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企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業財融合理念應運而生,以財務視角洞察業務實質,借助業務邏輯引導財務管理,有利于創新財務管理模式,促進精細化財務管理的實施。本文結合我國國企的實際發展,結合業財融合,對于常見的財務管理問題,制定科學的國企精細化財務管理策略,以期加快國企的轉型與升級。
信息化時代,豐富多樣的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加快了業財融合的腳步。平臺聯動、數據聯動成為財務管理轉型的一大趨勢。在業財融合下,財務邏輯創新性嵌入業務流程,便于打造集預算管控、績效評價、資源配置和風險防控于一體的精細化財務管理體系。國企作為我國企業中的代表,資源配置環節復雜,自身的體量也較為龐大,加快業財融合的實施,是企業治理現代化中的核心舉措。發揮業財融合的作用,重塑國企的財務管理邏輯,對于國企的后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業財融合對國企精細化財務管理的意義
(一)提升國企風險防范能力
結合國企財務管理來看,“事后算賬、響應滯后”的問題較為常見,財務人員根據業務結果開展事后審核,風險預警滯后,無法識別前端運營中潛藏的重天風險。業財融合將財務邏輯嵌入業務流程,促進了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聯動,從源頭上提升對經營風險的識別能力。與此同時,業財融合強化了預算的執行穿透力,嵌入業務流程強化全過程預算控制,專業的財務管理系統可完成預算執行偏差的自動識別與動態反饋,引導業務與財務協同制定調整策略,“財務遷移”機制大幅提升了企業風險防控的前瞻性。業財融合還可支撐企業打造統一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便于多維度風險的整合和量化管理,識別高風險業務鏈條和控制節點。
(二)提高精細化財務管理水平
在以往的財務管理中,財務部門的核心職能在于核算和合規,難以對業務決策提供實質性支持。業財融合模式的應用,財務職能從事后核算延伸至業務鏈前端,使得財務人員深度參與戰略制定、預算編制、項目管理等環節,財務價值由“成本中心”轉變為“價值中心”。業財融合借助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集成,支持企業在生產、采購、物流等多個環節的成本細化歸集與分析,幫助企業精準掌握成本結構,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除此以外,業財融合可整合不同系統的數據,納入統一平臺,完成預算與核算科目的雙向映射,動態提取和跟蹤績效指標,系統可自動生成基于責任中心的預算執行報表、利潤分析報表,便于企業開展績效評價。
(三)加快國企信息一體化建設
業財融合的技術基礎是信息系統的集成與數據標準化,在國企信息系統建設中,“煙肉式”問題頻繁出現,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各自搭建系統,數據不同,口徑不一,影響決策效率和數據質量。在統一的業財融合平臺下,企業可完成項目進度、資金使用、合同執行等信息的自動采集與傳遞,減少人工錄入和重復核對的工作量,也可為企業大數據分析、AI(人工智能)輔助決策提供基礎支撐。業財融合下,流程再造與系統融合工作有序展開,預算、采購、倉儲、生產等系統一體化運行,運行效率得到顯著提升。除此以外,在融合平臺支撐下,企業可構建以財務數據為核心、業務數據為支撐的智能分析體系,完成財務預測、業務建模等多元分析,可為管理層提供高質量、可視化的決策支持,創建“業務看得清、財務看得懂、經營管得住”的數字化治理格局。
二、國企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體系亟待改進
一些國企雖在形式上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內控制度形同虛設,流于形式,“紙上談兵”現象嚴重,管理制度未能與實際業務融合,流于表面。部分單位內部控制手冊長期未更新,難以全面反映企業業務發展的風險因素。權責邊界不清,崗位設置不合理,在許多國企中,內部權力配置過于集中或分散,一些核心財務事項,譬如項目投資審批、資金調配等,大多由單一崗位或部門主導,缺乏交叉審核機制,容易滋生道德風險與舞弊問題。內部執行缺乏監督與反饋,國企在內控機制執行中缺乏監督渠道和反饋機制,造成監督責任落實受阻,審計、監察、紀檢等監督力量分散。
(二)財務管理制度亟須完善
在許多國企中,財務管理制度較為分散,一些管理方法與操作細則之間存在矛盾,是造成財務管理混亂的主要原因。不同部門和子公司采用各自設計的報銷制度和審批流程,內部管控標準有所不同,影響最終的管控效率。財務制度未能得到更新,彈性設計和前瞻性設計較少,沿用以往的陳日制度,無法滿足當前業務的全新訴求。在預算執行、投資管理等工作中,缺少體現信息化、戰略協同等現代財務理念的制度和規范。除此以外,財務授權和審批機制并不完善,國企易陷入“放而不管”或“管而不放”的財務授權困境,易引發違規操作。
(三)財務管理流程有待優化
許多國企財務管理部門的職能定位模糊,業務流程和財務流程缺乏高效銜接,部門壁壘明顯。業務人員對財務流程未能形成正確的理解,預算執行、合同管理等流程中常出現信息滯后的現象,預算執行無法動態跟蹤,調整機制也存在諸多問題,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預算執行偏離嚴重,不利于后期的資源配置和戰略落地。報銷與資金管理流程煩瑣低效,報銷流程普遍以紙質化為主,審批鏈條長,重復錄入多。在資金支付流程中,權限分散、重復審核問題較為常見,影響企業對外信譽和業務運作效率。除此以外,成本核算機制并不合理,缺乏多維度分析,在工程類國企中,項目成本核算未細分至分包、人工等要素,難以為后續項目提供客觀的數據。
(四)財務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
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加快了國企財務信息化建設步伐,但在一些國企中,信息化建設缺乏完善的頂層設計,財務、采購、人事等部門各自為政,缺少統一的數據標準和共享平臺。信息系統功能老化、集成度低,許多國企的財務系統建設時間較早,缺乏成本分析、風險預警等高級功能,財務系統與ERP(企業資源計劃)、OA(辦公自動化)、業務管理平臺之間接口不暢,數據傳輸大多采用手動導出導入的模式,增加了錯誤率和工作強度,在無形中降低了系統協同效率。除此以外,信息系統數據來源不一,邏輯標準也存在較大差異,造成數據質量較差,財務系統中同一客戶信息因部門不同出現多條記錄,數據分析結果失真,難以支撐高質量財務分析與管理決策,影響集團的報表合并與戰略預測。
