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9-89-06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社會領域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提出了要求,包括“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是指幼兒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情緒狀態和情感傾向。社會情緒發展在幼兒發展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會對幼兒的學習、認知和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幼兒適應日后社會環境的必經之路,可以說幼兒發展的過程就是其社會化的過程。許多研究者認為,家庭、幼兒園甚至社區都是影響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是當前針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研究多集中在幼兒園和家庭,很少有研究者關注社區這一方面。加之,在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中,家園社的協同過程仍然存在著較多問題。因此解決好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中家園社協同的各種問題成為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中的重要前提。交疊影響域理論的提出,為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本文從交疊影響域理論出發,探析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價值和路徑。
一、交疊影響域理論模型及啟示
交疊影響域理論由美國學者喬伊斯·L·愛普斯坦提出,交疊影響域理論強調學校、家庭和社區三個環境并非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交疊、相互影響。該理論認為家園社既可交疊起來對學生產生影響,又可以各自分離發揮自身教育作用來影響學生。交疊影響域理論倡導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緊密合作,加深三者交疊區域,共同促進學生發展。交疊影響域理論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幼兒的社會情緒發展,強調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對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交疊影響域理論模型
交疊影響域理論由外部模型和內部模型構成。交疊影響域理論的外部模型(見圖1)由家庭、學校和社區的交疊區域與非交疊區域共同構成。該模型主要展現了影響學生發展的三種主要環境,即家庭、學校和社區。“它以學生為中心,重在闡釋家庭、學校和社區對于學生成長的價值和關系,以及家校社對學生發展的各自影響域的內涵和獨特性。”[1]交疊區域清晰地表明家庭、學校和社區能夠對學生成長共同施加影響,而非交疊區域則說明家庭、學校和社區也能各自對學生發展產生影響。交疊影響域理論的內部模型 (見圖2)將學生視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核心,“內部模型是對外部模型的局部放大,著眼于解釋外部模型中交疊區域的各主體間關系和影響機制”[2],家園社以及家園社中的教師、家長、社區人員等都會對學生發展產生影響。可見,交疊影響域對學校、家庭和社區協同育人的關系作了澄清,要積極發揮各自教育作用,通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學生發展。

影響力A:時間/年齡/年級
圖1交疊影響域理論的外部模型
圖2交疊影響域理論的內部模型

交疊影響域理論的主要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第一,統一的教育經驗、教育價值觀和教育實踐是家園社交疊的基礎。[3]第二,家庭、學校和社區要形成合作伙伴關系。第三,合作伙伴項目是推動家園社合作的核心要素[4],可以將家庭、學校和社區任何一方作為合作項目的側重點。第四,以關懷為理論核心導向,整個家校社合作過程倡導以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來促進學生的發展。[5]
(二)交疊影響域理論的啟示
為了更加清楚地呈現交疊影響域理論的模型,在結合和尊重愛普斯坦對模型闡釋的基礎上,研究者繪制出了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家園社協同模型(見圖3)的全部結構,試圖打破家園社分離狀態,加深家園社交疊區域,從而構成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完整體系。這一模型包括育人主體、育人觀念和育人環境三個基本要素。具體來看,幼兒位于該模型的中心,在家園社協同育人中占據核心地位,是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育人主體包括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以及個人層面的家長、教師和社區教育者。育人觀念要保持家園社的一致性,協同起來對幼兒施加社會情緒教育。家園社協同育人環境始終處于關懷型環境,增強幼兒情感體驗。
圖3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家園社協同模型

