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當前,在我國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僅面臨著學習上的壓力,同時還面臨著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身心發展受到了明顯的影響,不僅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同時還容易造成各種心理疾病。在此背景下,需要不斷強化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要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來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在當前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還存在諸多不足,如家校溝通不夠充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沒有形成科學的育人理念、社會組織力量發揮不足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從家校社協同育人視角出發,深入分析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問題,探索提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有效策略。通過系統梳理家校社三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與協同機制,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建議,以增強三方協同育人效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提供科學指導,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推動教育的全面發展。
2.研究意義。理論上,豐富了家校社協同育人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內容,為相關理論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和實證支持。實踐上,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提供具體策略,幫助學校、家庭和社區更好地協同合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為教育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參考依據
二、家校社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一)現狀分析
目前,家校社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呈現出積極發展與挑戰并存的態勢。一方面,國家政策的推動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教育部也出臺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一2025)》,進一步指導各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實踐層面,一些學校已取得顯著成效。例如,長沙市長郡濱江中學構建了“一體雙融六協同”的家校社“教聯體”協同育人模式,通過普適性和特殊性協同方式,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家庭參與和教育全面性。江蘇省無錫市天一第三實驗小學則通過創建“潤心共同體”,系統構建校家社共育機制,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案例分析等活動,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探索
(二)存在的問題
家校社協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作用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被邊緣化,專職心理教師短缺,協同育人制度不完善。家庭和社會在教育目標、觀念和期望值上存在差異,導致協同育人意識不強,責任邊界模糊。此外,部分學校與社區、社會機構的合作仍處于初步階段,未能充分整合社會資源。總而言之,家校社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政策支持和實踐探索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資源整合、協同機制完善和各方意識提升等方面仍需加強,以更好地護航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三、家校社協同育人視角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學校層面的策略
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校社協同育人視角下,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例如,開展心理健康講座、舉辦心理知識競賽、開展親子活動、開展主題班會等等。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檔案,通過對學生日常表現、學習狀態等進行分析和記錄,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
(二)家庭層面的策略
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學生心理健康與家庭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教師應主動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建立家校溝通群,及時向家長傳達學校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情況下,提高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改變傳統觀念中“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重視對學生性格、品行的培養。在了解到學生家庭情況后,教師要從多方面入手,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孩子心理問題,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此外,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了解。
(三)社區層面的策略
社區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托,因此學校與社區之間要加強聯系,共同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社區應該和學校進行聯系,共同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其在活動中得到鍛煉,體驗成功的樂趣,提高自信心。其次,學校和社區應該共同舉辦一些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動,例如心理劇、心理小課堂等,通過這些活動能夠讓小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社區也應該為小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讓他們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來。這種互動能夠拉近學生與社區之間的距離,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有一定幫助。
(四)建設協同機制的策略
為了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在家校社協同育人視角下開展,首先需要建設好家校社協同機制,通過家校社三方之間的密切配合,共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家校社協同機制中,學校起到主導作用,需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了解,為教師的工作提供依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選擇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制定具體的教育計劃。同時還需要加強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聯系,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是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四、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從家校社協同育人視角出發,探討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提升策略。研究發現,家校社協同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協同機制仍存在諸多不足。首先,研究時間跨度較短,對策略實施的長期效果跟蹤不足。其次,對家校社協同機制的動態調整和優化過程的深入分析不夠,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深度有待進一步挖掘。未來研究可擴大樣本范圍,延長研究周期,并深化對協同機制動態優化的探索,以增強研究的全面性和實踐指導性。
參考文獻:
[1]許曉革,張祥蘭.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邏輯與實現路徑—基于中介方法論的思考[J].現代教育管理,2025(03).
[2]楊茂慶,伍輝燕.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博弈困境與紓解[J].現代教育管理,2025(03).
[3]朱新玉.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路徑探索[J].學周刊,2025(07).
[4]林婉青.中學心理危機干預中家校協同育人的困境與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5(05).
[5]衷萬明.全員參與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索[J].新校園,2025(01).
[6]徐憲斌.家校社共促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生態的構建[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4(06).
[7]陳斕.“兒童友好”理念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J].家長,2024(35).
[8]吳春燕.淺談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J].社會與公益,2024(11).
[9]徐穎.五育潤心、協同育人,尋求心理健康教育內涵式發展沙坪壩區一體化推進小學心育研修的實踐探索[J].今日教育,2024(11).
[10]沈宏瑛.積極心理學下“潤心”小學健康教育的微項目案例研究[J].華夏教師,20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