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資源開發的現實困境
1.重技術輕人文。信息技術教育以傳遞知識和技能為主,忽視了技術背后的技術倫理、信息安全等人文教育,其將工具技術化,使得信息知識碎片化,看似培養了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型的人才,實際上放棄了對數字人文型公民的培育,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和信息科技學科的長遠發展。
2.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滯后。教材是教學的載體,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育人資源。但有些教材中的人文資源比較滯后,如更新速度緩慢、選材以傳統性的場景為主、缺乏對前沿知識的介紹等。這種滯后性嚴重影響了人文資源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同時制約了信息科技教學的深度與質量。
二、生活化人文資源在小學信息科技中的收集與開發的價值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人文素養重視人的價值,強調人的精神需求、心靈需求以及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它影響著人的道德觀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在信息科技教學中融入人文素養,拓寬了課堂內容,可以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豐富教學內容。從生活化視角出發,深度挖掘并整合人文資源,將其巧妙融入信息科技課程之中,能夠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產生緊密聯結。當學生接觸到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內容時,他們能以更直觀的方式理解技術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意義。這樣可以讓信息技術教育內容更加豐富,也能讓信息技術教育的應用價值達到最大化。
三、生活化人文資源在小學信息科技中的收集與開發策略
(一)開發教材素材,解碼生活化的人文基因
1.解碼教材的顯性素材。教材是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的載體,教材中的主題圖、教學素材蘊含著人文元素和價值取向。教師要通讀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元素,并進行生活化、形象化的處理。以“圖片的插入”一課為例,教材要求學生為廣州的迎春花市資料插入圖片,感受廣府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往年逛花街的經驗,以迅速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技術操作,還能夠加深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熱愛,提升人文素養。
2.挖掘教材的隱形素材。教材中的人文素養不僅體現在教材中的主題圖、教學案例等顯性資源中,更蘊藏在教材的任務設計、技術原理、知識體系等隱性資源中。教師可以把知識與生活連接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認知知識,培養人文素養。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條款,區別“合理使用”與“侵權”的界限,幫助學生理解技術復制的二重屬性,培養學生數字時代小公民的責任感。將人文與技術結合,提高了學生專業技術水平,培養了學生人文素養及法律意識,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奠定了一定基礎。
3.溯源計算機發展歷史。在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計算機發展的歷史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人文素養和信息社會責任。如通過對鍵盤布局合理化的人體工學設計進行分析,體會到“技術的細節里帶著人性的溫度”。在課堂拓展中,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為身邊的人設計鍵盤,感受如何讓科技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通過講故事、分析設計、創造設計,讓學生感受到科技的本質與技術的邏輯,理解科學技術的進步內涵,樹立“技術為人服務”的信息社會責任感。
(二)倡導跨學科人文資源整合,拓展人文教育深度
1.設計真實情境下的跨學科人文主題活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情景化的。從人文教育視角出發,基于真實情境的跨學科主題設計是基于學生的學習經驗,引導學生整合應用各種學科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對現實世界全面、深層次的認知和反思。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日常經驗中提取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真實問題,并轉化為可操作的探究主題;指導學生積極通過多學科綜合探究解決問題,并進行反思。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探究方法,更在教師引導下審視這些關系,培養同理心、社會責任感。例如,以學校舉行義賣活動為契機,教師可設計“義賣的知識”主題探究活動。學生可根據興趣分成宣傳組、財務組、氛圍營造組等。宣傳組撰寫文案,用文字傳遞愛心與責任;財務組借WPS表格核算成本、預估利潤,習得財務知識,強化責任心;氛圍營造組制作電子海報,提升動手能力、審美與協作力。各組展示探究成果后,師生共同評價義賣主題背后的意義。通過“義賣的知識”這一跨學科探究主題的設計與實施,學生能夠有效地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社會責任感、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維。
2.開發人工智能賦能的學科人文資源。基于生活化理念,在學科人文資源開發中融入人工智能技術,讓學習變得更加貼近生活、生動有趣,既能保留人文關懷的溫度,又能注入前沿科技的思維方式,實現人文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古樸西關屋”一課中,教師借助多種人工智能技術帶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例如,通過“名城廣州”app中VR技術,讓學生走進西關大屋,感受傳統嶺南建筑的美;利用智能語音導覽系統解析滿洲窗的紋飾寓意,動態生成“滿洲窗”的知識,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利用語音合成技術虛擬西關居民對話場景,讓學生在沉浸式互動中感受方言背后的市井人情。利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學科人文資源,學生不僅提升了信息科技能力,還培養了文化自覺和科學理性,成為兼具雙重素養的數字時代公民。
3.設計實踐活動,強化人文體驗。社會互動理論認為:個體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構建和理解社會文化。在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豐富多樣的信息科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信息科技對社會發展和文化的影響。例如,教師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社區垃圾分類小衛士”的主題實踐活動。學生走進社區實地考察,記錄和采集垃圾桶分類的情況,運用WPS表格分析垃圾分類的準確率,并制作宣傳海報向社區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學生不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信息科技技能,還產生了社區歸屬感,體會到“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意義。
4.開發學生資源,深化人文教育。第一,激活個體資源。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生活經歷、文化背景等個體資源是人文教育重要的資源。教師要在教學中發掘、整合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經歷、表達的特性等個體資源,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厚實的文化積淀和獨立的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學“多媒體文件的查看”時,教師在課前收集學生童年照片,創建學生個人成長庫。隨后在課堂中,創設“時光博物館”主題,開展“猜猜他是誰”的互動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最后引導學生通過媒體播放器播放小學四年成長歷程視頻,將技術操作技能的學習轉化為對個人成長歷程的人文關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建構和人文情懷的培育。第二,共創群體資源。分布式認知理論表示:群體資源的共創能整合多元認知,提升學習效能。這種群體資源包括了生生資源與師生資源。在教學中,群體的思維碰撞,能夠產生多樣化的視角,形成多角度的人文資源,并在質疑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在“社區垃圾分類小衛士”主題實踐活動中,融合了技術學習和思維訓練,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全面素養。
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信息科技人文資源收集與開發,既是踐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更是培養科技人文主義接班人的必要路徑。通過開發教材素材、整合跨學科人文資源、設計實踐活動、開發學生資源,能夠讓教育回歸“以文化人”的本質。未來,將持續深化人文資源與生活經驗的對話,以推動信息科技教育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淑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陳尚寶.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項目式教學設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