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育人理念,重在令學生在數學上得到發展,再逐漸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小學數學教師愈來愈注重挖掘素材,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做學生學習和成長中的引路人,助力學生形成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現實世界、思考現實世界、表達現實世界的意識,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一、數學故事育人
故事,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也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程教學應關注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對學生實施精準化的服務管理,體現課程與學生發展的適宜性。基于此,教師應當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數學故事素材,以趣味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滲透育人理念。以“位置”這一節的教學內容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要學生懂得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懂得行、列所表示的具體含義。基于此,教師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入“有學生在課間操時找不對自己位置,甚至與一旁的同學引起爭執的故事”。結合實際滲透數對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行、什么是列,并對學生進行遵守秩序的教育,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良好品格。這樣,挖掘數學素材,助力育人理念落實,增強了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二、數學素材育人
(一)愛國教育
深切而厚重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愛國,已經成為公民最為真摯、深厚的情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挖掘一些數學歷史故事與數學文化,選取既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能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的數學素材,滲透愛國教育育人理念,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數學文化自信。以“圓的周長”這一節教學內容為例,基于對教材的分析,重在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運算思維,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也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基于此,教師可引入我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脾算經》里“周三徑一”的記載,以及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的“三徑一”,實質上是以圓內切正六邊形的周長為圓周長的結果。再對學生重點講述我國的大數學家一祖沖之。他開創了一項世界紀錄,將3.1415926稱為祖率,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引起為傲的歷史事件。通過這些數學歷史素材,對學生滲透了愛國教育育人理念,令學生的內心形成了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促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二)環保教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近幾年一直在人們的耳畔回響,要將“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滲透到了每一名公民的思想之中。在數學教材中,有許多以環境為背景的例題。基于此,教師應深入挖掘相關數學素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育人理念,在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愛護環境的實踐能力。以“數學廣角一植樹問題”這一節教學內容為例,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可以確定這節課能夠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現數學規律的意識,并能夠提升利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還可以根據活動主題,對學生進行愛護樹木的環保教育。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先回歸生活,引入在公路旁植樹的原因,從而落實環保教育育人理念,希望學生有機會積極參與植樹活動。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并將植樹問題進行拓展應用,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獲得充分提升。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做出合理指導,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數學學習方向,讓學生暢談學習收獲。這樣,通過挖掘數學素材,有效滲透了環保教育育人理念,增強了學生愛護環境的實踐能力。
(三)審美教育
小學數學教材中,圖形與幾何知識,能夠讓學生在優美的畫面之下形成抽象能力核心素養,形成良好的審美品質。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挖掘空間知識素材,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展開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有效落實育人理念,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圖形的運動(三)”這一節教學內容為例,通過對教材和學生知識儲備的綜合分析,了解到學生在“圖形的運動(一)”中有了對生活中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的初步認識;在“圖形的運動(二)”中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特征和性質的理解。通過“圖形的運動(三)”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方便落實審美教育理念。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再通過幾何畫板漸進性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指導學生學習如何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后的圖形,在學生的想象和實踐中滲透審美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最后,可通過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圖形變換,使學生深入感受圖形變換帶來的美感。這樣,通過挖掘數學素材,落實審美教育育人理念,既促進了學生數學抽象、直觀想象等核心素養的發展,也令學生深刻體會到了旋轉的含義。
三、數學作業育人
“雙減”實施以來,絕大多數教師更新了教育理念,理解了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對于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因而轉變了作業設計的方式。基于此,為通過數學作業落實育人理念,小學數學教師可從探究能力、科學精神的角度挖掘素材,以減少作業數量,提升作業質量,設計優質數學作業,達到助力學生減負增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效果。
(一)探究能力培養
數學課程具有工具價值。因此,教師可立足實際,挖掘數學素材,讓學生在作業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以數學素材助力育人理念落實的目標。以“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學生已經有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進而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建立空間觀念,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可結合“雙減”政策,設計實踐作業:
分別測量手指尖、粉筆盒、洗衣機的體積,并用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進行表示。
這樣,通過設計生活作業,讓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實踐,幫助學生理清不同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并借助數學素材有效落實了育人理念,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實踐水平。
(二)科學精神培養
科學精神是社會文化智能的重要形式,講究實事求是、創造、探索,而數學本就是一門充滿探索的學科。因此,教師應當理解探索與創新是科學精神的活力,從而漸進性地設計數學作業,培養學生堅持的精神,以及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有效落實育人理念于“雙減”背景之下。以“分數的意義”這一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學生已經有了對基礎分數知識的理解,要進一步探索分數的意義,以及分子、分母和分數單位的含義。基于此,教師可以采取設計前置性作業的策略,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1.任意說出幾個分數,進行讀寫。
2.結合實際,談一談學習分數的意義。
這樣,通過前置性作業1的設計喚醒了學生的分數知識儲備;通過前置性作業2的設計增強了學生深度探究本節課知識的興趣,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也為學生觀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創造了前提條件。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依托數學課程,挖掘數學素材,有利于落實育人理念,發揮學科育人價值。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結合新課程標準,深刻理解數學課程的育人作用。基于學生的身心認知特點,采取數學故事育人、數學素材育人、數學作業育人的途徑。落實育人理念,幫助學生形成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與科學精神,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的良好品格與關鍵能力,推動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啟俊,王剛.小學數學教學論在教學中實施課程育人初探[J].家長,2020(18).
[2]王林.實現育人目標的小學數學課程實踐[J]小學數學教育,2022(Z4).
[3]梁金燕.論如何有效發揮小學數學教學中特有的育人價值[J].當代家庭教育,2020(24).
[4]樓明霞.新課程理念下如何發揮小學數學教學的育人價值[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11).