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這種文學體裁,具有想象豐富、意境深遠的鮮明藝術特色,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它不以縝密、詳盡的敘述見長,而以鮮明的意象來表達情感取勝。古詩中豐富的意象和情感空白為戲劇化教學提供了創作空間,而戲劇的表現形式又能幫助學生具象化古詩意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下面結合統編版教材小學四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這首古詩,談談筆者指導學生補白的教學實踐。
一、教育戲劇與古詩補白的理論契合
教育戲劇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角色代人和情境體驗促進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強調“做中學”的理念,與古詩補白教學所需的具身認知高度契合。古詩中的人物對話、場景轉換和情感變化等元素,都可以轉化為戲劇表現的素材。例如,在《清平樂·村居》中含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娼”和“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場景,通過戲劇化表現能讓學生更直觀地體會一家人相親相愛、快樂美滿的情感。從認知發展角度看,戲劇活動能滿足小學生好動、愛表現的天性。在扮演詩人、詩中人物或旁觀者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調動多種感官理解古詩,這種全身心參與的學習方式比單純的語言講解更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研究顯示,戲劇化教學能顯著提升學生對古詩情感基調的把握準確率。教育戲劇還為古詩補白提供了多元表達渠道。除了語言補白外,學生可以通過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等非語言方式呈現對古詩的理解。這種多形態表達尤其適合語言表達能力還在發展中的小學生,能夠降低補白活動的參與門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基于古詩特征的補白指導策略
(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挖掘古詩的跳躍性和含蓄性
古詩的語言精練,具有跳躍性和含蓄性,為補白提供了獨特的資源。對詩中跳躍地方,必須加以補充,才能使文章前后連貫;對詩中含蓄的地方,又要運用恰當的語言使之明朗化,使詩人的思想感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令人一目了然。筆者結合學生從詩中觀察到鄉村美景及一家人生活狀態,對詩意進行補充。
1.分析《清平樂·村居》寫景
筆者首先指導學生了解詩中寫鄉村景色是茅屋、青草和小溪的動態等,然后指導學生如何補充描寫鄉村美景。筆者是這樣提示學生的:(1)鄉村里,茅屋是什么樣子呢?除了青草之外,還有什么花開草綠呢?溪水是怎樣的?溪中有什么小動物在活動呢?(2)對原詩中的描寫也可詳細補充,如茅屋、青草生長特點及小溪的動態情況等。
2.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敘述鄉村景色
通過跳躍和含蓄指導,提問學生春色時,學生都紛紛舉手回答了問題,筆者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茅屋:低、矮 草:嫩、綠 鄉村美景{小溪:清澈、緩緩流淌 柳樹:河邊、輕輕拍打
綜合以上內容,讓學生在小組內有條理地敘述鄉村美麗的景色,教師巡視點撥,指名匯報,其中一位學生說道: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屋前的溪水清澈見底,能看見底下圓潤的卵石,幾條小魚在溪中嬉戲,快活極了。岸邊的青草長得茂盛,葉尖上還掛著昨夜的露珠,在晨光里晶瑩剔透。微風吹過,草葉輕輕搖擺,露珠便滾落下來,悄無聲息地滲入泥土。小溪對岸的柳樹垂下千萬條嫩枝,隨風輕擺,在水面劃出細密的波紋。遠處稻田連成一片,泛著嫩綠的秧苗在微風中如波浪般起伏。蝴蝶在花草間穿梭,翅膀一開一合,在陽光下閃爍著細碎的光。好迷人的景色,我深深地陶醉在這美景之中。
3.引導學生對古詩敘述人物活動的細節進行補充
(1)分析《清平樂·村居》人物活動的情況
詩中敘述的是翁娼一家五口人活動的情況,從表面上看,很簡潔,如果不進行適當的補充,學生理解不透徹,就不便于后期的戲劇表演。于是筆者對學生進行了三方面指導式的補充:① 帶著醉意的翁娼用吳語在交談著什么呢(相互調侃、回憶往事、關心子女); ② 三個兒子的不同的活動(大兒子怎樣地勞作,二兒子怎樣地編織雞籠,小兒子橫臥在溪邊剝著蓮蓬的樣子); ③ 關注人物周邊的環境(草色青青、流水潺潺、蝴蝶飛舞等)。
(2)通過在跳躍和含蓄的地方進行指導,學生能伸展古詩中的人物活動的場面,熟練地挖掘跳躍和含蓄的地方。筆者設計板書:
翁娼:交談大兒子:除草活動場面 語言、動作、神態二兒子:編織雞籠[小兒子:剝蓮蓬
接著讓學生說說翁媒一家五口人活動的整個溫馨場面,其中一名學生說,一對白發翁娼坐在屋檐下,老翁的臉色微紅,皺紋里夾些酒氣,手顫巍巍指向檐角青苔:“你看,那綠茸茸的,倒像你當年繡的鴛鴦枕。”老嫗聽后笑起來,空洞的牙床便露出了。他們交談甚歡,時而相視而笑。不遠處,一個壯實的大兒正在豆田里鋤草,背上的汗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他鋤幾下便直起腰來,向遠處望一望,又俯身下去。我想他大約計算著什么時候才能收工呢!在柳樹蔭下坐著的二兒子,手指翻飛,竹篾在他手中彎折纏繞。他織得極專注,連雞群在他腳邊啄食也不理會。最可愛的是小兒子,趴在溪邊石上,兩腳翹起,一上一下地踢著。他身邊散落著幾個蓮蓬,有一個已經被剝開,蓮子七零八落地滾在石縫里。他正專心對付另一個,小指頭摳進去,挖出一粒蓮子,便塞進嘴里,嚼得汁水從嘴角溢出。
綜合上述,抓好古詩關鍵環節的教學指導,既讓學生補充原詩中跳躍的內容,又把原詩含蓄的部分鮮明、直接地表現出來。詩中的“畫意”和“詩情”活生生再現讀者面前,既增加了文章內容的情趣,又增添了文章思想的感染力。
(二)運用戲劇情境表演,再現古詩的意境,促進情感體驗
《清平樂·村居》敘述了翁娼對話、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這些情境,學生通過補白已能身臨其境體會到翁娼一家人生活得溫馨快樂。此時,將古詩情境轉化為戲劇情境,讓學生通過即興表演填補敘事空白,或進行“詩意瞬間”定格表演,用肢體造型表現古詩意境,使之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戲劇活動不僅能深化對古詩意境的理解,促進情感體驗,還能培養學生創造性表達能力。
三、結論與建議
教育戲劇為古詩補白教學提供了新的方法論支持。通過系統的策略指導,小學生能夠發展填補文本空白的能力,這對培養其文學素養和創造性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建議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注意:1.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適當的補白難度;2.根據古詩特點選擇適當的戲劇形式;3.建立評價機制,鼓勵多元表達。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學段學生的補白能力發展規律,以及教育戲劇與其他教學方法的融合應用。
參考文獻:
[1]黃璐.教育戲劇在古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22(17).
[2]張明華.戲劇化古詩教學模式的構建[J].語文建設,2021(12).
[3]袁寶鑫.創新教法在詩歌教學中的嘗試[J].文學教育,2009(04).
[4]劉銘.淺論古詩詞教學中文字補白能力的訓練[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