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鋒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與靈魂便是忠誠,即忠于黨、忠于社會主義祖國、忠于人民。這一精神特質貫穿雷鋒的思想與行動,在時代的脈絡里鐫刻下深刻印記。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審視,雷鋒忠誠精神的確立有著雙重理論基石。一方面,源自《共產黨宣言》所奠定的集體主義原則。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偉大實踐,正是這種關系最生動、最具體的呈現。另一方面,扎根于列寧關于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建黨學說,以及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著重強調的“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些理論源泉,共同滋養了雷鋒忠誠觀的形成。
從行為映射層面剖析,雷鋒構建起一個“學習-內化一踐行”的完整閉環體系。他系統、深入地研讀《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達17遍之多,撰寫筆記5萬余字。如此深度的理論武裝,讓他在部隊政治考核中始終保持滿分的優異紀錄。在集體觀念上,他的每一次行為抉擇,都嚴格遵循“國家-集體-個人”的價值序列,無疑是對集體主義忠誠堅守的有力印證。在對待人民的態度上,累計參與義務勞動380余天、幫扶群眾200余人次,生動詮釋了他“把人民當親人”,構建起與人民緊密相連的情感共同體。
從價值輻射的廣度與深度來看,忠誠對雷鋒精神其他維度產生結構化的牽引。在助人為樂方面,是他忠誠于人民立場的價值外在體現;在敬業精神層面,他歷經8次崗位調動,卻創造出18項工作紀錄,折射出他對革命分工的忠誠恪守。忠誠使無私奉獻升華為獻身偉大事業的追求,形成“忠誠為軸、諸德輻”的同心圓結構。
而文獻雙重證據鏈,進一步鎖定忠誠的核心地位。對121篇雷鋒日記詞頻統計,“忠誠”及其同義詞出現73次,形成“忠誠簇”語義網絡。梳理1963年至今中央相關題詞和27份學雷鋒專項文件,“忠誠”出現頻次指數級增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其中,“信念的能量”精準地指向了忠誠的本質。
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新時代,雷鋒忠誠精神彰顯出不可忽視的三重戰略價值:它構建了政治認同的“精神坐標系”,通過不斷強化人們的政治認同,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地培養具有堅定政治品格的優秀人才;成為抵御經濟霸凌的“價值盾牌”,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科技報國”的忠誠觀;筑牢了意識形態的“思想防線”。可以說,雷鋒的忠誠精神已然成為新時代精神的壓艙石,為時代的發展提供著穩定而強大的精神支撐。 ①
(執筆:翟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