幼兒園是專業的教育機構,是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主要場所,是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橋梁(影響力C)。家庭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對幼兒社會情緒影響最大(影響力B)。社區是幼兒生活的社會環境,是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補充和延伸(影響力D)。交疊區域代表家園社相互協作實施的教育活動,交疊區域的大小會隨著時間、幼兒年齡、年級的變化而變化(影響力A)。綜上所述,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是通過家園社相互協作的邏輯思維,在活動項目中使家園社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觀念由差異走向統一,并將關愛、關懷貫穿于整個幼兒社會情緒發展過程,以期推動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新格局的形成。
二、交疊影響域理論下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價值
在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幼兒園教育是主導,社區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有力補充,三者相輔相成,都是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有力支撐。家園社協同育人可以解決幼兒情緒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提高幼兒情緒智力
情緒智力主要反映一個人感受、理解、運用、表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緒情感的能力[,幼兒擁有良好的情緒智力能提升其社會化水平和交往能力。在幼兒園這一場域中,幼兒面對的人員是教師和同伴,接觸人員與所處環境的單一,導致幼兒社會情緒的感受與體驗是有局限性的,難以達到幼兒園設置的社會情緒發展目標。家園社協同能打破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場地限制,增加幼兒與其他人的接觸機會,在與不同人員接觸的過程中幼兒獲得更豐富的社會情緒體驗。幼兒園的情緒類繪本閱讀活動可以幫助幼兒識別快樂、傷心、憤怒等情緒特征,培養情緒感知能力。同時還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置身于社會情境中,練習如何表達情緒、化解矛盾,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在家庭中父母為幼兒樹立良好榜樣,面對負能量時采取合理的方式釋放情緒,幼兒模仿學習父母的解決方式,從而提升幼兒社會情緒調節能力。社區能夠拓展幼兒情緒智力發展的空間,社區舉辦的文化活動、志愿者服務等,讓幼兒接觸到多元的人和事物,增加幼兒的情緒體驗,提升幼兒人際交往與合作溝通能力。因此在交疊影響域理論的指導下,家園社圍繞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相互協作、相互支持,為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使其能夠在多元環境中增長經驗認知,更好地促進幼兒情緒智力的發展。
(二)提高家園社社會情緒教育能力
有研究指出,學校、家庭和社區間的伙伴關系越密切,跨界行動越頻繁,越能改進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家庭教育水平。[7]當家園社圍繞幼兒社會情緒發展協同時,這種緊密的聯動能夠顯著提升家庭、幼兒園和社區對幼兒的社會情緒教育能力。幼兒園作為專業的教育機構,在協同過程中始終發揮引領作用,將三者緊密聯系,引導三者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方向。同時,在家庭和社區的幫助下,教師能清楚地了解幼兒在其他場域中出現的社會情緒問題,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社會情緒發展課程與活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園聯合家庭和社區資源組織社會情緒實踐活動,使課程形式更加豐富多元,切實增強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定期開展家長培訓講座,向家長傳授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階段特點、常見問題、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例如講解幼兒在3一4歲時容易產生分離焦慮,家長應如何安撫等知識,促使家長在協同過程中逐漸積累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知識和經驗,即使在家庭中遇到幼兒情緒爆發的問題,家長也能應對自如。在幼兒園積極與家庭和社區取得聯系,致力于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過程中,社區意識到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性,配合幼兒園教育計劃,成為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有力補充,從而使其對幼兒的社會情緒觀察與反饋能力大幅進階。家園社協同共育打破教育壁壘,三方緊密攜手,各揚所長、各補所短,在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同時也提升自身社會情緒教育能力。
(三)構建多元融合的社會情緒教育生態
環境是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因素,家園社都是幼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園社協同構建的幼兒社會情緒教育生態是其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環境和支撐體系。家庭成員之間、家園社之間共同學習、共同努力,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為增進幼兒情緒能力發展奠定基礎。