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縮影,“粵劇聲聲傳萬家”項目在跨學科教學模式下開發本土文化項目的教育資源。本項目以“探尋粵劇發展,傳承粵劇文化”為主要任務,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以提升跨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的,利用智慧學習卡、問卷星等信息技術,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主動學習和實踐,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探索實踐育人的途徑。
一、開展基于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本土文化勞動教育項目的意義
(一)有利于學校實現“五育融合”式育人方式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學校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學校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筆者根據學生所處的真實生活環境,積極開展跨學科項目化教學活動,打通各學科之間的邏輯聯系,以幫助學生建立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各個學科知識,實現學校“五育融合”式育人方式。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到“要注重勞動項目與其他課程的緊密結合,靈活運用其他課程所學的知識進行勞動實踐”。在實施的過程當中,有些學校受勞動場地、人員師資的限制,往往以開展“日常生活勞動”
相關的勞動任務為主,造成了勞動課程內容窄化、不系統等問題。本活動要注意整合多個學科的知識,開展多元智能教學的教學活動,通過研學問題的引領,將若干學科領域的多個技能和相關概念串聯起來,有利于學校進行資源整合。同時,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有利于勞動教師開發出師生熟悉的勞動項目,解決課程資源和勞動場所困擾。
(二)有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養
一是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體驗和探究,重點培養問題解決能力,這些與勞動教育所強調的實踐性與體驗性不謀而合。通過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二是開展本土文化的跨學科勞動項目,可以幫助學生在熟悉的勞動場景中,運用不同的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有助于學生明確不同學科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使學到的學科知識結構能更好地融為一體,并在勞動的過程中得以運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觸類旁通。
(三)有利于優秀本土文化傳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粵劇是“南國紅豆”,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校是廣東省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學校(戲曲),在傳承弘揚粵劇文化上出新出彩,結合“沙灣飄色”文化共同推動粵劇文化在學生中生根發芽。《粵劇聲聲傳萬家》是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研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材五年級(全一冊)上冊主題五,我們結合主題內容開展“基于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理念下的粵劇文化項目式探索”,就是為了使課程與學生生活和學習更緊密聯系,解決“粵劇文化發展與傳承”的問題,培養學生文化自信。
二、“粵劇聲聲傳萬家”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施方式
“粵劇聲聲傳萬家”跨學科學習項目是以粵劇文化為主要內容,以研學活動解決研學任務,借助數字賦能提升教學效率,推動粵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是應用教育平臺資源。借助“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廣州共享課堂”等教育平臺資源,有助于高效地解決研學任務。二是應用數據采集平臺。應用智慧學習卡等,及時采集學生課堂學習狀況,應用問卷星等信息采集工具,有助于教師及時的采集數據,提升課堂效率。三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借助智能技術高效整理項目資料。四是應用互動平臺交流。通過企業微信平臺及時溝通,強化學科教師之間的協助,提升項目研究水平。
三、“粵劇聲聲傳萬家”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施策略
(一)明確目標,樹立“爭當粵劇傳承人”的理想信念
本項目以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分8個學時,讓學生“當好4個角色(項目規劃師、調查研究員、造型設計師、藝術鑒賞家),爭當粵劇傳承人”,深入了解了粵劇文化發展歷程及基本知識,初步學習欣賞與表演粵劇的基本技能,感受粵劇文化的魅力,總結分析當前粵劇傳承的現狀問題。通過系統學習粵劇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粵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影響和帶動更多人努力為傳承和弘揚粵劇文化作出貢獻,努力實現“粵劇聲聲傳萬家”。
(二)數字賦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興趣
筆者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粵劇網官網、知網、問卷星、廣州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等信息技術平臺教育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充滿趣味和探索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視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體驗中成長。首先,讓學生觀摩經典粵劇劇目,通過慢動作解析、分段講解,細致學習表演技巧和唱腔身段;其次,引入虛擬現實技術搭建的數字化粵劇舞臺,使學生能夠在模擬環境中親身體驗角色扮演,演練走位、手勢和表情。通過上述技術與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為粵劇的學習者們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既保留傳統文化精髓又兼具時代特色的智能化學習環境,讓學生接觸到更廣泛的學習資源,借用數字賦能開展“粵劇換裝游戲”“粵劇知識競賽”等學習活動,使學習更有趣,在實踐中學習成長,培養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多元評價,促進教學評一體化實施
在大數據時代,數字賦能為教學評一體化實施提供了解決方案及巨大的潛能,將教學活動和多元評價緊密關聯,將全員評價與個性評價緊密關聯,使評價成為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及時掌握學情數據。如“智慧學習卡”的即時反饋的數字技術可讓教師及時掌握全班學情數據,方便調整教學計劃和策略,促進課堂高效實施。二是開展多元化評價。智能技術的應用可調動多種感官,有利于提高課堂參與狀態;智能技術的應用可采用課堂即時測評、過關、搶答、競賽等互動交流學習評價,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情緒度。三是進行個性化評價。如“智慧學習卡”可數據化呈現學生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的課堂表現情況,形成學習檔案。而教師可隨時根據數據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分析數據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輔導。實施基于跨學科本土文化勞動教育項目,學生能在真實的、熟悉的學習情境下。以研學活動為導向,以研學任務為驅動。在學習過程中,靈活完成各個學科學習任務,強化了學科間相互關聯,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通過文獻調查和問卷調查、動手設計與制作、親身體驗與創新制作、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等活動,做到了“學思踐悟,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2025-06-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619921.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李路鴿.小學勞動課程跨學科主題教學設計研究[D].洛陽:洛陽師范學院,2023.
[4]張晶靜.廣東佛山地區小學粵劇粵曲活動課程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