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情境教學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逐漸成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小學語文學科為例,通過文獻研究、課堂觀察和案例分析,探討情境教學在新課標背景下的實施策略及實踐效果,提出情境創設、任務驅動、跨學科整合等路徑,為教師優化教學設計提供參考。
一、研究背景
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參與度不足,積極性不高,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的發展和培養人才的要求。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的培養,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通過真實或模擬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促進深度學習。
廣州市番禺區貫徹“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新課標提出“三融·六樂”的教學課堂模式。“三融”是指融合五育、融通技術和融匯四評。這是關注教育過程,突出全面發展。“六樂”是指樂研、樂學、樂教、樂動、樂思和樂創。“樂”是指整個教與學的樣態,讓課堂的教與學在輕松、快樂、合作、探究、體驗、啟發、分享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1.豐富教學理論體系。情境教學推動教育理論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它強調知識的情境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為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提供理論支撐。
2.促進跨學科整合。情境教學可能需要結合美術、科學、音樂等多學科知識,其研究有助于推動教育領域的跨學科發展,探索適應未來教育的綜合化教學模式。
3.完善學習科學理論。通過分析情境教學中學生的認知過程、情感體驗和行動參與,能夠揭示情境化學習對知識建構、遷移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機制,為學習科學提供實證依據。
(二)實踐意義
1.情景教學為教師提供可操作的情境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通過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契合新時代對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
2.增強課堂吸引力與實效性。情境化的教學設計能夠打破傳統課堂的枯燥性,激發學生興趣,促進知識理解與內化。例如,通過角色扮演、項目式學習或虛擬仿真技術,使抽象概念具象化,提高學習效率。
3.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情境教學要求教師具備情境設計、資源整合和動態引導能力,其研究可促進教師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技能提升,推動教師從“知識傳授者”向“學習引導者”轉變。
三、新課標與情境教學的關系
新課標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注重知識、能力與價值觀的協同發展。情境教學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求:
1.情境的真實性:情境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現實意義,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學習和應用知識。
2.情境的多樣性:情境應多樣化,包括問題情境、實驗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3.情境的互動性:情境應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4.情境的探究性:情境應具有探究性,能夠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四、情境教學在小學課堂中的實施策略
(一)以游戲情境為載體,設定任務驅動,激發學習興趣
案例1:以小學一年級語文《浪花》一課為例,教師設定情境教學“趣說夏日一沙灘歡樂行”。教師在這趣味性很強的情境里設定一系列游戲任務,如:活動一、極速詞語大沖浪;活動二、淘氣浪花大揭秘;活動三、趣說歡樂沙灘行;活動四、浪花書寫小能手。這一情境的設定符合學生學段的特點,讓學生在游戲的玩樂中感受到浪花的淘氣和對浪花的喜愛之情。教師在情境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活動中看到學生樂動、樂學、樂思。
案例2:小學語文二年級《青蛙買泥塘》,教師介紹本課情境任務“泥塘智造一勞動創造美”。用賣泥塘小青蛙的視角,幫助他實現愿望,親歷泥塘的改造,感受“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本課情境任務活動又分五個情境環節:環節一:青蛙煩惱發布會(情境導入);環節二:泥塘改造流程圖(合作探究);環節三:動物買家來看房;環節四:泥塘改造成果展;環節五:寫個“破”字來表態。教師緊扣單元“改變”主題,創設“泥塘智造一勞動創造美”情境,以“幫青蛙改造泥塘”任務來驅動學生學習,激發了低齡學生主動參與,讓語文要素落地。
(二)大單元創設情境,促進深度學習
案例:小學六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編排了三篇課文:《橋》《窮人》《金色的魚鉤》,這是部編版教材第一次以單元的方式引導學生接觸小說,授課教師用大單元教學目標設定情境任務:為“感動中國”典禮撰寫頒獎詞。每篇課文以任務驅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如任務一:《橋》聚焦故事要關注細節,理解人物形象。任務二:關注人物內心和對話,勾勒“窮人”形象。任務三:抓住人物對話,彰顯革命形象。學生在一系列任務驅動下獲得真實感受,從“老支書、桑娜、漁夫、老班長”中選一位感動自己的人物,并為其寫頒獎詞,這樣寫出的頒獎詞才是發自內心、有真情實感的。這樣的情境就是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三)多樣化的情境設定,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案例:以小學語文《窮人》為例,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編排課本劇,學生在演繹的過程中很容易走進桑娜的內心。課本劇的情境教學更能夠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營造情感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語文素養,實現全面發展。因此,課本劇編排這種教學形式,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創造更加豐富多樣的情境。
(四)跨學科整合的情境,提升綜合素養
案例:在小學語文五年級口語交際“我是小小講解員”學習中,教師可以整合信息技術、勞動、美術等學科,設計情境任務,如學校即將有客人來參觀交流,需要招募學生志愿者擔任“金牌講解員”,介紹學校勞動基地一悅耕園。教師在課堂上利用VR技術讓學生沉浸式體驗不同植物的功效、藥用價值,通過小組合作選一種植物進行“介紹一補充一提問”。這樣的情境交流方式,不僅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課后以小組合作方式完成某一種植物的思維導圖,從而達到知識的內化。通過跨學科整合的情境,推動認知過程、情感體驗和行動參與。情境化學習對知識建構、遷移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五、結論
情境教學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在新課標引領下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通過創設生動、具體、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情境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深度學習,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積極探索和實踐情境教學,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和方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4]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