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部分。它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各學科教學緊密聯系、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一項教育活動,應融于日常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之中。基于此,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適時適度地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這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務必要落實的重要教學任務。
一、瞄準目標 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要切切實實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學生熱愛生活、珍視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二、細讀文本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在小學階段的每冊部編版語文教材中,蘊含著不少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只要細心研究,就能發現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資源,通過童話、傳記、散文、詩歌等多種體裁,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貼近學生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1.教育學生要學會與人交往。如《樹和喜鷦》(一年級下冊)、《紙船和風箏》(二年級上冊),這些課文使學生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團結友愛。
2.教育學生要學會學習。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四年級上冊),教育了學生要掌握對待學問的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樹立遠大的志向;《囊螢夜讀》(四年級下冊),教育了學生要正確對待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體會學習的苦與樂。
3.教育學生要學會獨立生活。如《小馬過河》(二年級下冊),使學生懂得應該從小鍛煉生活本領,遇事自己多動腦筋,不要總是依賴別人。
4.教育學生要學會正確認識自我。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五年級上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四年級上冊),教育了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到自己的短處。
5.教育學生要學會關愛他人。如《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五年級上冊),都讓學生體會到父愛、母愛的真摯及親情無價,教育學生要感恩父母、關心別人。
6.教育學生要增強自制力。如《一分鐘》(一年級下冊),滲透了讓學生學習管理時間的意識;《一塊奶酪》(三年級上冊)中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的螞蟻隊長,教育學生要自覺遵守紀律。
7.教育學生要珍惜幸福。如《鋪滿鮮花的小路》(二年級下冊)、《給予是快樂的》(四年級上冊),學生感受到別人給自己或自己給別人帶來的幸福,教育了學生要樂于助人、無私奉獻。
8.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個性品質。如《去年的樹》(三年級上冊)教育了學生要守信用、不失信;《灰雀》(三年級上冊),教育了學生要勇于承認錯誤,誠實守信;《將相和》(五年級上冊)》教育了學生要克服妒忌心理;《魯濱孫漂流記》(六年級下冊),教育了學生要不怕困難,自覺地磨煉自己的意志;《稱贊》(二年級下冊),教育了學生要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增強耐挫力…
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這些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學習方面的,有人格方面的,有交往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資源,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做人,養成優秀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三、拓寬渠道 探索語文教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語文教師要精心地組織教學,使課堂輕松愉快而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平等、自由、和諧的心境下參與學習,獲得愉悅的學習情感體驗
(一)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語文課堂上,創設愉悅的心理學習氛圍,使學生擁有高漲的學習情緒。教師要注意擺正自己的角色位置,主動地與學生進行心理換位,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減少學生的學習心理負擔。學生在這樣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里,就會興趣盎然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教師的鼓勵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只有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學生,細心聆聽他們的見解,才能讓學生在老師的贊揚聲和鼓勵聲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從而大膽、坦率地參與學習活動,克服盲目從眾的心理,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采用四人小組討論的形式,就是其中方法之一。通過小組的交流活動形式,既能使學生養成樂于合群、善于與人交往、和睦相處的心理素質,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中盡情傾訴,充分體驗,從中感受、領悟,自我心理調適,滿足他們正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二)設計豐富多樣的研學任務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利用教材中一些心育內容,有意識地聯系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設計聽、說、讀、寫等研學任務,讓學生在研學中既提高語文能力,又受到熏陶、感染,以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在聽、說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亡羊補牢》《拔苗助長》(二年級下冊)是兩個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兩則寓言故事情節簡單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給人啟發與教育。現實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人有很多,“拔苗助長”的現象也不鮮見。教學時,教師可設計以下的研學任務:“和同學交流生活中類似‘亡羊補牢’‘拔苗助長’的事例。”教師盡可能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讓學生講的例子多一些、廣一些。這樣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事例,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地領悟到寓言所隱含的道理,養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設計講故事、辯論賽等聽說的研學任務。
在畫、寫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樹和喜鵲》(一年級下冊)是一篇童話,課文寫了一棵樹和一只喜鵲孤單地生活,后來有了許多樹、許多喜鵲,樹和喜鵲由單個變成群體,由孤單變得快樂。故事生動形象地告訴學生: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會快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研學任務:樹和喜鵲為什么很快樂?請同學們想象畫面畫一畫,用圖畫表達出來。學生拿起畫筆,通過樹和喜鵲由單個變成群體,折射出樹和喜鵲心情的變化,知道有朋友就有快樂。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設計寫讀后感、寫感謝信、制作賀卡及語文畫報等研學任務。
在讀、演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根據講授或學習內容,適時設計合適的研學實踐任務,如閱讀課外書、角色扮演、模擬采訪等。結合《我的戰友邱少云》(六年級上冊)一文,學生都被邱少云自覺遵守紀律、英勇獻身的精神所感動,于是教師設計了一個閱讀革命英雄故事的研學任務放到課外閱讀中,學生在更多的具體形象中受到了巨大的、深刻的教育。《小馬過河》(二年級下冊)可設計課本劇表演的研學任務,學生在角色表演得到遇事自己多動腦筋,不要總是依賴別人的教育。這些研學實踐任務,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活動中體驗自信、快樂、合作,還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綜上所述,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涵元素,設計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研學任務,組織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