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價值取向與勞動技能水平。長期以來,特別是國家一系列政策出臺后,各校堅持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在育人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來看,仍然存在諸多弊病,如勞動教育在家庭中被軟化、在學校中被淡化、在社會中被弱化,中小學生勞動觀念缺乏、勞動素質欠佳、勞動機會減少,顯露出不愛勞動、輕視勞動、不尊重勞動果實的問題。學校里的勞動教育也存在“有勞無教”“有教無勞”“重德輕技”“重技輕德”等典型問題。勞動教育的落實和發展面臨著重重困境與障礙。小學是整個教育事業的起步階段,是各級各類教育的根基,也是進行勞動教育的開端。要想有效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必須從小學入手。因此,為了突破勞動教育困境,全面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對“勞動教育”這一課題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解讀語文教材中勞動教育主題不透徹
教材也稱課本,它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教學規范用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不完全以顯性方式呈現,其中也有部分是隱性的資源。顯性的勞動教育資源可以通過教學目標掌握,因文而教,因文而學,遵循語文學科教學特點即可。隱性的勞動教育資源是內隱在文章中的勞動情感、勞動精神,其挖掘需要教師細致解讀文本,善于捕捉與點撥。
統編語文教材人文教育內容豐富多樣,意在培養學生自尊自信、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美好品德。結合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部分教師不能有效解讀教材中勞動教育內容,對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內容缺乏系統梳理,以致五大教學板塊中的勞動教育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考試壓力的影響,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選擇更多地指向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使得教師在面對教材時,很少關注教材中的各種內容并詳細研讀,更多的是借助教學參考書,在掌握文章重難點的基礎上結合考試重點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參考書是主要依托,研究教材的人卻很少。
(二)對語文學科的勞動教育價值定位不準
語文是一門文質兼美的學科,具有獨特的人文性和豐富的思想性,是勞動教育實施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在勞動教育的滲透中占據絕對優勢。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學更加側重于借助富含教育意義的文字和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對學生進行勞動思想意識的熏陶、勞動價值觀念的樹立以及勞動精神態度的培育。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不僅可以有效落實勞動教育目標,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還可以豐富語文學科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實效,促成教學效益的最優化。雖然大部分教師能夠明確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之間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認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但仍有不少教師對語文學科的勞育價值認識不充分、定位不準確、把握不清晰,輕視、忽視甚至是漠視語文學科的勞育任務,造成了思想與行動“兩張皮”的局面。具體表現為,將勞動教育視為班主任個人或學校德育處的職責,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師的教學負擔等。
(三)忽視語文教學的特殊勞育目標
教學目標是串聯整個教學活動的線索,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統領全局、提綱挈領的作用。教師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學環節,學生了解了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規劃學習進程,因此教學目標在諸多教學要素中處于核心地位。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目標并非單純地指向學生勞動操作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依托語文學科審美性、人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特質,借助優美的語言文字、生動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營造一個具有濃厚氛圍與豐富內涵的“勞動教育場”,在潛移默化中通過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態度品格的發展帶動學生勞動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勞動教育實施策略
(一)借助活動培訓,深化教師學科滲透意識
教師要全心全意做好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開展滲透教學,教師需要兼具勞動教育意識和勞動教育素養。開展教師培訓,能增強教師勞動教育意識。教師勞育意識的強弱程度會影響教師滲透教學的行為頻次和積極程度,教師勞動教育意識強烈,會以積極主動的狀態開展滲透教學,反之,若教師勞育意識薄弱,則會在教學中縮減滲透行為。因此,學校適當的宣傳至關重要,以讓教師認識滲透教學價值性。此外,聘請專家學者幫助教師梳理正確滲透方向的環節也必不可少,如專題講座、優秀滲透案例分析等。學校應為教師提供相關培訓,聘請專家學者,學習優秀課例,引導教師直視滲透價值意義。
(二)組織研究學習,促進教材解讀
提升教師基本素養還應該組織部編教材系統學習與解讀活動,深化和提高對教材的理解、把握與運用能力。教材是教師設計教學和開展活動的基本工具,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基本載體,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著極其重要的紐帶作用。只有明確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各個訓練點的內在邏輯架構與難度梯度,厘清了各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教師才能夠更好地運用教材,創造性地發揮教材的育人價值。但根據筆者自身的教育經歷和觀察了解發現,大多數教師在正式入職前都沒有對教材進行過系統學習和研讀,僅僅在實習見習過程中有過碎片式閱讀,對某一冊或某個年級的教材相對熟悉,這就導致了教師對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要素把握不清晰、理解不到位,找不到滲透的切入口和結合點。因此,學校應圍繞教材學習開設相應課程,或組織相關培訓活動,幫助教師明確教材中勞動教育內容的序列性和層級性,深化對勞動教育要素的感知和把握。
(三)展示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優秀課例
組織教師觀摩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代表性案例,并圍繞案例展開交流研討,分享學習心得,總結案例中教師的成功經驗,找出其不足之處,最后思考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完善和改進,這對提升教師自身的勞動教育滲透能力大有裨益。多數教師對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持樂觀態度,但對于具體如何滲透、如何融入、如何實施卻感到生疏和吃力。因此,學校應組織小學語文教師觀摩線上或線下的優秀教學案例,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以及對教學過程的調控、教學思路的借鑒、教學方法的掌握等,提升教師隊伍的勞動素養和綜合教學能力,為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搭建足夠的支架,提供典型的參照。
參考文獻:
[1]班建武.“新”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19(01).
[2]陳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旨趣與邏輯轉向[J].大學教育科學,2021(04).
[3]常保晶,肖國剛.家庭勞動教育途徑初探[J].前沿,2004(03).
[4]陳理宣,劉炎欣.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教育的基礎關聯和價值彰顯[J].中國教育學刊,2017(11).
[5]陳婷,李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科書:現實樣態與行動路向[J].課程·教材·教法,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