[8]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是以幼兒與家庭、幼兒園、社區之間和諧的關系為目標,以活動、課程的實踐為載體,將科學的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理念貫穿于家園社協同育人的過程之中,依托三方合力建立起幼兒與家庭、幼兒園及社區的緊密聯系,發揮家園社在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引發家庭、幼兒園與社區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認知共鳴,加深三方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理解,使其產生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建構多元融合的社會情緒教育生態。家園社在協同中確定一致的幼兒社會情緒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形成幼兒社會情緒教育的一致性。同時,幼兒園深度整合家園社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此外,營造全員參與的幼兒社會情緒教育氛圍,讓幼兒在家園社中享受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情緒教育。三方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涵蓋家庭情感、幼兒園專業教育、社區資源的全方位社會情緒教育生態。
三、交疊影響域理論下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困境
交疊影響域理論旨在構建完善的教育生態和增進家庭與社區的教育參與度,讓家庭和社區發揮各自教育優勢。從家園社合作到家園社協同的提出,家園社相互影響幼兒發展程度在持續加深,但是在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方面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困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協同中育人主體與幼兒的情感疏離
在幼兒社會情緒發展過程中,物質環境是必要條件和基礎,精神環境是影響和制約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活動進程及質量更為重要的因素,良好的精神環境是推動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有效動力,在精神環境的建立中,情感關懷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同時,交疊影響域理論倡導建立關懷型協同育人環境,關懷在精神環境的建立中是不可或缺的,關懷要貫穿在整個育人過程中。
家園社協同中育人主體與幼兒情感疏離的困境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在家庭層面,家長對幼兒出現的情緒問題,更多采用命令、批評、謾罵的方式教育幼兒,忽略幼兒的需求和情緒感受。在幼兒園層面,幼兒園教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關注幼兒的情緒,但是由于班級幼兒數量較多,教師難以做到對每個幼兒的情緒變化都給予細致入微的關懷。而且,幼兒園的教育任務繁重時,教師會不自覺地將重點放在相應的知識技能傳授上,而忽視幼兒的社會情緒發展。在社區層面,社區在這方面的表現更為欠缺,社區人員幾乎與幼兒零交流,缺乏專業的幼兒社會情緒支持服務和活動,沒有積極主動地為幼兒創造情感交流的空間和機會。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過程中,本應拉近與幼兒的情感距離,成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關懷者。然而,家園社育人主體在實踐中與幼兒情感疏離,缺乏以關懷、關愛的態度對待幼兒,阻礙了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方面的成效。
(二)協同中育人主體的缺位
交疊影響域理論認為,家園社三方相互交疊共同影響幼兒能更好地達成教育目標。但是在實際的活動中,家庭、幼兒園和社區一直未解決好主體分工不清和角色缺位等問題。在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育人主體缺位的問題。
在幼兒園層面,幼兒園主要通過集體教學活動、繪本閱讀、游戲等多種方式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讓幼兒掌握識別自身與他人情緒的技巧,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并在集體活動與同伴交往中增強同理心、合作意識以及控制情緒的能力,為其社會情緒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幼兒園發揮了在幼兒社會情緒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但是在家庭層面,從家庭缺失論視角看,家長習慣于將自己的教育責任直接轉交給幼兒園教師,認為教育是教師的事情。[9]幼兒表現出消極情緒后,一些父母大多數時候會任由幼兒表達情緒而不予干涉或作出反應,也不認為自己對幼兒的情緒發展可以產生任何作用,主張順其自然是處理幼兒情緒問題的最佳方式。[10]家庭將幼兒社會情緒教育職責讓位給幼兒園,不發揮家庭應有的教育功能。在社區層面,雖然許多研究者都提出要借助社區力量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但是實際上社區并未開展實踐活動,社區在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這一領域處于萌芽階段,未發揮教育功能。總之,幼兒園是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主要主體,雖然幼兒園發揮了應有的教育職責,但是也無法代替家庭、社區的育人影響。幼兒園單方面發揮作用,家庭未認識到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性,社區未采取有效行動,家庭和社區的缺位阻礙了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進程。
(三)協同中價值導向的分野