三、業財融合推進國企精細化財務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國企內部控制體系
國企應從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結合未來的發展規劃,建立與企業發展戰略相匹配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保證各項業務活動在制度框架下有序開展。一是引人先進的管理理念,譬如全面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集成框架,進一步提升內控制度的科學性和適用性。二是明確管理人員的權責邊界,避免權責不清造成的管理真空和職責重疊。可借助崗位職責說明書和權限分配矩陣,使得各類業務都有著明確的責任人和審批流程,天幅提升管理效率和風險防控能力。三是加大內部執行監管力度,不斷完善內部審計和監督機制,按照合理的周期對各項業務活動展開檢查和評估,發現和糾正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四是面向不同的業務管理場景,應用信息化手段,譬如審計管理系統和風險預警系統,提高監督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除此以外,完善風險導向控制體系,打造以風險識別、評估、應對和監控為核心的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真正融入企業的戰略規劃和日常管理。發揮風險管理委員會和風險數據庫的作用,提高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
(二)完善精細化財務管理制度
財務管理制度的設計和建設應符合財務精細化管理的新要求,一是加強統一性制度體系建設,涵蓋預算管理、成本控制、資金管理等多項內容,使得各項財務活動有章可循,并建立完善的制度發布和更新機制,保證制度的時效性和適應性。二是融入現代財務管理理念,利用價值管理、戰略財務管理等新型財務管理理念,進一步提高財務管理的戰略性和前瞻性。三是按照合理的周期開展財務人員培訓和知識更新,使得財務團隊具備現代財務管理知識和技能。四是完善財務授權和審批機制,打造科學的財務授權體系,明確各級管理層的審批權限,避免權力過于集中和分散。除此以外,利用專業的電子審批系統,搭建標準化、信息化的審批流程,有利于提高審批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加大督導機制的建設力度,健全報銷等管理流程的制度,提供標準化的管理制度,可減少賬實不符、虛開發票等問題,保障企業財務透明度,也可為后期的財務管理工作營造良好的環境,是精細化財務管理中的核心任務。
(三)優化國企財務管理流程
結合國企的財務管理來看,滯后、固定的財務管理流程是阻礙財務管理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在精細化財務管理中,加快業財部門的協同和配合,有利于創建全新的財務流程,促進信息共享和傳遞。一是加大業財融合平臺的建設力度,面向不同的業務流程,采集和整合海量的數據和信息,不斷優化企業的財務管理決策。二是完善全過程控制機制,囊括預算編制、預算執行、績效管理等多個環節,強化全過程監控與管理。三是精簡報銷和資金管理流程,把握財務管理的薄弱環節和核心要點,減少不必要的審批和管理環節,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在報銷處理中,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創建智能化的報銷機制,輔之以資金集中管理機制,可大幅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四是完善成本核算機制,契合國企自身的業務特點,構建科學的成本核算體系,準確反映各項業務活動的成本情況,采用作業成本法、標準成本法等多種核算技術,可優化企業后期的管理和決策。
(四)加大財務信息化建設力度
財務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國企應統籌規劃,整合各類資源,聚焦于生產管理、采購管理等重要環節,制訂差異性的建設和管理方案,核心在于同財務管理模塊的集成化設計。一是平臺的建設工作,在建設工作中保證系統的兼容性和可拓展性,加快不同系統的對接,優化系統集成化設計,進一步打通信息流和業務流,利用中間件和數據接口技術,創新系統的數據共享和集成模式。二是優化數據質量管理制度,面向不同的管理場景,應用數據清洗和校驗工具,切實保障數據質量,可為后期的企業決策提供客觀的依據。三是主動擁抱天數據技術,高效聚合和剖析海量數據,結合企業自身的業務特點,搭建完整的數據倉庫,利用聚類、關聯及分類等數據挖掘算法,深入分析歷史銷售情況,預判市場的未來走向和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四是加天人才培養力度,促進內部培訓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模式,不斷拓展人才引進渠道,充實業財管理團隊。對于具備業務和財務復合能力的人才,采取適當的薪酬傾斜策略,幫助人才明確自身的價值,并設立相應的業財融合崗位,提供豐富的人才普升機制,調動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加快精細化財務管理的實施和落地。
四、結語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國企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構成,關乎企業的長遠發展,業財融合理念的廣泛傳播為財務精細化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國企應緊跟行業和時代的發展腳步,聚焦行業發展的前沿,加大對精細化財務管理的關注,借助健全國企內部控制體系、完善精細化財務管理制度、優化國企財務管理流程等多項措施與策略,促進業務與財務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國企的財務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夯實融合基礎、突破融合瓶頸,在融合中創新,助力國企的可持續發展。圖
作者單位:中國星網網絡應用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