破學科邊界,構建語言建構、思維訓練與綜合表達互促共生的育人路徑。研究驗證融合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推動其讀寫能力、思維品質發展,具有廣闊實踐價值與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1]鄭潔玲.中職旅游課程引導式教學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研究:以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學校為例[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23:23.
[2]張藝鐘.基于學習活動觀在高中英語綜合技能課中的應用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21(A0):111.
[3]海日,高闊.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模塊化教學探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5,27(6):46-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