價值導向是引導行為、決策、觀念等諸多方面的價值觀念體系,是人們認為最重要、最值得追求的方向。家園社一致的價值導向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為幼兒構建全方位、協調統一且穩固有力的社會情緒發展支撐體系,有效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的發展,但是在實踐中家園社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觀念大相徑庭。
在家庭方面,調查顯示,“家長對幼兒個體發展的期望依次為智力( 52.9% 、身體( 44.1% 、知識(23.5%) 、心理( 17.6% 、合群( 5.9% )”[]。家長更關注幼兒智力、身體和知識方面的能力,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方面的關注較少。家長對幼兒心理發展有一定的重視,但是在幼兒社會情緒方面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在幼兒園方面,幼兒園認為幼兒社會情緒發展至關重要,是幼兒全面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學、游戲活動等環節中積極引導和培養幼兒良好社會情緒。在社區方面,目前社區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觀念較為淡薄,尚未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更未認識自身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價值。社區在協同中側重于活動組織形式和完成任務,忽視幼兒的情緒體驗和情感需求。家庭、幼兒園和社區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價值導向不同,導致協同過程中難以形成統一的育人共識,加劇家園社協同難度,使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教育活動缺乏一致性、連貫性和系統性,將會阻礙幼兒社會情緒全面且健康的發展。
四、交疊影響域理論下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路徑
家園社協同育人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盡管近年來家園社協同意識在不斷增強且嘗試開展多種活動,但是在協同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何有效地實現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仍有待探索。借鑒交疊影響域理論,要讓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同參與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活動,使其充分發揮各自教育作用,并加深三者交疊區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營造關懷環境,給予幼兒情感支持
交疊影響域理論建立了一個假設,如果學生感到有人關懷他們,他們就會盡全力去學習。關懷是交疊影響域理論的核心概念,強調家園社協同過程中與幼兒的情感聯結,還要貫穿協同全過程,為幼兒營造關懷環境,滿足幼兒情緒上的需要。
交疊影響域理論模型的核心是幼兒,家園社協同始終要圍繞幼兒的需求和現狀開展活動,并給予幼兒關懷和情感支持。具體而言,有四個方面:一是教師要理解和信賴幼兒。在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后,“幼兒往往會因為教師的理解和信賴,在情緒上變得更有自制力,在行為表現上也變得更為大方得體,常能自覺減弱或消除可能要發泄的消極情緒”[12]。二是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避免為幼兒做出負面示范,共同為幼兒營造有愛、關懷的家庭氛圍。三是社區工作人員在配合幼兒園開展活動時,不能只是完成任務,要關注幼兒的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安撫與引導。四是倡導關懷意味著給予幼兒情緒支持。交疊影響域理論提到要建立學校般的家庭和家庭般的學校。在學校般的家庭中,家長將幼兒視為學生,給予幼兒情感支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支持配合教師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工作。在家庭般的幼兒園中,教師要發展情感關懷,對幼兒關懷仁愛,像父母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為幼兒的進步感到高興。此外,社區要給予幼兒關愛,關注幼兒情緒需要,及時給予幼兒情緒幫助。關懷的環境既能為幼兒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又能滿足幼兒真實需要,真正讓幼兒感受到來自家庭、幼兒園和社區的期待和鼓勵。
(二)發揮三方力量,構建家園社育人共同體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明確了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在協同育人中的各自職責定位,強調三方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重要性。不僅是在中小學需要三方協同育人,幼兒園也同樣需要。交疊影響域理論模型展示了家園社對幼兒發展的不同影響,三者明確自身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角色和責任十分重要,應發揮各自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構建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共同體。
