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鋒》雜志榮譽總編輯:
紀念王杰同志犧牲60周年研討會的召開,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王杰“一心為革命”“兩不怕”“三不伸手”精神的理解。
我曾去過王杰部隊,前段時間又參觀了王杰紀念館,感受到王杰部隊廣大官兵和王杰家鄉干部群眾正用王杰精神干事創業,建設發展面貌一新。正是這樣一種內生動力和深厚感情,形成了對王杰的英雄崇拜和代代傳承,也才有了這個研討會的召開。試想,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座談會,沒有新聞媒體的廣泛傳播,還有多少人知道王杰?我們要像王杰那樣學雷鋒,像學雷鋒那樣學王杰,把學雷鋒和學王杰學英模結合起來,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涌現出更多的雷鋒、王杰式的先進人物,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山東省烈士事跡編纂和宣傳教育中心主任陳軍偉:
60年前的今天,王杰用生命譜寫了壯麗的英雄贊歌,激勵著一代代人不怕困難、奮勇向前。今天召開的研討會,是對王杰的深切紀念和緬懷。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方式,寫好王杰事跡,致敬永恒豐碑;講好王杰故事,凝聚奮進力量;賽續王杰精神,綻放時代光芒

濟寧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朱啟博:

我們濟寧市作為王杰的家鄉,始終把傳承弘揚王杰精神作為重大政治責任,通過舉辦座談會,拍攝紀錄片、編排情景劇、出版系列圖書、開展征文比賽等形式,大力傳承弘揚王杰精神;通過建設王杰廣場、王杰公園,命名王
杰小學、王杰派出所、王杰交通崗等,讓英雄名字成為城市紅色地標;通過常態化組織干部到王杰雕塑前宣誓、開展“王杰式”先進典型選樹,各中小學廣泛開展讀王杰日記、講王杰故事、唱王杰歌曲等活動,讓王杰精神入心入行。
在研討會集體訪談中,王啟發(左二)、張寶軍(右二)、王寶民(右一)、劉真驗(左一)依次發言

全國優秀退役軍人、全國雙擁模范王啟發:
雷鋒與王杰,一直是我崇拜、敬仰、學習的英雄。作為一名老兵,我也是在學英雄中成長起來的,特別是在創業的過程中更加感到雷鋒精神、王杰精神的可貴。2013年以來,我慰問部隊和作報告幾乎走遍全軍英模連隊,特別是雷鋒、王杰生前部隊我各走訪慰問了5次,還建起4萬多平方米的“向英雄致敬館”。王杰精神、雷鋒精神永遠是我干事創業做人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
王杰生前部隊副政委張寶軍:
這些年我們始終牢記習主席殷切囑托,探索實踐全方位、立體式傳承弘揚王杰精神路徑,做到深耕傳統學,強化官兵當王杰傳人的情感認同;立起標準學,讓官兵在讀王杰日記、學王杰故事、話王杰精神中,立起新時代王杰傳人的好樣子;聯建共育學,讓官兵沉浸式體悟王杰精神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自覺把王杰老班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轉化為練兵備戰的強大動力。
王杰家鄉、金鄉縣代表王寶民:
王杰是家鄉人民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幟,他對家鄉人民的影響深入骨髓、浸潤日常,已成為做人做事的價值標尺、代代相傳的教育基因、家鄉發展的精神動力,始終激勵著家鄉人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奮進。
青年大學生代表、北大學生劉真驗:
王杰是學雷鋒的杰出代表,王杰精神是雷鋒精神的傳承與豐富。作為青年大學生的我們,應從王杰精神中汲取養分,堅定理想信念,自覺弘揚王杰“兩不怕”精神,在學習和工作上不怕苦,苦心鉆研、苦練本領;當祖國和人民需要時不怕死,舍生報國、舍己為人。以王杰精神為代表的一切優秀精神,都不是高懸圣壇的符號,而是穿越時空的明鏡,映著你我,永不過時。
(責任編輯:陳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