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本根基:文化引領的育人沃土
樟邊小學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樟邊村小塘坊,占地面積 1.6 萬余平方米,在校生近800人。學校秉持“動以養智,靜以修德”的辦學理念,致力于培養“智慧靈動、舉止雅靜、身心陽光的新時代學生。面對農村家庭教育資源薄弱、協同渠道單一等挑戰,學校將家校共育納入育人體系頂層設計,構建“學校主導一家庭參與一社會支持”三位一體協同機制,為農村家校共育實踐奠定堅實制度與文化根基,積極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的家校共育之路。
二、創新實踐:三維聯動的共育體系
(一)制度賦能:民主化家委建設
1.競選制家委組建。自2017年起,學校首創“競職演說”機制,家長通過5分鐘競演展示教育理念與服務意愿,全體教師與競選者實名投票產生家委成員。兩年換屆制保障組織活力,累計選拔五屆高效家委,激發家長參與熱情,選拔出高素質、有責任感的家委隊伍。2.三級管理體系創新。架構從“校一班”二級升級為“校一級一班”三級架構,部門重構設立志愿者部(護學崗)、研學部(家長成長)等專業部門,權責明晰。校級家委設四位會長分領職能,制定《家委工作章程》,使家委工作規范化、系統化,提升工作效率。
(二)行動協同:深度化參與機制
1.學習共同體建設。外拓路徑,組織家委赴紅郡小學、沙灣中心小學等校深度學習;內研機制,每月“家校議事會”研討研學、托管等核心事務,拓寬家委視野,提升其參與學校事務的能力。2.課程化參與模式。常規管理中,每班2名家長常態化擔任行為規范評比評委;特色活動中,校運會家長擔任裁判、參與友誼賽,如家長教師 10×50 接力賽成為亮點;志愿服務方面,依托“I志愿”平臺,家長每學期累計服務超500小時,讓家長深度融人學校教育過程3.網絡化教育支持。創建3個“智慧父母群”,心理教師周五晚間在線指導;引進名校心理營養課程,累計惠及家長2000余人次,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指導,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三)文化浸潤:特色化項目驅動
1.專業資源導入。書畫育人方面,中國書協會員鮑元方會長組建“樟香墨韻”社團,提升學生和教師書法水平,社團獲區優秀社團,承辦市級書法教研活動;科技賦能方面,馮銘汛會長組建科創社團,培育梯隊人才,區青科賽獲獎數量創新高,5項獲市級立項,彰顯學校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實力。2.家長智庫建設。退伍軍人組建專業國旗隊,在番禺區少年警隊比賽中榮獲一等獎;職業家長開展“家長進課堂”系列課程,豐富學生見聞,讓家長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成為學生成長的有力助推。
三、實踐成效:協同育人的生態蛻變
1.辦學品質躍升。學校榮譽體系實現突破,獲評教育部人工智能實驗校、廣州市足球特色學校;社團建設成果豐碩,科創、書法等10多個社團獲區級優秀;班主任專業發展方面,雅靜班主任工作坊獲市級示范稱號,全方位展現學校辦學質量的穩步提升。2.教育生態優化。家長參與率顯著提升,家委會成員較初期增長3倍,親子關系明顯改善,家庭教育沖突事件下降80%,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小靜的牙齒》獲廣州市電視創新大賽一等獎,營造良好教育生態,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性循環。3.理論創新價值。本實踐創建“競選一賦能一反哺”家委建設模型,形成“三級閉環管理”農村家校協同范式,驗證“家長資源課程化”轉化路徑可行性,豐富了家校共育理論體系,為農村小學家校共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