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綜合發展的關鍵能力,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目標。小學思政課作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和價值觀的重要課程,承擔著為學生奠定思想基礎的重要任務。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創造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精神力量。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不僅能夠豐富課程內容,還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的意義
(一)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意義
1.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紅色文化中蘊含著無數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通過思政課的講述,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2.增強社會責任感:紅色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提升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紅色文化,通過學習紅色文化,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二)對思政課教學的意義
1.豐富教學內容: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多樣,包括歷史文物、革命遺址、英雄事跡等,為思政課提供了生動具體的教學素材。
2.創新教學方法:借助紅色文化資源,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故事教學等多種方法,增強思政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3.提升教學效果:紅色文化與思政課的融合能夠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獲得全面發展。
二、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內容,活用紅色案例
大力弘揚紅色文化是適應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需要,思政課堂是紅色文化發展的依托。教師需要整合適合小學階段學習和掌握的紅色文化資源,并采取一體化教學方式,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傳播給學生。紅色文化資源是小學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并積極采取措施融入教學之中,正視紅色文化對思政課堂教學的引導作用。挖掘有價值的紅色文化成為小學思政課堂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從小向優秀的先輩們學習,學習他們身上積極向上、吃苦耐勞、不懈奮斗、團結一致的精神。同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故事、英雄事跡等,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推翻帝制民族覺醒”一課教學中,教學目標是感受革命黨人為救國救民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學習和繼承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先輩們的革命精神。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不太成熟,接受與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可以通過借助紅色案例,豐富教學內容,將生動的紅色故事帶到課堂,引導學生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學習先輩的美德。教師在課前先讓學生帶著問題收集有關孫中山的資料,如史料、圖片、電影片段等。學生通過梳理并提煉自己要表達或描述的內容,然后在課上開展“孫中山先生故事分享會”。隨后,教師講述:孫中山棄醫從政,上書清政府失敗后轉向革命道路,在民族復興路上,第一次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為中華民族的紅色征程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孫中山的名言讓學生體會百折不撓、愛國愛民、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他的美德對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寫的《建國方略》一書,更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革命路上,我國還有江竹筠堅貞不屈、黃繼光胸膛堵槍、錢學森撐起中國航天夢、袁隆平敢于創新…他們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積極進取,影響著中華兒女。學生在故事中傳承文化基因,提升品質修養。
(二)創新教學方式,重燃紅色精神
在思政課堂上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教師需要深入理解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內涵,同時需要把握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的適當時機。這有賴于教學方法的創新。而信息化的教育手段是目前融入紅色基因的重要手段,因為很多紅色故事革命文化素材都以視頻和圖片的形式保留。因此,教師要注重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轉變,與時俱進,勇于借助信息化手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紅色文化的真實化、形象化、直觀化,從而令學生對紅色文化內涵產生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逐漸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國有了共產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會師的故事,教師可以先播放《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歌曲,其后介紹紅軍故事,引導學生感悟其中體現的革命精神。接著,通過班級辯論會,讓學生通過結合生活實例,圍繞“在當今,是否仍要堅持井岡山精神”主題展開辯論。通過辯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當今社會依然要堅定執著追理想,讓井岡山精神發出新時代光芒。最后,安排學生觀看電影《建黨偉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發展,讓學生與歷史建立情感的共鳴。教師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學習之中,體會紅色經典帶來的震撼與思考,獲得精神上的不斷提升。
(三)拓展教學活動,激發紅色情感
紅色文化教育需要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體驗體系。通過創設沉浸式教育情境,讓學生在參與中感悟,在體驗中成長。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筆者設計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紅色主題活動,如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紅色故事會等,使革命傳統教育更加生動鮮活。同時,學生在多樣性的活動中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和理想信念教育,堅定信念,立志為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做出貢獻。例如,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教師以“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為內容,組織學生圍繞“傳承紅色基因,重溫革命歲月”這一主題開展紀念活動。通過閱讀大量紅色經典,如《紅顏》《小英雄雨來》《林海雪原》等文學作品,觀看紅色的影片,如《重慶1949》舞臺劇,誦讀《七律長征》等革命的詩詞,講革命英雄的故事等沉浸教學形式,讓學生感受紅軍不畏艱難、團結一心、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培養學生家國的情懷,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彰顯學科育人的價值。
(四)落實社會實踐,體現紅色價值
社會實踐是認識事物和促進事物發展的基礎,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提高實踐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作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一處處革命遺跡、一件件歷史文物承載著歷史記憶,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素材、生動課堂。當學生踏進烈士陵園、革命故居舊址、博物館時,仿佛能聽到歲月回響,感受到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為自由正義、民族獨立而浴血奮戰英雄們的吶喊,能夠切身感受到先烈們的英勇無畏。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讓舊居舊址成為孩子們紅色基因的生動課堂。因此,教師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使紅色教育走出理論和課堂,也使紅色文化教育體系立體化,更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在紅色文化的影響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利用假期,教師設計探尋紅色足跡的社會實踐作業。實踐前,學生通過上網、閱讀等方式,了解全國的紅色基地,制定游覽紅色基地計劃。學生以實地游覽的方式,深入紅色基地,學習革命精神,其后以觀后感、研究報告、景點視頻簡介等形式,向全班展示與分享。與此同時,教師組織學生拜訪當地老紅軍、老黨員,聆聽先輩講述紅色故事,在社會實踐中,學生觸摸紅色文化,深切感受紅色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并在此驅動下提高自身修養和意志。將紅色文化融人小學思政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資源整合、教學創新、活動拓展、實踐深化等多個維度,提升小學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創新,讓紅色文化在小學思政課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勝令霞,李明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的問題分析及路徑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04).
[2]魏俊麗,王軍.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思考[J].教育評論,2023(05).
[3]汪小瑜,劉莉.活用紅色文化,強化思政課的學科育人一以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J].四川教育,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