一是明確家園社對促進幼兒情緒發展的教育職責。家園社在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過程中,三方明確自身教育職責是關鍵。家園社分工與合作,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在幼兒園方面,幼兒園設計的幼兒社會情緒發展課程不僅要依據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水平,內容上做到循序漸進,而且要有家庭和社區的參與。讓家庭和社區充分參與課程設置的活動,發揮各自的教育職責。在家庭方面,家長主動協同幼兒園進行社會情緒教育,保持與教師的密切溝通,及時調整家庭對幼兒社會情緒的教育策略,確保家園教育無縫對接,形成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強大合力。在社區方面,社區設立小型的幼兒社會情緒教育資源中心,收集和整理有關幼兒社會情緒教育的書籍、繪本、玩具、教學視頻等資源,供家長、教師和幼兒借閱和使用。二是建立家園社合作伙伴關系。愛普斯坦認為合作伙伴關系能密切父母與幼兒園及社區中其他人的關系。在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過程中,由幼兒園主導建立家園社合作小組,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和社區代表共同組成合作小組。合作小組是幼兒園、家庭和社區教育人員溝通的橋梁,以合作小組為基礎,家園社各司其職,構建家園社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共同體,小組成員根據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需求,聯合三方資源和力量,支持幼兒園的社會情緒教育工作。
(三)統合價值導向,發揮整體育人功能
交疊影響域理論認為,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形成一致的教育觀念有助于教育整體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三者必須協同起來對兒童施加教育影響,三方統一思想,形成一致的經驗、價值觀和實踐,對兒童的發展尤為重要。在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中,家園社要統合三方育人共識,優化教育策略,為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具體而言,家園社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家園社要認識協同育人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中不能缺少任何一方,只有三者緊密結合,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效果。雖然幼兒園是幼兒教育的主力軍,但是無法代替家庭和社區完成教育活動。幼兒園是幼兒教育的專業場域,應幫助家庭和社區提高對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認識,明確自身在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家園社共同構建統一的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目標。目標指引教育活動的方向,是家園社協同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關鍵。家園社協同需要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有共同的認識,制定一致的教育目標。依據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確定每個階段幼兒在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情緒調節等方面應達成的具體目標。三是幼兒園要加強對家庭和社區的指導。幼兒社會情緒教育僅依靠幼兒園方面完成是難以達成教育目標的,需要家庭和社區的共同幫助,尤其是家庭方面,需要父母掌握與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應對幼兒的社會情緒問題。幼兒園要加強對家庭和社區方面的指導,讓家長和社區教育人員深人理解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特點、規律以及應對策略,以形成家園社在促進幼兒社會情緒發展過程中方法、策略、思想等方面的共識,發揮整體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程豪,李家成.家校社協同推進勞動教育:交疊影響域的立場[J].中國電化教育,2021(10):36.
[2]張虹霞.家校社協同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路徑研究:基于交疊影響域理論[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7):37.
[3]曹筱一,交疊影響域理論視角下家長參與幼兒發展評價的策略[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2,38(6):52-57.
[4]張志欣,張建波.美國家校社合作的交疊影響域理論及啟示[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21,39(2):130-134.
[5]唐漢衛,交疊影響閾理論對我國中小學協同育人的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4(4):102-110.
[6]舒仙桃.重視在游戲活動中發展幼兒情緒智力[J],學前教育研究,1999(6):26-27.
[7]張俊,吳重涵,王梅霧,等,面向實踐的家校合作指導理論:交疊影響域理論綜述[J].教育學術月刊,2019(5):3-12.
[8]許亞靜,母親養育倦怠與幼兒情緒能力的關系:基于感知協同支持和正念養育的作用[J],學前教育研究,2023(9):22-35.
[9]但菲,黃昕,家庭教育中“教育外包”的表現、影響及其規避[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34(7):1-4.
[10]梁宗保,張光珍,陳會昌,等,父母元情緒理念、情緒表達與兒童社會能力的關系[J],心理學報,2012,44(2):199-210.
[11]張紅霞.小班幼兒家長教育觀念現狀及其提升[J].學前教育研究,2018(3):70.
[12]舒仙桃.幫助幼兒學習情緒控制[J].學前教育研究,20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