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課上,如果能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在互動環節的心理感受,便能在團體中形成積極的動力,促進學生間心靈的進一步碰撞,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分享”是心理課的靈魂。要讓“分享”環節真正作用起來,需要從課程設計、課堂提問、課堂氛圍及師生互動等多個方面著手。
一、課程的設計安排
一些心理課堂常由于環節設計不當,導致分享時間不夠,分享內容不夠深入。原因往往可能是:第一,教師在觀念上重活動、輕分享。有些教師用心設計活動,但不重視分享環節出現的問題,在時間沖突時,往往首先犧牲分享環節。第二,設計的教學環節過多,每個活動都有開展,但不深入,分享只是象征性地讓學生談一些感受。第三,活動內容設置不合理,如原本適合單獨完成的任務交由小組討論。針對以上原因,教師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調整。
(一)重視分享環節
心理課不是簡單的“活動”課,分享是活動的升華,是活動的意義,因此在課程設計時必須充分安排分享環節,引導學生重視分享并積極參與。
(二)嘗試多種多樣的分享形式
教師可嘗試多樣的分享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小組競賽法、趣味游戲法等。如在低年級情緒心理課“情緒小怪獸”中,用“擊鼓傳花”方式讓學生分享自己快樂的事,增加分享的樂趣。不過,教師注意要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分享的內容上,而非游戲上。
(三)重視討論環節
討論環節是有效分享的重要步驟。若學生能在討論中圍繞主題進行深度的思維碰撞,在分享環節就能有話可說。教師要注意:第一,結合討論主題,根據學生的性別、能力等因素合理分組。如在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課上,小組成員要有男有女,從而從不同的角度實現思維的碰撞。第二,設置的問題要準確,能夠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討論的問題要與分享的問題一致。如在一節講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課上,教師請學生討論案例中的同學是否應該交往,但在討論結束以后,教師卻提問學生分析異性相吸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在討論中并未有過此話題的思考,導致出現十幾秒的沉默。
二、分享問題的設計和表述
在分享環節提出的問題能啟發學生主動思考、自我探索,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提問方式
心理課上的提問一般都是尊重學生的意愿,由學生主動回答。在設計問題時,要避免直指學生隱私,最好采用開放性提問,層層遞進,讓學生有所回答又不用過于顧慮。適當時可以采用間接表露的方式進行分享,即將自己的經歷用他人的身份表達出來。這樣既滿足了學生自我暴露的需要,又同時讓學生的分享無所顧忌,從而使分享環節更加真實有效。
(二)關注學生的分享
教師可以適當鼓勵一些不舉手的學生,當他們鼓起勇氣進行表達時,要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也是團體的一分子,也是在參與著整個課堂,自己的表達是被允許和接納的。
三、課堂規則及課堂氛圍的建立
建立安全開放的氛圍是課堂互動能順利開展的基礎。只有在這種氛圍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能形成積極的團體動力,學生才會有主動分享的勇氣與意愿。確立分享規則是營造和諧氛圍的重要前提,教師需向學生介紹分享的定義和規則:首先,分享的內容是內心的真實感受,沒有對錯之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分享,心理課允許不同的聲音,用尊重與接納的態度對待每個分享者;其次,真誠的分享是需要勇氣的,也說明了分享者對團體成員的信任,我們應當抱有欣賞和鼓勵的態度給予其支持;再次,注意保密原則,在分享時可能會涉及分享者或他人的個人隱私,若在課后或校外談及會對其造成不好的影響,甚至帶來二次傷害,因此課堂成員應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對于分享的話題僅停留在課堂,營造安全的心理課堂;最后,傾聽與分享同樣重要,認真傾聽既是鼓勵分享者繼續分享的一種重要非言語行為,同時也是獲取信息,激發自身思維的重要途徑。如此下來,學生能感到團體的安全與溫暖,才會更加敞開心扉,積極分享。
四、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一)教師對學生分享的反饋與引導
教師對學生分享的反饋與引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學生思考。因此,教師既需要捕捉學生的真實想法,并概括出來,又需要在接納的前提下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
(二)將咨詢技術融于課堂
適時融入心理咨詢技巧,是促進能量流動的策略。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梳理課堂、澄清問題、啟迪思考,避免分享陷入盲目、混亂、無指向性的境況,使分享有秩序地開展。教師在課堂上適當運用“自我暴露”的技術,分享自己成長中的事例和感受,不但能引發學生共鳴,促進學生更多的分享,還能拉近教師與學生心靈的距離。如在“開啟美好旅程”中,學生分享自己的美好經歷:“當我躺在床上,觸摸到被子時,我感到一天的疲憊都消散了,這很美好。”教師回應:“我也有過這種感受,下班后回家躺到床上時,接觸到被子的那一刻,我感覺我的疲倦也正在慢慢消退。”這一回應既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親切與真實,又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可以從平凡的小事中覺察和捕捉美好。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自我暴露要適度、真實,切不可“喧賓奪主”和讓學生感受到虛假,否則會達到相反的效果。教師的積極關注可以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被接納與支持。教師尊重、接納學生的分享,及時反饋學生的積極點,引導其深入思考,從而挖掘更多心理能量。有時學生的回答不一定符合教師的預期,但心理課堂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成長,試著接納學生的不同見解,用開明的心態去接受每一個學生真誠的分享,包括學生暫時的沉默,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與成長。
(三)重視師生間的非語言交流
非語言交流是師生間溝通情感、傳遞知識、激發熱情的重要途徑。教師可用期待的神情,支持、鼓勵的目光,滿意、贊賞的微笑,心領神會地拍拍肩等非語言形式,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積極情感信息,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教師也要有敏銳的覺察能力,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表現,捕捉學生分享時的神態,并給予適當的反饋、點評和引導,以真正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
(四)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技巧,靈活處理“意外”的發生
分享環節是“意外”頻發的課堂環節,教師無法預料學生出現的“意外”,若能深入挖掘,及時引導,反而能讓課堂的影響更加真實深入。常見的“意外”往往有以下幾種:1.學生故意做出引起哄笑的行為,或者與老師“唱反調”。教師可以采取“冷處理”,避免當眾批評,或用幽默的方式轉移話題,在課后多關注和了解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2.學生情緒波動大,教師需要暫時穩定其情緒,給予其一點時間慢慢平靜,告知學生如果愿意可以進行課后個體咨詢輔導,這是對團體氛圍的維護,也是對個體學生的保護。課后再幫助其舒緩情緒。3.分享的內容過于極端,教師可引導學生轉移關注點,也可適時共情,看見分享者背后的心理原因,引導分享者自我梳理,更好地表達自己。“意外”的出現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課堂造成影響,但若處理得當,使學生感受到心理課堂的開放性和平等性,也能為有效分享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單佳楠.提高心理課堂分享環節有效性的探究分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35).
[2]邱細榮.讓分享環節的心理能量流動起來[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